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浅析地方政府公共决策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回应性机制建构——以厦门PX事件为例
小类:
管理
简介:
目前,国内学者对政府回应性理论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系统性,关于政府公共决策回应性机制的研究文献更是少之甚少。而本作品通过借鉴西方公众参与政府决策及政府回应性机制的建设,提出了地方政府决策民主化过程中与公众互动回应机制流程新模式,并在结合实例的基础上论证了新模式合理性,提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地方政府决策的回应性机制建设的对策和举措,以此来解决公众参与政府决策制度的缺失和政府回应性差的问题。
详细介绍: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探索和研究是如何加强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回应性机制构建问题,为此本文首先解释了国内外学者关于政府回应的概念,并通过笔者对回应性政府的理解,阐述了回应性政府的内涵。其次,根据相关资料和文献,对回应性政府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和梳理,并结合国内学者对回应性政府的分析,阐述了回应性政府与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法治政府的关系。再次,基于公共决策过程中公众参与角度提出政府回应机制流程新模式,分析论述了其内涵和特点。最后,基于现实案例,分析论证了新模式对于指导当前地方政府加强公共决策回应性机制建设的现实意义。

作品图片

  • 浅析地方政府公共决策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回应性机制建构——以厦门PX事件为例
  • 浅析地方政府公共决策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回应性机制建构——以厦门PX事件为例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作品首先解释国内外学者关于政府回应的概念,阐述了回应性政府的内涵。其次,对回应性政府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和梳理,并结合国内学者对回应性政府的分析,提出了政府回应是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法治政府运行机理的必然要求这一论点。再次,基于公共决策过程中公众参与角度提出政府回应机制流程新模式,最后,基于现实案例,分析论证了新模式对于指导当前地方政府加强公共决策回应性机制建设的现实意义。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作品基于公众的参与、专家的咨询、可行性论证与实验、传统媒体的推进、公众的信息反馈等方面包含的政府回应理论论点为基础,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作为重要手段进行的更深入的研究。提出的地方政府决策民主化过程中与公众互动回应机制流程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学者对政府回应性相关理论研究的不足,为类似的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论点,这些都比较好地体现了作品的创新和独特之处。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品深入研究了政府决策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回应性机制问题,在借鉴西方公众参与政府决策及政府回应性机制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地方政府决策民主化过程中与公众互动回应机制流程新模式,并在结合实例的基础上论证了新模式合理性,对于推动我国“十二五”建设期间政府决策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由于国内学者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尚不充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这也使得选题具有较好的学术和理论的意义。

作品摘要

公众积极参与政府公共决策,已成为决策者需要审慎处理的重要因素,与长期以来决策者习惯于在封闭环境中作出决策相比,目前决策者日益面临着如何在公众参与的环境下及时有效地回应公众意愿的挑战。决策阶段对公众参与的排斥往往会引发随后抵制性的公众参与最终导致决策流产,因此,构建一个能够使政府与公民之间有良好互动的回应性机制,成为政府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必然要求。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美]莫汉•考尔.增进政府的责任性、回应性和效率[J].国家行政学院报,2000,(5).(2)[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黄小勇.行政的正义------兼对‘回应性’概念的解释[J].中国行政管理,2000,(12). (4)何祖坤.关注政府回应[J].中国行政管理,2000,(7). (5)郑文静.论政府回应的公众环境[J].理论探索,2001,(2). (6)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参见陈振明等.政策科学原理[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18). (8)陈水秘.政府回应的理论分析和启迪[J].地方政府管理,2001,(11). (9)漳州古雷PX项目开工[EB /OL]. 厦门日报电子版.2009年5月9日 (10)王来华. 政府如何应对“舆情危机”[J]. 决策, 2007,(7) : 34 - 35.

调查方式

(1)项目组成员经学院集体组织,由指导老师亲自带队,通过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等方式进行了调研。 (2)利用在校期间便利条件,在学校和省图书馆大量地搜集书报刊物和统计报表等资料。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国外的相关研究 1.关于公民参与和政府决策参与角度的研究 国外对于政府回应性理论基础的发展主要是从公民参与和政府公共政策参与的研究开始的。强调公民参与的程度与政府回应性具有显著正相关系的美国学者格罗弗•斯塔林在《公共部门管理》一书中,认为回应性是公共管理职责的基本理念之一,它是指一个组织对公众提出的政策变化这一要求做出迅速反应,强调政府回应程度的高低与公众参与的程度以及政府组织官员的态度是密切相关的。公众参与的程度高,政府组织和官员的关注度高,则政府的回应程度高。公众参与的程度低,政府组织和官员的关注低,则政府回应程度低。 2.关注政府回应性理论的相关研究 对政府回应性理论研究,西方国家早期学者并没有把它作为一个独立问题来进行研究,而是纳入人民主理论的体系中。后来理论界方面重点强调了政治与行政的分离,也就是开始了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争论。实际上这个争论的过程除了增强各自研究领域的独立性之外,并不能使政府决策出现制定与执行的必然分立。美国学者格罗弗•斯塔林在其《公共部门管理》一书中提到,公共管理责任的基本理论之一就是回应。他认为回应是指一个组织对公众提出的政策变化这一要求做出迅速反应,也可以说是政府对公众所提要求作出超一般反应的行为。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政府决策体制正处于改革时期,学界对政府回应机制建设方面研究不多。随着新公共管理思想以及治理与善治等理论的引入,再加上实践层面的回应制度的推进,学者开始关注我国的政府回应问题。而回应机制建设在国内的实践则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相关方面的学术研究自然也很少,研究成果多以学术论文为主。 俞可平在其专著《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以及主编的《治理与善治》中也多次谈及政府回应问题,他认为回应性越大,善治的程度也就越高。也有学者开始研究政府回应的内涵和特征,并尝试探讨政府回应的意义与价值及其在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与地位。黄小勇的学术论文《行政的正义一一兼对“回应性”概念的阐释》,从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关系的角度阐释了“回应性”这一概念,认为回应性是实质正义上的政府改革目标。何祖坤的《关注政府回应》、陈水秘的《政府回应的理论分析与启迪》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学术论文都对政府回应问题的不同方面予以了充分的关注。这些都对本项目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