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武汉市残疾人就业状况及保障机制的调查报告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研究在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和重点走访等形式了解了武汉市残疾人的生活和就业状况,并通过SPSS分析探讨出残疾人的就业状况与法律法规、社会经济形势、受教育程度、福利企业的发展状况、企业与社会歧视、职业培训等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同时提出了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残疾人自身、第三部门和居委会等社会要素的“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双重残疾人就业保障体系。
详细介绍:
目 录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2研究目的 1.3研究思路和内容 二、相关文献综述与调查假设 2.1政府政策及其执行力度与残疾人就业相关性的文献综述和假设 2.2经济状况与残疾人就业相关性的文献综述和调查假设 2.3教育水平与残疾人就业相关性的文献综述和假设 2.4福利企业发展与残疾人就业相关性的文献综述和假设 2.5就业歧视与残疾人就业相关性的文献综述和假设 2.6社会发展与残疾人自主就业相关性的研究与假设 三、调研方法 3.1调查地点 3.2调查时间 3.3调查对象 3.4取样区间 3.5调查方法 3.6问卷设计思路 四、结果与讨论 4.1样本数据有效性分析 4.2调查过程 4.2.1调查过程 4.2.2调查基本情况 4.3就业状况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 4.3.1政府保障法规与就业状况的相关分析 4.3.2与经济相关的就业形势对就业障碍的影响 4.3.3受教育水平与就业状况的相关分析 4.3.4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福利企业和其它相关企业的萎缩 4.3.5企业歧视与就业状况的相关分析 16 4.3.6社会因素与就业状况的相关分析 4.3.7职业培训与就业状况的相关分析 4.3.8自身缺陷与就业状况的相关分析 4.4其它因素分析 4.4.1人口变量分析 4.4.2收入来源分析 五、残疾人就业保障机制创新探索 5.1完善保障残疾人就业的法律法规并加强执行力度 20 5.2探索“政府统配”福利企业发展新模式 21 5.3探索制定完整的“渔网型”分配就业制度 22 5.4加大残疾人劳动能力恢复力度并探索有效的劳动技能培养方案 5.5利用电子商务的发展,探索残疾人电子商务就业模式 5.6加强第三部门的职能管理 5.7探索残疾人新的收入模式 5.8构建完整保障体系 5.8.1保障体系动力系统 5.8.2保障体系调控系统 5.8.3用PEST模型分析保障体系 六、总结 6.1结论 6.2展望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我国现有8300多万残疾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数,他们就业问题的妥善解决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历史和现实表明,残疾人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在2006年进行了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湖北省的残疾人所占全省人口比例为6.64%[1] ,可见残疾人已显然成为社会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武汉市来说,现有残疾人达43.8万人,占全省总残疾人数的11.54%。 近年来,湖北省政府以及省、市、区等各级残联运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安置残疾人就业、提高残疾人的基本生存现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残疾人的自身状况参差不齐、受教育水平较低、就业受歧视及其他不良因素,使得湖北省残疾人的就业形势仍然严峻。现代社会发展变化快,过去的很多调查结果已不具有现实意义,所以此调查是有必要的。残疾人的生存现状是否有了改善,就业保障是否得到了落实,这些都是所需要探究的问题。 “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关于残疾人的发展目标是:进一步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改善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从这个大的指导方向上我们可以看出,怎样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群体利益保障机制是我们需要做的。“十一五”在2010年已然结束,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是否有了改善,就业保障是否得到了落实,这都是我们所需要探究的问题。 以上问题都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亟待解决,所以急需在理论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撑和引导,这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黎建飞[2]谈到的“只有搞清楚、找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理论依据,才能真正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1.2研究目的 残疾人群体俨然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从基层的角度去研究残疾人的生存现状,探索完善的就业保障机制,对于促进残疾人就业,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主要希望通过对湖北省武汉市残疾人群体基本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深入残疾人群体了解他们真实的基本生存现状,尤其是就业状况和保障系统,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机制,为完善我省市的残疾人保障体系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期能为政府和社会完善残疾人的就业保障机制提供参考。 本课题组做了一下研究:一、残疾人生存现状的调研,在残疾人的生存现状方面,切实的深入残疾人中了解他们在权益、就业、教育方面是否按照中央有关文件享受到了特殊权利和优惠政策,并期望制定出更加完善的体系为残疾人提供帮助;二、探索残疾人群体的就业保障机制,从政府、经济、社会和技能等方面完善该机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1.3研究思路和内容 资料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进行广泛、深入的资料搜集和文献阅读,从大量的相关文献中重点查阅有关影响残疾人就业因素的研究,找到了可供参考的法律法规、报告和论文等文献资料,并确定了影响因素分析的PEST模型。 实证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与武汉市残疾人实际情况的对比综合,然后对武汉市残疾人进行了抽样调查,了解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福利企业和其它相关企业运行的现状。对目前政府保障法规、受教育水平、企业歧视、社会因素、职业培训和自身缺陷与就业状况进行了相关分析,以及与经济相关的就业形势对就业障碍影响的分析,为宏观环境因素的分析提供依据,也为后文提出的保障机制提供数据支持。 问卷的设计程序为:从了解残疾人生存现状和探索残疾人就业保障机制着手,设计合适的量化表。然后根据调查对象为残疾人群体和正常人群体,以PEST模型为主体,对量表中的题项作出修改和完善,之后开展试调查并对问卷结果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以验证问卷的质量。 二、相关文献综述与调查假设 2.1政府政策及其执行力度与残疾人就业相关性的文献综述和假设 陈莉娜[3]指出,在现实中缺乏支持残疾人就业的强有力政策和政策的有效落实是影响残疾人就业的主要困难。闫芳[4]对影响农村残疾人事业发展因素进行过调查,指出政策执行难、体制不健全等因素严重阻碍了残疾人的的发展,造成残疾人群体生存质量差。不可否认,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也十分重视残疾人的这一现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然而这些政策虽然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法律法规还不能全部得到落实,严重影响了残疾人的就业。因此政府的政策及其执行力度对促进残疾人就业有相当大的影响。 针对此分析,提出假设一:政府关于残疾人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其执行力度与残疾人就业状况具有显著相关性。 2.2经济状况与残疾人就业相关性的文献综述和调查假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既可以到国有单位或集体单位就业,又可以个体从业。家庭经济状况差的残疾家庭较难为残疾人就业和创业提供很大的帮助。这类残疾人因家庭经济困难,没有机会接受较高程度的教育或职业技能培训,严重阻碍他们的就业。另外陈高杰也指出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会影响到残疾人就业。因为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更多的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国家统计局的一个测算表明,在20世纪80年代,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增加240万个就业岗位[5]。可见,社会经济状况的好坏对残疾人的就业都会有严重影响。 针对此分析,提出假设二:经济状况的好坏与残疾人就业有显著联系。 2.3教育水平与残疾人就业相关性的文献综述和假设 姜雪[6]曾提到,残疾人自身文化素质不高、综合素质差、缺乏竞争力也是残疾人就业存在的问题之一,并建议政府要开展针对残疾人的职业培训。罗一娴、尹朝存[7]也提出,教育状况仍然是影响残疾人社会生存现状的最主要因素。刘晓洪、陈和利[8]指出受教育程度与残疾人的就业状况有显著相关性。由此可见,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会严重影响到残疾人的就业。 针对此分析,提出假设三:残疾人就业能力与其受教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2.4福利企业发展与残疾人就业相关性的文献综述和假设 企业是残疾人就业的主要承担者,残疾人集中就业主要依靠福利企业。但我省福利企业举步维艰,它们在发展中还存在着问题。敦岳[9]曾指出,福利企业面临着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和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双重问题,这严重阻碍了福利企业的发展,也直接影响了残疾人的就业。另外还由于对福利企业的监管执行力度不足,出现了税收流失、残疾人无法就业的尴尬局面。对此,探索适合国情的福利企业改革方式,实现福利企业的投资多元化,把按比例退税改为按限额减免退税,微调增值税都是比较可行的方法[10、11]。 针对此分析,提出假设四:福利企业的发展与残疾人就业具有直接关系。 2.5就业歧视与残疾人就业相关性的文献综述和假设 中国劳动力市场对残疾人严重的就业歧视使残疾人在就业中遇到不平等待遇。在很多情况下,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其自身的残疾并不影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但用人单位却以残疾为由拒绝雇佣。陈莉娜[3]提到,用人单位对残疾人的歧视心理是影响残疾人正常就业的三大困难之一。她文中提到的被称为“当代张海迪”的北大残疾女博士求职遭拒的事例,也折射出用人单位对残疾人还存在着歧视心理。在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残疾人在遭受就业歧视时缺乏有效维护权益的途径,因而他们在就业中一般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针对此分析,提出假设五:就业歧视对残疾人就业有显著性的影响。 2.6社会发展与残疾人自主就业相关性的研究与假设 自主就业是我国残疾人三种主要就业模式之一,根据残疾人自身特点,自主就业的选择明显优于外出务工。胡辉等[12]提出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并且施行思想道德培养,后期跟踪服务,创业能力培训及建设实习基地等各项措施。同时,互联网的发展对残疾人社会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为残疾人就业和创业开辟了新途径。 针对此分析,提出假设六:残疾人自主创业比例的提高与残疾人就业保障机制的完善具有相关性。 三、调研方法 3.1调查地点 湖北省残联、武汉市残联、主要区残联、相应残疾人社区及福利企业。 3.2调查时间 2010年12月~2011年2月。前期是资料综述、问卷调查以及确定被调查者等工作。中期是政府取样和调查研究(问卷调查、电话调查、走访调查),后期是统计结果分析和报告书写。 3.3调查对象 武汉市年龄在11~65周岁,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残疾人,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和正常人群体。 3.4取样区间 本调研组分别对政府相关部门、武汉市残疾人群体及正常人群体以一定比例进行抽样。在调查过程中,对于政府相关部门,都进行了相应的咨询和了解;对于残疾人群体,在福利企业、集市、车站等不同地方进行随机抽样;对于正常人群体,在大型火车站、汽车站等对普通社会群众进行抽样问卷。抽样的随机性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年龄、性别、工作、教育程度等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本调查针对残疾人采样共250份,最终有效问卷205份,针对正常人采样共300份,最终有效问卷267份,调查数据均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3.5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本组根据查阅的相关资料与信息,设计了两份问卷,分别针对两个群体——残疾人群体和正常人群体。 (2)电话调查:根据残联和居委会提供的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本组将问卷表格化后与该部分残疾人联系进行了电话方式调查。 (3)走访调查:为深入调查残疾人群体的就业现状,本组根据残联相关部门提供的福利企业和残疾人社区的详细信息,对部分企业和社区的残疾人进行了访谈调查,重点在武汉市硚口区展开该项调查。 (4)资料取证:本组通过到政府部门取样以收集相关数据,并查找相关研究文献总结可借鉴的典型案例,同时不断关注时事信息以了解最新动态。 定量来说:调研组共设计两份问卷共30道题,针对残疾人的问卷旨在从主观角度反映他们的生存现状;针对正常人的问卷旨在从客观的角度反映残疾人的社会地位、社会待遇、就业现状等。通过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从两份问卷的结果中总结出影响残疾人就业的各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新的残疾人就业保障机制。 定性来说:为深入了解湖北省残疾人就业状况,采集数据及样本,本调研组走访了湖北省残联、武汉市残联、主要区残联、相应社区及福利企业,对残疾人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并专门在硚口区附近残疾人社区进行了实地调查,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 3.6问卷设计思路 PEST分析模型是进行宏观环境分析的一种有效工具,宏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是指影响一切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因素。它不仅能够分析外部环境,而且能够识别一切对组织有冲击作用的力量。它是调查组织外部影响因素的重要方法,可以分为四大因素:政治因素(Political)、经济因素(Economic)、社会因素(Social)和技术因素(Technological)。 按照PEST的框架模型,围绕残疾人就业保障问题,本调研组对四大宏观因素针对性的提出了七大分析维度:1、就业保障;2、就业形势;3、受教育程度;4、企业歧视;5、社会重视程度;6、自身缺陷;7、职业培训。针对这些维度,本组逐一进行了问卷设计及调查结果的假设,进而探究影响残疾人就业的宏观因素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 从政治因素来说,整个政治发展大形势对残疾人群体的就业明显会有整体影响。尤其考虑国家政策法规对残疾人生存现状的影响,对残疾人和普通人的问卷中,“您了解中国残疾人保障法和政府关于优惠残疾人的有关政策吗?()”“您认到为影响您就业发展的最主要障碍是()”选项之一 “E、没有十分有效的保障残疾人就业的法规”等题目较好地挖掘出法律在保障残疾人方面的影响性。从经济因素来说,对残疾人的问卷中关于收入范围、收入来源等题目反应了残疾人的就业状况和收入来源渠道等的联系。从社会因素来说,对残疾人的问卷中关于“您对周围无障碍设施的态度是()”,对普通人的问卷中 “如果您是企业人事部门的负责人,您是否愿意雇佣残疾人()”等问题针对性地反应了社会对残疾人群体的接纳程度;关于就业遇到的障碍的各个选项则全面综合的反应了社会因素对残疾人就业的影响。从技术因素来说,对残疾人的问卷中“您接受过什么类型的职业技能培训()”、“您认为在就业问题上最需要得到哪些方面帮助()”一题中的“B、参加培训,掌握一定工作技能”选项等反应了残疾人群体现有的能力水平和职业技能对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性。 问卷设计完成后,本调研组对编制的问卷进行了试调查,在一个社区中随机选取55名残疾人,并在一周后进行重测,重测信度为0.760,半分信度为0.785,有比较好的信度;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组针对反馈中存在的问题对问卷进行了部分修改,使之更具有科学性。修改后的问卷在进行实际调查时,量表的总体信度系数为0.746,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和可信度。 四、结果与讨论 4.1样本数据有效性分析 本研究借用SPSS统计软件,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分析检验影响残疾人就业因素问卷的总体信度。经过数据分析,该问卷的总体信度系数为0.746,大于0.7,较为理想,因此问卷内容具有较高的信度。(注:信度系数越大,表明测量的可信程度越大。学者DeVellis(1991)认为,0.60~0.65(最好不要);0.65~0.70(最小可接受值);0.70~0.80(相当好);0.80~0.90(非常好)) 4.2调查过程 4.2.1调查过程 本调研组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2月期间,通过发放问卷作答的形式在各人群集中点及社区居委会对普通人进行了调查;2010年12月10日至22日,分别在湖北省残联、武汉市残联、武昌区残联、洪山区残联等组织取得有关数据和资料并进行了相应咨询和了解。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福利企业和居委会的地址及联系电话,本组同时采用了问卷调查与电话调查的方式对残疾人进行了抽样调查。为了加强调查结果的真实性,本组于2010年12月在武汉市汉口区汉正街对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进行了走访调查,以了解更多实际情况。 4.2.2调查基本情况 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在2006年进行了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全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300多万人。我省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379.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为6.64%。2006年湖北省残疾人家庭有321.3万户,占全省家庭户的19.25%。就武汉市来说,现有残疾人达43.8万人,占全省总残疾人数的11.54%。其中江岸区约3.6万人,江汉区约3万人,硚口区约3.5万人,汉阳区约3万人,武昌区约5.6万人,青山区约2.4万人,洪山区约4.8万人,东西湖区约1.7万人,汉南区约0.5万人,蔡甸区约2.2万人,江夏区约3万人,黄陂区约5.2万人,新州区约5.3万人。 就经济条件而言,全国有残疾人的家庭户2006年人均全部收入:城镇为4864元,农村为2260元。12.95%的农村残疾人家庭户年人均全部收入低于683元,7.96%的农村残疾人家庭户年人均全部收入在684元至944元之间。就生存状况来看,大部分都只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就工作情况来说,身体和能力的限制使他们容易受到工作单位的排斥难以找到工作,即使能找到工作,他们在工作中也易受到歧视,导致工作压力极大,失业率极高。 4.3就业状况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 4.3.1政府保障法规与就业状况的相关分析 表4-1 保障法规与就业 就业障碍 是否工作 total 未工作 工作 保障法规 14(21.5%) 51(78.5%) 65 注:上表中,未就业的百分比/total,这个值表示每一个人认为保障法规作为就业障碍使他无工作的概率大小。 在205份调查问卷中,有65人选择了政府的保障法规对于残疾人就业有影响,其中未就业百分比/total为0.331,政府的保障残疾的法律法规对残疾人的就业也产生了较高程度的影响。 目前,我省已经出台了一些关于保障残疾人就业的相关文件。然而政策的执行效果却不尽人意,例如《湖北省残疾人劳动就业规定》中第七条规定:本省行政区域内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不低于其在职职工总数1.5%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残疾职工提供适当的工种、岗位。用人单位跨行政区域使用残疾人的,应当计入所安排的残疾职工人数之内。然而在实际寻访中本组却发现很多企业根本就没有招收规定数量的残疾人员工。第二十八条规定: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培训、职业适应评估等服务。然而调查结果显示51.7%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就业培训。中国残联“两建办”调研组 [13]指出福利企业和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的转产专营政策也不够完善。 在本组实地走访时了解到,许多企业按比例雇佣一部分残疾人后以不正当理由辞退或安排残疾人做一些不适合的工作使其自愿离岗。另外,残疾人劳动力遭受剥削,招聘时受歧视的事件也时有报道。职业适应的评估对于残疾人就业方向具有指导性作用,但这一点在我省的残疾人工作中并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些都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执行力度差有直接的关系。 4.3.2与经济相关的就业形势对就业障碍的影响 表4-2 就业形势与就业 就业障碍 是否工作 total 未工作 工作 就业形势 17(30.3%) 39(69.7%) 56 从上表4-2可以看出,在调查的205人中,有56人认为就业形势是影响其就业的因素之一,所占比例是相对还是比较小的,这说明目前我国的总体就业形势良好,经济正在得到复苏,失业率也在下降。但是,这些人当中仍然有17人没有就业,用百分比/total值来量化,这一比例达到了0.541,对个人的影响值还是相当之高,说明一旦就业形势不佳,那残疾人的就业情况就会存在很大问题,这时社会的整体就业形势就会成为影响残疾人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可见社会的整体就业形势对残疾人就业影响很大。要提高残疾人的就业率必须首先提高社会上的整体就业率,只有整体就业率提高了,才有可能提高残疾人的就业率。其次要采取措施来改善社会上残疾人的就业环境。通过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更有利于残疾人就业。 4.3.3受教育水平与就业状况的相关分析 表4-3 文化程度与就业 文化程度 是否工作 Total 未工作 工作 小学 14(46.7%) 16(53.3%) 30 初中 20(35.1%) 37(64.9%) 57 高中 13(30.2%) 30(69.8%) 43 大专 13(36.1%) 23(63.9%) 36 大学本科 7(20.9%) 27(79.1%) 34 研究生或以上 1(20.0%) 4(80.0%) 5 Total 68(33.2%) 137(66.8%) 205 由上表4-3可以看出,小学文化或以下者就业率为53.3%,初、高中文化者就业率为67.0%,大专文化者就业率为63.9%,而本科以上就业率达到79.1%。残疾人的教育因为受到其自身身体条件的限制和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其受教育程度远低于正常人。分析比较可以得知,残疾人的受教育水平是制约其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残疾人就业具有相关性。其相关程度如表4-4所示,文化程度与就业相关性的显著性小于0.05,说明受教育程度与就业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因而需要十分重视残疾人的受教育问题。 根据上述数据还可反映一定问题,当受教育水平在大专时就业率相比初、高中和本科及以上都要低,相关性关系出现异常。本组经走访中总结后发现,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其中部分残疾人群体的就业心态现正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这一问题涉及到残疾人群体的心理情况,真正提高其就业率还需将残疾人心理状况纳入考虑范围,具体心理情况对就就业率之间的关系如何,结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表4-4 文化程度与就业 文化程度 是否工作 Pearson Correlation .139* Sig.(2-tailed) 0.046 N 205 4.3.4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福利企业和其它相关企业的萎缩 表4-5 2000—2009年福利企业的就业与经营状况 年份 福利企业数量 残疾职工人数 职工人数 (万人) (万人) (万人) 2000 4 72.9 167 2001 3.8 70 — 2002 3.6 68.3 — 2003 3.4 67.9 — 2004 3.2 66.2 — 2005 3.1 63.7 144.3 2006 3 55.9 136.8 2007 2.5 56.3 — 2008 2.4 61.9 — 2009 2.3 62.7 — 福利工厂是成批安置残疾人就业的重要单位,由表中数据可知,我省的福利工厂总数在整体上呈现萎缩态势。一方面,传统的福利工厂大多规模甚小,硬件设备、管理水平等都没能跟上时代所需,自然导致一系列问题,最终走向倒闭。另一方面,本组在走访中发现不少福利企业都是大企业的附属企业,做的是“面子工程”。福利企业的综合实力减弱,其能够容纳的残疾人职工数量也随之下降,其发展停滞直接导致集中安排就业这一重要途径遭受阻碍。另据相关数据显示,残疾人职工的收入普遍低于当地劳动力市场人员的平均收入。新型的大规模的福利企业亟待被开发创造。 4.3.5企业歧视与就业状况的相关分析 表4-6 企业歧视与就业 就业障碍 是否工作 total 百分比/total (无工作) 未工作 工作 企业歧视 28(25%) 84(75%) 112 0.223 据上表数据显示:共有112人认为企业歧视是影响其就业的主要原因,这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所占比重是比较大的。虽然我国2007年正式实施的《残疾人就业条例》规定,对用人单位招聘残疾人人数有明确规定,而实际情况正如徐建[14]中所说,许多企业宁愿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也不愿安排残疾人就业。因此,政府要加强政策实施后的效果,及时采集反馈信息,切实关注企业落实《残疾人就业条例》的具体情况。 另一方面,在这112人中,仅有28人未找到工作,占总数的25.0%,这说明虽然企业歧视是影响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企业歧视原因而未找到工作的人数的比例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小的。 4.3.6社会因素与就业状况的相关分析 在对正常人问卷中59.9%的人表示不介意和残疾人一起工作,41.6%的人愿意主动为残疾人提供帮助,这说明大众对于解决残疾人处境方面在心态上是积极的。 而社会对于残疾人就业问题的不够重视及没有将改善残疾人就业当作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导致了残疾人就业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于是出现了残疾人“就业难而无人管”的怪现象。 被访的正常人中表示招聘时愿意招收残疾人的仅有21.3%,58.9%的人认为需视具体情况而定。招聘单位不愿意招收残疾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认为其能力不能胜任该项工作或者正常人会更有效率。事实上,据走访调查,对于残疾人群体,他们只是需求一份适合自己身体条件的岗位,通过自己的劳动为家庭减少负担。企业能够给予残疾人就业机会,他们会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走访中还发现,很多残疾人在成长中都历经过很多挫折,尤其是在找工作时遭受了过很多打击,当企业能够提供残疾人合适的就业机会时,他们会投入更多精力,也会更加专注于工作,这是残疾人人力资源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在他们能够胜任的工作中,由于有政府的补贴做弥补,他们对报酬的要求也会相对较低,同时能也为企业带来很多政策上的实惠。企业如果读懂了残疾人的特殊优势,一定能为企业创造更多更大的效益,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双赢”。 4.3.7职业培训与就业状况的相关分析 表4-7 技能培训种类与就业 技能培训种类 是否工作 Pearson Correlation .245 ** Sig.(2-tailed) 0 N 0.205 技能培训种类与就业之间的相关分析,其结果显示技能培训种类与就业之间的显著性小于0.01,这说明技能培训与就业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相关性。 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显示,对参加过不同职业培训的残疾人就业率进行比较,205名残疾人中有166人就业,其就业率达到80.6%;其中参加过低中级培训的残疾人的就业率相对较高,有过按摩技能培训的残疾人就业率达到100%。 在其中抽样的205名被调查者中,有73人回答接受过各级残联组织的计算机中、高级培训,7人参加过按摩技能培训,18人参加过编织、绣花技艺培训,16人参加过电器修理培训,有其他培训的共25人。虽然从调查的结果看,参与培训的人数并不在少数,但是所有的这些培训皆以初级为主,除了计算机举办过中、高级班之外,其余皆是常识普及性的培训。受各种条件制约,师资资源缺乏、培训时间受限等问题,导致这样的培训既缺乏专业化又缺少针对性,严重影响了职业培训的质量。 4.3.8自身缺陷与就业状况的相关分析 残疾类型和残疾程度对残疾人就业有不同的影响。残疾种类主要有六种,即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而社会上的工作岗位对劳动者生理素质的要求也可以划分为同样的类别,也就是说,残疾人对就业机会的选择是受其残疾类别限制的。 表4-8 自身缺陷与就业的关系 就业障碍 是否工作 total 百分比/total 未工作 工作 自身缺陷 45(38.1%) 73(61.9%) 118 0.323 调查结果表中显示,在自身缺陷因素对工作影响的调查中,有38.1%的残疾人是因自身缺陷导致无工作,而其中由于该因素引致失业的个人影响值为0.323,影响程度表现明显。因为自身的身体或精神的缺陷使他们的工作范围被很大的限制,残疾人的身体状况(残疾种类和残疾程度)成为直接影响其就业的重要因素。 如果残疾人选择劳动岗位的组合数为 [11],其中K为劳动岗位所限制的残疾种类数或是某劳动者的残疾种类数,N为残疾种类数。若把健全人的就业机会看作100%,则有劳动能力残疾人的就业机会,即残疾人相对健全人的就业概率只有 [11]。由该式可以看出,劳动者的残疾使其就业机会减少,并且随着残疾类型的增加,就业机会更是相应地减少。同时,残疾程度也影响到有限就业机会的获得。重度残疾人的就业机会要明显少于轻度、中度残疾人,而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则被这直接排除在劳动范围之外。 4.4其它因素分析 4.4.1人口变量分析 表4-9 人口变量与就业状况 人口变量 相关性分析 是否工作 性别 Pearson Correlation 0.048 Sig. (2-tailed) 0.49 N 205 年龄段 Pearson Correlation 0.04 Sig. (2-tailed) 0.572 N 205 婚否 Pearson Correlation -0.12 Sig. (2-tailed) 0.085 N 205 与周围人关系 Pearson Correlation .214(**) Sig. (2-tailed) 0.002 N 205 由上表数据,可以得出性别、年龄与是否找到工作并无明显的相关关系;而是否结婚则与就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负相关,这从侧面反应了,用人单位还是比较看重尚未结婚的残疾人,一方面他们有足够精力,另一方面尚未结婚的残疾人家庭压力较小,能够更专心的为用人单位工作。 残疾人与周围人群之间的关系与其就业之间存在着很明显的相关关系,这反映的是残疾人自身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根据本组走访调查发现,性格方面活泼开朗外向型的人更能够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一面,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从心理状态来说,残疾人应能够正视自己的缺点,努力去克服,而不能因残疾而产生自卑甚至自闭心理。因此对残疾人就业心理的辅导也是当今社会需努力发展的一个方面。 4.4.2收入来源分析 表4-10 残疾人收入来源情况 收入来源 频次 比率 工资收入 88 25.10% 家庭经营收入 80 22.80% 政府和社会补助 78 22.20% 亲戚朋友帮助 29 8.30% 其它 76 21.60% 总数 351 100% 在收入方面,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及政府和社会补助是残疾人群体三个主要的收入来源,累计占到了70.1%。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渠道的增加,使得通过其他渠道收入的占到21.6%。 在调查的205人中,16岁以上的共有200人,即已经达到工作年龄的残疾人占到被调查者的97%。他们之中有工作或自己创业的有139人,占到69%,剩下的31%无业或下岗待业。从这个表中,还可以探索出新型的收入模式,如:工资性收入+家庭副业收入,家庭营业收入+家庭副业收入等,综合利用社会各方面的作用来保障残疾人的生活。 五、残疾人就业保障机制创新探索 5.1完善保障残疾人就业的法律法规并加强执行力度 我省已经制定了一些保护残疾人就业的相关制度,但因制度不够细化、存在监控漏洞、执行力度不强,使得效果大打折扣。政府应不断的完善残疾人保障条例,并严格执行。在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上要进一步明确法律条例,不让企事业单位钻法律空子。例如,法律规定企业招收残疾人职工达到一定比例时,可享受更低税率或免税优惠政策。于是有些用人单位通过各种途径买来残疾人证明,伪造残疾人职工资料来享受优惠政策。政府应进一步细化考量单位招收残疾人数量的标准,严厉打击此类违法违规行为。再如,目前,政府已经为部分残疾人提供了生活补贴。但是,走访调查中发现很多地方补贴政策没有得到充分落实,残疾人申请补贴的过程不够公平公正,补贴范围和补贴力度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对此,政府应进一步细化补贴申请条件,同时为残疾人创业提供更多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政策上的支持。 5.2探索“政府统配”福利企业发展新模式 残疾人就业方式主要有:个人就业、集体就业、按比例分配就业及务农等。福利企业与集体就业和按比例分配就业密切相关,其对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实际情况是,福利企业的数量在不断萎缩,功能不断减弱,需要应及时遏制这一状况并探索福利企业发展的新模式。 一、用“区块化”的思想来发展福利企业。按照面积大小、残疾人数量等标准将全市划分为不同的区块。按照区残疾人口数量确定需要开办的福利企业数量。 二、政府收购并整合部分现有福利企业,进行统一规划,如此可以解决现在很多福利企业因规模不够、单枪匹马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并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增强其综合竞争力。 三、政府对部分福利企业的规模和生产结构进行改造,将生产工序最大程度的细分成适合不同残疾人从事的各个版块。对每个生产工序所需用到的身体器官进行细分,然后招聘该部位器官健全的残疾人从事此道工序。充分利用工厂中的就业岗位,开发能容纳残疾人职工远超过20%的“超福利企业”。 四、政府对传统的福利企业提供更多优惠政策,同时提高保障金要求。实行减免税与附加税相结合政策,招收残疾人达一定数目实行税收减免,若不达标除交纳保障金外还会提高税收比率。 五、政府按照企业中残疾人职工比例、残疾人职工福利及企业所享受优惠等标准开发多个层次的福利企业。同时,政府可以指定部分企业根据自身条件转成对应层次的福利企业,避免企业因某一个条件不符就不能完成转化。 5.3探索制定完整的“渔网型”分配就业制度 帮助残疾人就业不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应被整个社会共同承担。分配就业不应仅仅考虑企业,更该针对大到医院、商场、娱乐场所及饭店等单位,小到药店、零售商店、饭馆及理发店等单位。纵向延伸到各种性质的工作,横向延伸到各个地区,都可以开发出不同数量的工作岗位供残疾人就业。政府应根据用人单位接纳残疾人职工能力的不同分配相应比例的残疾人职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全面撒网,创造“渔网型”分配制度,为残疾人提供尽可能多的工作岗位。 在分配工作过程中,居委会可以联合残联建立数据库系统,统一登记该地区残疾人的基本信息,并将残疾人个人简历上传至网上。当企事业单位需要招聘残疾人时,只需在网上检索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即可。 5.4加大残疾人劳动能力恢复力度并探索有效的劳动技能培养方案 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49.8%的残疾人不曾接受过任何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而54.2%的残疾人认为择业受限是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训练恢复残疾人的劳动能力并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增强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能从根本上改善他们的就业状况。姚新福[15]对残疾人职业培训提出过部分建议,可在劳动技能的培养过程中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区分,依照文化程度、年龄、伤残程度和性别等因素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 劳动能力的恢复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必须依靠企业和居委会等组织来实施。例如:由企业为他们将要招收的残疾人职工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在他们进入企业工作后,再从工资中分批收回培训时投入的费用。居委会也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办培训班让社区里其他居民对残疾人进行电脑知识、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另可实行“多帮一”方案,将一名残疾人分配给某几户居民,由他们具体对其提供帮助。分配明确之后,会有利于激发居民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5.5利用电子商务的发展,探索残疾人电子商务就业模式 在全球网络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电子商务为大众创造了更多机会,残疾人群体也应把握好这一时机,顺应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本调研组在进行网上调查时,不少寻访对象的工作都与电子商务有关联,他们当中年轻人偏多。对有较高文化水平的青年残疾人进行有关计算机技术的培训,让他们有能力通过SOHO(Small Office Home Office,家居办公)进行网店经营,网络营销,网上客服等电子商务方面的工作。这样能很大程度上避开他们身体缺陷的影响,几乎能够和正常人创造同等的价值。 职新建[16]曾专项立文探讨过残疾人电子商务就业模式。吕洪良[17]认为这种就业模式的实施有两种思路:一种是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统一规划和组建,建立独立的大型电子商务平台;一种是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协调,与大型C2C电子商务平台达成战略合作,由他们开发出专属残疾人商家的、网络无障碍的商务专区。除此之外,还可联合相关单位和组织为残疾人提供技术指导、廉价货源、物流配送及代理服务等。同时可与大型品牌企业达成战略合作,让其为残疾人提供优惠代理权。另外,各地残联需要组建相应的残疾人电子商务行业协会.以行业法规来规范商家行为,保障残疾人商家的合法利益。 5.6加强第三部门的职能管理 第三部门是与国家、市场相对等的社会三大部门之一,是非营利性组织,如各个级别的残疾人联合会、残疾人社区委员会等。第三部门在保障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渔网型”分配制度,发展新型福利企业,分类进行就业技能培训以及探索残疾人员工的管理方法等都需要第三部门来负责。再如:很多用人单位担心残疾人职工在工作中出现事故而拒绝招收残疾人。针对这个问题,应该进一步细化残疾人职工的管理条例和事故责任归属问题,为企业管理残疾人职工提供技术指导,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从而减轻他们对残疾人职工的排斥程度。如此多繁杂的工作均可由第三部门来进专项负责。目前,我省许多关于残疾人的第三部门已经建立,但还需要进一步明确的分工,不让部门之间推卸责任,切实为残疾人就业的发展保驾护航。第三部门的具体职能需要政府来制定,在其运行过程中,政府还须设立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监控和管理。 5.7探索残疾人新的收入模式 在关于收入来源的调查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营业收入占有重要比例。工资性收入、家庭营业收入及家庭副业收入等收入模式可以相互组合。大部分残疾人的日工作时间较短,若他们的工作对时间和地点的要求不高,同时他们还有余力,便可再兼一份副业创造额外收入,如在下班时段经营小商店、加工编织袋、按摩等。创建工资性收入+家庭副业收入、家庭营业收入+家庭副业收入等多种组合收入模式,以达到收入最大化。 5.8构建完整保障体系 全面保障体系图 整体概述:完整的残疾人就业保障体系由动力系统和调控系统两大板块组成,并以PEST模型为标准,建立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创建其可行性。该体系动力系统由政府、社会及个人三个要素组成,此三者构成整个保障体系的核心。该体系调控系统为:第三部门和居委会。其中,政府对整个残疾人保障体系进行宏观规划与控制。 5.8.1保障体系动力系统 在动力系统中,政府和企事业是保障体系中的外力部分,残疾人是内力部分。政府部门,政府的管理是整个系统正常运行的最核心保障,通过宏观政策调控以及相关法律约束来最终影响各企事业单位对残疾人的态度。例如,制定保障金政策,强制要求政府单位招收一定比例的残疾人员工等。政府对残疾人个人的作用体现在,对残疾人提供适当补贴和其它条件扶持。企事业单位包括各种社会企业、福利企业、政府单位及民营企业等。企事业及其它各种大小用人单位是接纳残疾人劳动力的最重要场所,是政府宏观调节残疾人就业的最重要工具,闲置的残疾人劳动力最终必须流向社会各用人单位。企事业除了要提供就业机会,还要对残疾人就业培训提供部分力量支持。个人,掌握提高自身境地的主动权和最终决定权。政府和社会帮助残疾人就业,最根本的是要提高残疾人自身劳动力价值。提升自己除了外力的推动外,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内力。残疾人自主创业、自身身体素质的恢复及劳动能力的提升等,均需要靠自身的努力。 5.8.2保障体系调控系统 保障体系的调控系统为第三部门和居委会。第三部门针对动力系统外力部分进行调控,居委会针对动力系统内力部分进行调控。 政府和营利组织分别是第一和第二部门,且两者为一体性组织。第三部门是为了协调市场而发展的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与残疾人管理相关的第三部门包括各级残疾人联合会等。第三部门负责监督政府和企事业的工作,完善他们的职能和责任,帮助政府和企事业分担任务,同时对政府和企事业进行监督。第三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的执行和管理工具,但同时又反作用于政府,将企业和群众反映出来的需求反馈给政府并敦促其作出相应反映。第三部门和残疾人的基本关系是,收集和管理残疾人的相关信息,并保障残疾人在企事业中的利益。 居委会,是居民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建设、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委会是政府的基层组织,但因其在全面保障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故将其单独列出,作为体系中的一个要素。对于残疾人来说,大部分残疾人的家庭综合实力比较差。当他们的权益遭到侵害时很难依靠自己的家人去解决。故他们需要一个更强大的支撑,实实在在地帮自己解决具体问题。居委会是离残疾人个体最近的组织,它能详细的了解残疾人的实际状况与迫切需求,因此适合承担“大家长”这个角色。另外,政府或企事业很难与残疾人群体近距离接触,若要将帮助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具体落实到每个残疾人身上,就必须通过一个渠道与残疾人个体进行沟通。居委会即可担任这个连接者,将具体的残疾人信息传达给政府和企事业,将政府和企事业的政策传达给残疾人。从长远来展望,居委会在保障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的切身利益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对社会发展意义深远。 综合来说,调控系统既是动力系统的运行工具,也是整个系统的粘合剂和润滑剂。动力系统和调控系统内部之间以及相互之间的作用使整个保障系统融成一个有机整体。 5.8.3用PEST模型分析保障体系 从PEST模型的角度对该全面保障体系图进行分析。 政治因素:针对残疾人,政府可实行政策上的补助,条例上的扶持,并逐渐完善保护残疾人的法律法规。对企业和事业单位进行宏观上的调控和法律约束。针对企业,实行减免税与附加税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实行指标制,每个单位每年招收残疾人人数必须达到一定名额,否则予以税收上的增加,并对该单位加以调控。 经济因素:近五年来,我国年均GDP增长率达到10.4%,武汉市的GDP亦是以14.8%的年平均增长率快速增长着。由此看出,残疾人经济收入的大环境是较为良好的。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残疾人的平均年收入较06年提高了接近一倍。由于残疾人属于弱势群体,让他们直接进入市场机制的大环境,其弊处不言而喻。整个经济的大背景不应只为残疾人提供一个快速增长的经济环境,更需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让他们能搭乘这趟快速奔驰的经济列车。工作招聘中为残疾人提供特殊通道,奖金与津贴制度中予以残疾人特殊对待。 社会因素:首先,社会自身需要努力提高整体素质,做到不歧视残疾人、公平对待残疾人。福利企业对于帮助残疾人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应该多发展福利企业。其次,对于一般的企业,可以开发出特殊部门为某一类或几类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再次,加大投入发展社会企业。由于社会企业并非以营利为目的,而是透过商业手法的运作来赚取利润贡献社会。特殊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特殊责任,我国应加大发展社会企业的力度,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技能因素:由残联等第三部门建立残疾人数据库系统,居委会负责收集、登记残疾人信息并将个人简介发布到网上。企业即可快速在网上招录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同时,创造一定网络平台专门让残疾人群体直接和相关单位和企业进行“面对面”交流,避开与正常人的岗位竞争,将招收过程化被动为主动。残疾人还可利用新兴的电子商务技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创业。此外,影响残疾人就业的技能因素还体现在残疾人自身技能的提高上,如个人参加计算机培训、手工技能培训等。 六、总结 本调查报告以调查问卷与实地走访为主,通过了解后发现残疾人的就业状况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如政策不规范、企业歧视、自身技能有限、工资普遍偏低等。本研究以SPSS数据相关性分析的结果为基础,以PEST模型为主体,提出了完整的就业保障机制及有效措施,并运用“动力系统——调控系统”对保障机制进行了阐述。 6.1结论 (1)政府保障残疾人的法律法规,残疾人的受教育程度,福利企业的发展状况,技能培训以及残疾类别均与残疾人就业具有重要相关性。 (2)可以通过完善保障残疾人就业的法律法规并加强执行力度;探索“政府统配”福利企业发展新模式;制定完整的“渔网型”分配就业制度;加大残疾人劳动能力恢复力度,探索有效的劳动技能培养方案;利用电子商务发展,探索残疾人电子商务就业模式;加强第三部门职能管理;探索残疾人新的收入模式等方法来改善残疾人的就业状况。 (3)建立一套由政府、社会、个人、第三部门和居委会等组织构成残疾人全面就业保障体系,在劳动力逐渐不足的今天既能解决企业用工难,又能改善残疾人的就业状况。 6.2展望 (1)基于调查的基本情况,在残疾人就业法规方面的机制还并不完善,执行力度也有待加强。因此,建议政府部门可以在现行保障法规的前提下,继续深入探索完善保障制度。与此相关的专家学者同样可以进行进一步研究,为残疾人的保障法规献计献策。 (2)针对残疾人的具体残疾情况,企事业单位可以对应残疾人的残疾类型,制定一些不同性质的工作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关于具体的工种分配有待进一步研究。 (3)据调查显示,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加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导致中国劳动力正由过剩转为不足,低端劳动力市场需求迅速增加。所以残疾人劳动力市场将呈现出需求上升的趋势,但是需求的特征和结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明确。

作品图片

  • 武汉市残疾人就业状况及保障机制的调查报告
  • 武汉市残疾人就业状况及保障机制的调查报告
  • 武汉市残疾人就业状况及保障机制的调查报告
  • 武汉市残疾人就业状况及保障机制的调查报告
  • 武汉市残疾人就业状况及保障机制的调查报告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据调查,湖北省的残疾人所占全省人口比例为6.64%,残疾人群体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从基层的角度去研究残疾人的生存现状,探索更多的就业保障机制,对于促进残疾人就业,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主要希望通过对湖北省武汉市残疾人群体基本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探索残疾人就业保障机制,为完善我省市残疾人群体的保障制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期能为政府和社会完善残疾人的就业保障机制提供参考。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问卷的设计以实地访谈为前提,以PEST模型作为指导,科学而严谨。对数据的整理,我们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7.0,对影响残疾人就业的各个维度进行因素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并结合走访调查获得的数据和资料,探索出创新型的残疾人就业保障机制,以期能为残疾人的就业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总之,本次研究,数据调查真实度高、可靠性强,问题的讨论深入仔细,结论的做出有理有据,探索出的保障机制新颖独特。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湖北省政府以及各级残联运用各种方式,在安置残疾人就业、提高残疾人的基本生活状况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残疾人的整体就业形势仍然较为严峻。保障残疾人权益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需要得到更多的理论支撑和制度引导。本课题通过对残疾人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探讨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残疾人就业保障体系,对政府和社会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机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品摘要

在中国劳动力由过剩到不足转变的今天,一方面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的招工难,而另一方面是中国残疾人就业形势的严峻。由于就业难导致占全国总人口6.34%的残疾人生活困苦,这成为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本调查研究一方面关注了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盲点区域,另一方面也可以部分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本研究在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和重点走访收集到了第一手资料,详细了解了武汉市残疾人的生活和就业状况,并通过SPSS分析讨论了残疾人就业状况与法律法规、社会经济形势、受教育程度、福利企业的发展状况、企业与社会歧视、职业培训等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在分析残疾人就业保障各相关因素基础上,提出了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残疾人自身、第三部门和居委会等社会要素的“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双重残疾人就业保障体系。本调研报告共分为六部分,第一章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研究思路与内容,第二章完成了文献综述与调查假设,第三章确定额调查具体方法和问卷,第四章进行了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第五章探讨了残疾人就业保障体系,第六章对本次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334号.湖北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2006 [2]黎建飞.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制建设的几个问题[J].中国发展观察,2010(7):051 [3]陈莉娜.从构建和谐社会角度关注残疾人就业[J].就业与保障,2009,(12) [4]闫芳.农村残疾人事业: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河南的调查[R],中州学刊,2008,5:129-131 [5]陈高杰,谭斌.我国各省区就业影响因素的聚类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3):131-132 [6]姜雪,柳瑜艳.于残疾人就业现状的分析——以沈阳市为[J]中国经贸,2010,16:153 [7]罗一娴,尹朝存.残疾人社会生活状况调查分析[R].理论界,2008(4):191 [8]刘晓洪,陈和利.江西省残疾人就业状况分析[J].职教论坛,2010(20):94-96 [9]敦岳.新中国残疾人就业保障政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7):7 [10]徐建.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的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J].宜春学院报,2008(S1):5 等参考文献。

调查方式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书报刊物、统计报表、自发形式。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关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第二次调查主要包括:第一、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婚姻家庭状况,经济来源,收入水平等;第二、残疾人社区的基本情况,社区的服务与维权问题。此外,目前社会上关于残疾人群体的调研还有: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残疾人的基本生活状况及无障碍社区服务建设等方面。甘肃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研究了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残疾预防、康复医疗、维权等热点和难点问题。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在“北京市残疾人享有公共服务状况调查研究”、“北京市残疾人就业对策研究”、“北京市精神残疾人保障和服务研究”这些课题中所做出的研究探讨等。 对于残疾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残疾人社会保障现状的解读和相关的对策建议方面;二是对于影响残疾人就业的因素分析和与此相对应的措施建议。这些调研都较为广泛的研究了残疾人的生活现状,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调查对大多数残疾人的研究集中在科学技术的研发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中,没有能够把重点放在残疾人的基层问题上。 刘晓洪、陈和利在《江西省残疾人就业状况分析》中指出,残疾类别、教育程度等与残疾人就业状况有显著相关性。闫芳的《农村残疾人事业:现状、问题及对策》对影响农村残疾人事业发展因素进行了调查,指出政策执行难、体制不健全、残疾人群体自身因素等严重阻碍了他们的的发展,造成残疾人群体生活状况质量差。这些研究分析针对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展开调查,都反映出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宝贵的建议,面对残疾人生存状况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各位专家学者们提出,除了要提高残疾人的就业率,还创新性的提出了要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等重要的指导性意见,但缺乏具体系统的指导建议。而本组要做的就是深入到残疾人群体的实际生活中,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到他们最真实的生活工作状况,期望从残疾人最真实的生活角度去总结他们的现状,并通过建立一个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残疾人自身、第三部门和居委会等社会要素的残疾人就业保障体系来开发残疾人劳动力市场,既缓解企业用工难又改善残疾人生活现状。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