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丧(独生)子(女)父母:现状·诉求·困境·未来——以湖北省8市调查为例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研究从社会现实出发,在调查实践中发现丧子父母问题。并通过学术分析再现了丧子父母生产停止、生活消沉、社会关系断裂的生存现状,列举了他们要求物质扶助、精神慰藉、集中居住和成立丧子父母组织的诉求,最后指出这些现状和诉求将他们引入“三重困境”,即微观层面陷入人际交往困境,中观层面陷入群体融入困境,宏观层面出现组织合法化困境;最后本文指出需要对互动的主客体进行结构性的调整,丧子父母才能走出当前困境。
详细介绍:
本研究从社会现实出发,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关怀。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立足于从实践中提取理论,通过大量的实调查,发现丧子父母问题的实质。在文章撰写上,笔者根据时间顺序,力求再现丧子父母问题演变的全貌。首先,笔者并通过学术分析展现了丧子父母生产停止、生活消沉、社会关系断裂的生存现状,然后列举了他们要求物质扶助、精神慰藉、集中居住和成立丧子父母组织的诉求,第三,笔者指出这些现状和诉求将他们引入“三重困境”,即微观层面陷入人际交往困境,中观层面陷入群体融入困境,宏观层面出现组织合法化困境;最后本文指出需要在国家和个体框架的范围内,要求丧子父母梳理现在的诉求内容,政府部门需要改进回应方式 ,只有通过这种结构性的调整,丧子父母才能走出当前多重困境的局面,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作品图片

  • 丧(独生)子(女)父母:现状·诉求·困境·未来——以湖北省8市调查为例
  • 丧(独生)子(女)父母:现状·诉求·困境·未来——以湖北省8市调查为例
  • 丧(独生)子(女)父母:现状·诉求·困境·未来——以湖北省8市调查为例
  • 丧(独生)子(女)父母:现状·诉求·困境·未来——以湖北省8市调查为例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独生子女死亡家庭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形成的特殊群体。通过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把握计划生育政策的社会影响,同时也是大学生全面了解社会的一个契机。 因此,我们深入湖北省8个县市,128村居进行调研,挖掘出丧子父母问题的演变逻辑,分析丧子父母的生活现状,然后提出这种现状指引下的诉求内容,并在这两者基础上构建出丧子父母生活的三重困境,最后指出打破这三重困境的突破口。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丧子父母具有群体身份隐蔽性、居住分散性,课题组巧妙借助政府调查,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 先进性:丧子父母的身份既具有个体性,也具有群体性,鉴于该状况,拙文对他们既展开了微观层面个体层面的探讨,也展开了中观和宏观层面的分析。 创新性:拙文运用实证主义的研究逻辑,从实践中提炼概念和理论,展现丧子父母的三重困境,并剖析了这些困境的形成逻辑,以及打破这种困境的突破点。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第一,有利于促进社会政策外部性研究,促使学界对社会政策未预见性后果进行反思;第二,扩展了家庭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突破了以前局限于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为主题的研究局限; 现实意义:第一,展现了丧子父母生活全貌,系统地分析了丧子父母的诉求内容和诉求特征,对于国家制定和完善相关生育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第二,处理好丧子父母问题,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品摘要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进,我国逐渐出现一批丧子家庭。子女死亡后,丧子父母的生产停止、生活消沉、社会关系断裂,并出现健康问题;为此他们要求政府对他们进行物质扶助和精神慰藉,并强烈要求集中居住,成立丧子父母组织。但是随着诉求的推进,他们逐渐发现,在诉求过程中,无论他们是作为个体行动者,还是作为丧子父母群体抑或是作为丧子父母组织,他们的诉求非但没有得到满足,反而使自己陷入“三重困境”,即微观层面陷入人际交往困境,中观层面陷入群体融入困境,宏观层面出现组织合法化困境;笔者认为要打破丧子父母的多重困境,需要在国家和个体框架的范围内,由互动双方改变策略:一方面要求丧子父母梳理现在的诉求内容,区分现实诉求和理想诉求,个体诉求和群体诉求,同时厘清建构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另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改进回应方式,加强与丧子父母的信息沟通,并建立丧子问题解决时间路线图。只有通过这种结构性的调整,丧子父母才能走出当前多重困境的局面,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调查研究报告:《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现状、需求及其扶助政策研究》,提交湖北省计划生育协会,2011年3月。 政策咨询报告:《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体系建设研究》,提交湖北省委,2011年4月。 论文:《社会政策研究的新面向:公正、多元、关系与适度》,《南京社会科学》, 2011年第1期。 论文:《人口与计划生育奖励制度的历程回顾》 ,《人口与发展》,2009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穆光宗,2009,《独生子女家庭的权益保障与风险规避问题》,《南方论坛》第9期。 [2]穆光宗,2004,《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人口研究》第1期。 [3]唐利平、风笑天,2010,《第一代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意愿实证分析—兼论农村养老保险的效用》,《人口学刊》第1期。 [4]风笑天,2010,《独生子女:媒介负面形象的建构与实证》,《社会学研究》第3期。 [5]杨书章、王广州,2007,《一种独生子女数量间接估计方法》,《中国人口科学》第4期。 [6]吴瑞君,2009,《独生子女时代经济发达地区生育政策的完善——以苏州市为例 》,《探索与争鸣》第7期。 [7]周德禄,2009,《独生子女属性对大学生成长及未来发展的影响——基于1210份驻济高校大学生调查问卷的分析》,《东岳论丛》第9期。 [8]《国家人口计生委关于完善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具体确认条件的通知》,(国发人口[2008]60号)。 [9]Goffman&Erving ,1963, Stigma: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the Spoiled Identit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0]Ingram Paul & Peter Roberts, 2000, "Friendships Among Competitors in the Sydney Hotel Industr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6(2).

调查方式

大体上看,本课题主要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具体而言,使用了调查方式有: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亲临实践、会议、图片、照片、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文件、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总的来说,丧子父母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因此社会各界对他们还比较陌生,直接针对他们的研究也十分有限。但他们和其他弱势群体,如空巢老人、孤寡老人有些共性的特征,因此针对这些群体的研究成果对丧子父母研究能够有一些启示,然而不得不说的是这种启示十分有限,因为他们之间的差异之处显著大于相似之处。 从理论研究来看,丧子父母问题涉及很多研究领域,如弱势群体研究、社会政策研究、老年问题研究等,同时也涉及到很多学科,如社会政策学、社会学和人口学;在这种情况下,学科研究领域的偏好导致丧子父母问题研究的空白状态:第一,社会政策学注重从计划生育政策的角度切入。近年来有学者也研究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些负面效应,但主要集中于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问题,对独生子女死亡情况的研究处于空白状态;第二,社会学注重对弱势群体的研究。由于和现实性联系紧密的缘故,目前的社会学主要侧重于对农民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弱势群体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关注,然而由于独生子女死亡家庭属于新兴弱势群体,且数量相对不大,因此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较少;第三,人口学主要关心老龄化问题,尤其是城镇老年人群的养老意愿和养老方式研究,如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等等。由此可见,目前虽然学界已经并持续关注到和丧子父母相关的研究领域,但是相对于这一群体而言,上述研究一直处于“擦边状态”,没有对丧子父母的生产生活现状进行深描。 从经验研究来看,独生子女死亡问题已经得到国家的关注,如湖北省政策研究室,就曾经对武汉市丧子家庭进行了数周的研究,并撰写了调查报告《“真空”老人需要真情关爱——一封群众来信引起的调查》;此外,在国家计生委的部署下,湖北省计生协从社会政策制定的角度出发,对湖北省的丧子家庭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由本课题组承担),并撰写调查研究报告《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政策研究》,但不得不指出的是,目的决定内容,上述研究的政策导向决定研究还停留在经验层面,没有对丧子父母所涉及的社会政策、主观建构和客观事实、国家结构和个人行动进行学理性的思考,缺乏理论深度。 总的来看,目前针对丧子父母的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经验研究都还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之处:概而研究之的多,直接针对丧子父母的研究少之又少;且仅有的几项研究也停留在经验层面,局限于状况描述和对策讨论,而很少着力于从实践中提炼概念和理论。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