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恢复效果调查与评价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本项研究试图基于恢复评价理论分析、恢复生态学的诸多研究成果,构建森林植被恢复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以甘肃省 “天保工程”重点实施区——祁连山东端山地林区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建立完善森林恢复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研究区森林植被恢复状态和发展趋势加以调查、评价和预测,以便为合理调整该区森林培育和经营决策,指导森林生态恢复工程实践。
详细介绍:
以连城山地林区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并以连城特殊的地点设置样地,通过调查其相关的数据,建立适宜的数学模型进行评价分析,最终要提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成因、特征及其恢复的可行性评价、生态恢复技术、恢复生态系统的生态学过程、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理论等。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项研究试图基于恢复评价理论分析、恢复生态学的诸多研究成果,构建森林植被恢复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以甘肃省 “天保工程”重点实施区——祁连山东端山地林区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建立完善森林恢复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研究区森林植被恢复状态和发展趋势加以调查、评价和预测,以便为合理调整该区森林培育和经营决策,指导森林生态恢复工程实践。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以连城山地林区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并以连城特殊的地点设置样地,通过调查其相关的数据,建立适宜的数学模型进行评价分析,最终要提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成因、特征及其恢复的可行性评价、生态恢复技术、恢复生态系统的生态学过程、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理论等。其特点与创新之处就在于建立数学模型,用连城山地林区森林群落特殊评价分析方法得到构建森林植被恢复的评价方法体系。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连城自然保护区位于祁连山山脉的东端,现有森林在维持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平衡、保障流域内生态安全、促进该地区的发展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连城自然保护区停止采伐较早,经过多年的保护,区内森林生态系统得以休养生息,局部地区植被在很大程度上还能反映其原始古老的自然状态,因此其森林植被恢复效果有待科学测度与评价,以便为本区乃至临近林区的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过程监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学术论文摘要

以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生物量生产力、林分郁闭度、植被盖度、种群重要值、森林植被多样性作为评价指标构建了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恢复评价体系.结果表明:自然恢复系列的物种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值都基本大于人工恢复林分,说明人工林的植被恢复不如天然林快,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也较差。但是从林木的生长情况看,人工林的生长速度明显的高于天然林。

获奖情况

参加2010年甘肃农业大学学生科研训练项目。

鉴定结果

自然恢复系列的物种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值都基本大于人工恢复林分,说明人工林的植被恢复不如天然林快,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也较差。但是从林木的生长情况看,人工林的生长速度明显的高于天然林。

参考文献

生态恢复理论 赵晓英,等.恢复生态学———生态恢复的原理与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35-53• 高彦华,汪宏清,刘琪璟. 生态恢复评价研究进展[J]. 江西科学,2003,21(3):168~174. 森林恢复效果指标的选取原则及方法 张伟,等 . 林型尺度森林植被恢复测度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7,6.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恢复生态学作为一门学科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0年Cairns主编了《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一书,阐述受损生态恢复过程中主要生态学理论和应用问题。1985年Aber和Jorban两位英国学者提出了恢复生态学的术语,并出版了有关恢复生态学研究的论文集,同年国际恢复生态学会成立,标志着恢复生态学学科的形成。1989年在意大利召开的第5次欧洲生态学研讨会上把生态系统恢复作为该次会议讨论的主题之一。1993年《恢复生态学 (Restoration Ecology)》杂志创刊。1996年在瑞士召开了第一届世界恢复生态学大会,强调恢复生态学在生态学中的地位,恢复技术与生态学的联系。2000年在英国召开恢复生态学会国际大会,其主题是以创新理论深入推进恢复生态学的自然与社会实践。2001年召开的国际恢复生态学大会,其主题是“跨越边界的生态恢复”。近20年来,世界各国均有大量有关恢复生态学论文报道,并有多种恢复生态学期刊、文摘、网站,极大促进了恢复生态学的交流与发展。 我国也是较早开展恢复生态学实践和研究的国家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退化生态系统的长期定位观测试验和综合整治研究,50年代末,余作岳等在广东的热带沿海侵蚀台地上开展了植被恢复研究。70年代末“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80年代长江、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和太行山绿化工程建设以及80年代末在农牧交错区、风蚀水蚀交错区、干旱荒漠区、丘陵、山地、干热河谷和湿地等也进行了对退化或脆弱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研究与试验示范。90年代淮河、太湖、珠江、辽河、黄河流域防护林工程建设以及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森林恢复研究、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恢复、山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毛乌素沙地恢复等提出了许多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与优化模式,先后发表了大量有关生态恢复与重建的论文、论著,在实践上已形成大批的小流域生态恢复的成功案例,极大促进了我国恢复生态学的研究与发展。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