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大学生人际交往在网络信息时代的新体现-对沪苏京陕甘五省市部分高校大学生网络虚拟社交及其影响的调查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网络空间以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第二空间。他们在尝试享受其快捷便利的服务同时,由于其局限性和自身因素导致的各种问题严重的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课题运用“社交网络”和“使用与满足”理论并从其实用性出发,依据社会学理论,采用多种调查方法,从其虚拟社交的现实原因和心理动机入手,分析其影响因素、特点以及利弊,有助于大学生对其全面认识,取其精华,同时为大学生网络和人际交往教育提供参考和建议。
详细介绍: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网络空间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第二空间,网络虚拟社交作为一种全新的交际方式以“双刃剑效应”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模式、道德意识以及价值观念。一方面,网络虚拟社交不断降低大学生的社交时间和物质成本,有助于大学生们及时了解社会的发展变迁,拓展人际交往圈。另一方面,虚拟的网络世界对大学生群体极易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在网络虚拟社交过程中很容易患上“虚拟社交依赖症”,远离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使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萎缩,严重的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及身心健康。 为帮助大学生群体在网络社交过程中做到趋利避害,使高校学生管理者、网络经营者和政府监管方在工作中有的放矢、有章可循,本课题首先对网络虚拟社交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设计调查问卷,以田野调查方式了解他们网络虚拟社交的方式、内容、网络虚拟社交和现实社交在社交中的比重,以及对他们生活和学习的影响情况,分析其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并就解决大学生在虚拟社交中存在的问题、合理利用网络虚拟社交、构建健康和谐的大学生社交向大学生群体、高校学生工作者、网络社交竞争者和监管方提出合理化对策建议。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运用社会学和统计学相关理论,对调查数据分析解剖,试图达致两个目的:第一,真实呈现不同层次大学生网络虚拟社交情况,指出其利弊;第二,为有关各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首先,以“使用与满足”和“社会网络(SN)”理论为依据设计问卷。第二,对全国6所城市18所高校展开调研。第三,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整理。最后,总结大学生网络虚拟社交的特点、利弊、发展趋势,对有关各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一、选题的时代性和实用性:国内学术界没有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社交的系统性研究,高校管理者在处理相关问题时无理论和先例可循,处于试验和摸索阶段。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独特性: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并综合运用其它相关知识;在网络上设置问卷和讨论;对用手机进行网络社交进行调查。三、问卷对象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涵盖全国所有在校大学生,横向上6所城市18所高校;纵向上各层次高校、不同专业和年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能够促网络社交主体(大学生)了解虚拟社交的现状及本质特点,合理利用,避其固有缺陷。 第二,给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展示大学生网络社交的真实图景,为其人际交往教育和校园网络管理提供对策和建议。 第三,能够鞭策网络经营者以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为己任为大学生提供积极的网络服务。 第四,有助于政府网络监管部门认清网络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在净化网络环境、营造高尚网络文化方面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工作。

作品摘要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网络空间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第二空间。网络虚拟社交的普及已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与生活方式、道德意识、价值观念乃至行为规范。本课题通过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网络虚拟社交的方式和主要内容,从而分析虚拟社交的利弊,预测未来我国大学生虚拟社交的发展趋势,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社交从个人、学校、社交网站的经营者、社会方面提出合理的意见建议,使大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全面了解网络虚拟社交,结合自身情况,合理利用。 本文分为七个部分,引子主要抛出了课题所关心的一些问题。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调查背景,报告术语的界定以及调查方法。第二章主要介绍了调查问卷的设计以及对回收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并总结出大学生网络虚拟社交的总体特征。第三章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分别从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方面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社交进行研究。第四章精选大学生网络虚拟社交的典型案例,运用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第五章根据问卷的数据分析预测了未来我国大学生网络虚拟社交的发展趋势。第六章全面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虚拟社交的利弊。第七章是对全文的总结,针对不同方面,为大学生分的网络虚拟社交提出合理的意见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大学生网络虚拟社交及其影响的研究》发表于《企业家天地》2010年第11期下旬刊,总第418期。 国际刊号:ISSN 1003-8434 国内刊号:CN 43-1027/F 中途分类号:F123.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43-1027/F(2010)11-215-02 2、《探析大学生网络虚拟社交现状》发表于《科教文汇》2011年第01期(下旬刊)总第159期。 国际刊号:ISSN 1672-7984 国内刊号:CN 34-1274/G 中图分类号:B819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984(2011003-190-02 3、《大学生网络虚拟社交及其影响的调查研究》发表于《改革与开放》2011.02下半月,总第313期。 国际刊号:ISSN 1004-7069 国内刊号:CN 32-1034/F 中图分类号:BB19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1)03-190-02

参考文献

一、资料来源:[1]刘龙洲,颜柯.大学生网络交往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2]郭颖.虚拟生存和网络社会的虚拟性[J].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3]袁立庠,张瑞.虚拟网络世界里的真是映像—对校园“SNS”传播的意义分析[J].现代传播.2007 年(04):152—153 ;[4][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1997.2 ;[5][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 二、数据来源:(1)对1788份调查问卷的分析所得数据;(2)访谈纲要和记录7份;(3) 互联网CNNIC 等网站的统计数据。

调查方式

一、实地调研法:以问卷实地调查,网上调查,全面了解其虚拟社交。二、文献资料搜集:挖掘其选择和倾向虚拟社交的原因。三、对比研究:对比现实社交和虚拟社交的异同。四、访谈:以现场访谈、在线访谈等方式进行。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国外同类课题研究:(1)研究水平概述:对于互联网使用行为(包括网络交往)的研究,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后就大规模地开始了,主要包括:网络交往及其特点、网络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影响网络交往的因素探析等。研究成果有美国艾伯特一拉斯洛·巴拉巴西的《链接网络新科学》(2007)等。(2)研究的局限性:国外的研究对于网络交际所涉及到的范围及其广泛,吸引了包括哲学、社会学、传播学、信息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研究者的研究热情和兴趣。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但由于国情、中西方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不同,国外网络交际所呈现的问题不能代表我国的实际情况,提供的建议也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而且国外对于同等问题的研究限于青少年或者以成人为主,很少涉及到大学生的网络交际情况,其有关的理论和指导性的建议并不适应于对我国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教育指导。 二、国内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1)研究水平概述:相对于国外而言,由于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整体发展水平尚处弱势。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国内研究者开始对其主要问题进行开拓性研究。理论研究方面,一是翻译国外的著作,如陈晓开、袁世佩翻译的由唐·泰普斯科特著的《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生活主张》(2003)。另一方面,出版著作,如刁生富的(21世纪网络人生指南——网络空间的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2003)。与此同时,对国外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如崔丽娟、王小晔(2003)的《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研究综述》。实证研究方面,有袁立庠、张瑞的《虚拟网络世界里的真是映像—对校园“SNS”传播的意义分析》(2007)等。(2)研究的局限性:对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网络交往的研究是研究者所面对的较难把握的课题。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研究比较散乱,整合从而形成系统的理论比较困难。因此,关于网络交往的理论相对薄弱;缺乏从更宏大背景上研究网络交往的实践。以往关于互联网使用行为与使用者心理发展关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病理性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上,对正常人的研究相对较少;没有能够全面系统的反映出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网络虚拟社交情况,加之研究设计和分析方法存在不少问题, 如取样的代表性较差、研究方法和设计存在问题、对结果的分析多采用相关分析等,从而使对大学生的网络虚拟社交的研究存在严重欠缺。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