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鲁西北地区美国白蛾的发生规律及综合治理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通过系统的田间调查,明确了鲁西北地区美国白蛾的生活史、生活习性及危害特点,尤其重要的是明确了美国白蛾的年发生代数及各代的发生盛期,为及时有效的防治害虫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化学防治试验,筛选出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进一步提高了防治效果,减少了化学污染。在总结以往防治经验及本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制定了美国白蛾的全年防治历,用以指导农民进行美国白蛾的防治工作。
详细介绍:
本研究的第一步是美国白蛾发生及危害情况调查。2009年4月上旬,在袁桥镇袁桥村桑树林,五点取样选择5个小区,每小区面积50m2 ,每小区五点取样,每点选择10棵桑树挂牌,每两天调查一次挂牌的树,统计桑树上的美国白蛾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在鲁西北地区美国白蛾每年发生3代,以蛹越冬,5月下旬-6月上旬,7月下旬-8月上旬,9月中下旬-10月上中旬分别是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幼虫网幕危害盛期,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通过调查明确了美国白蛾各代成虫发生消长动态,掌握了了当地美国白蛾的物候现象。 本研究的第二步是美国白蛾有效试剂筛选。试验设5个处理,1个对照,4次重复,共24个小区,每小区面积30m2 ,施药前小区5点取样,每点选取桑树10株,共50株,调查美国白蛾的幼虫数量,调查后随即施药1次,每小区施药液量4.5L,药后1d、3d、7d、15d各调查1次标记株活动虫数。结果表明,美国白蛾在鲁西北地区;高渗灭多威速效性较强,灭幼脲持效性较好,生产上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必要时可混用。 作品的第三步根据调查及试验,制定了美国白蛾综合治理措施及年防治历,将对害虫防治工作和生态环境保护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美国白蛾食性杂、食量大、繁殖力强、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对林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破坏,为了更科学合理的防治美国白蛾,保护林业生产及生态环境,本项目通过系统调查,明确了该虫在鲁西北地区的发生危害特点及其生活史,对其成虫发生动态进行了常年跟踪监测,并通过药效试验,筛选出防治美国白蛾的高效低毒化学药剂,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综合治理措施和美国白蛾年防治历。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作者通过系统调查,取得了鲁西北地区美国白蛾发生的较为详细的资料,明确了鲁西北地区美国白蛾的发生危害特点、生活史状况、成虫发生消长动态等,观察了当地美国白蛾发生的物候现象,同时进行了防治美国白蛾化学药剂的筛选,都将为美国白蛾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并根据美国白蛾全年的发生情况,总结出了美国白蛾年防治历,用以指导农民及时有效的防治美国白蛾。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美国白蛾1982年首次传入山东, 2007年呈急剧蔓延扩散态势,仅鲁西北地区美国白蛾危害面积即达60.88万亩,2008年爆发,危害面积激增1倍,2009年发生数量有所减少,但危害面积仍达77.73万亩,2010年危害面积40.76万亩,对林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破坏。本作品的圆满完成,将对美国白蛾的综合治理起到理论指导意义,也将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学术论文摘要

美国白蛾食性杂、食量大、繁殖力强、危害严重,在鲁西北地区每年发生3代,以蛹越冬;美国白蛾越冬代、第一、二代成虫羽化盛期分别为4月下旬-5月上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8月中下旬;5月下旬-6月上旬,7月下旬-8月上旬,9月中下旬-10月上中旬分别是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幼虫网幕危害盛期;防治上应加强检疫及预测预报,在低龄幼虫期使用生物或仿生物、植物源类药剂进行预防,同时采取人工物理机械、生物防治、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药剂可选用2.5%溴氰菊酯EC1500倍液、25%灭幼脲EC2000倍液等,必要时可混合使用。

获奖情况

鉴定结果

参考文献

[1] 殷培峰,毛建萍,浦冠勤. 美国白蛾的发生规律与综合治理[J]. 桑蚕通报,2005,36(2):9-12. [2] 冯术快,卢绪利. 北京市昌平区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观察及综合防治[J]. 植物保护,2009,35(5):168-16. [3] 王红静,赵花其. 沧州市美国白蛾发生特点和防治策略[J]. 中国植保导刊,2007,10:32-33. [4] 李文杰,孟丽红,柳晓艳.美国白蛾的防治[J].中国林业,2010,11:46-47. [5] 付振科,李伟.应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试验[J].防护林科技,2010,1(1):38-40.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美国白蛾属于国际检疫性害虫,20世纪初传入亚洲,给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林果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在防治过程中均采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虽然在短期内控制了害虫,但却不利于美国白蛾天敌的生存,形成了恶性循环。国内对美国白蛾天敌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杨忠歧等打破了传统的从原产地引进天敌的模式,筛选出寄生率很高的周氏啮小蜂,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是我国的一大创举,但周氏啮小蜂的繁殖及应用技术有待于进一步普及;国内目前对同类课题的研究报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针对美国白蛾在某一地区的发生及危害情况,但由于不同地区发生情况有所不同,因此防治方法也不适合其它地区盲目生搬硬套;二是防治美国白蛾化学药剂试验,从目前情况来看,多数药剂已经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防治效果不理想,因此农民随意扩大用药量,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据文献报道,美国白蛾在美国并不是一种严重的害虫,除了在一些观赏植物上进行防治外,一般植物上是不需要防治的;欧洲及日本学者60年代末开始对美国白蛾的性信息素生物学、化学结构鉴定、人工合成及应用方面进行研究,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但在人工合成性信息素及应用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据俄罗斯对美国白蛾的长期研究表明,用化学农药来防治这种外来种,防治效果很不理想,相反,却导致了所谓的农药综合症,就是必须持久的应用化学农药并不断加大用药量才能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现在研究已经得到证实,美国白蛾进入到一个新的地区很快可以被本地的捕食者所捕食,如果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大力推广应用生物农药,本地的天敌就会得以保护,天敌对美国白蛾的自然控制作用就能得以充分发挥,其种群密度就可以被控制在经济阈值水平以下。因此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生物防治为主,以保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为中心,尽量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以保护生态平衡,最终实现可持续控制和生态平衡的良性循环,促进林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本作品在系统调查鲁西北地区美国白蛾生活史及发生规律的基础上,制定了美国白蛾的综合治理措施,并对生物防治中周氏啮小蜂的应用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在化学药剂的使用上也进行了试验筛选,即保证了防治效果,又不至于造成环境污染,同时根据美国白蛾全年的发生危害情况,总结出了美国白蛾年防治历,以期对害虫的防治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