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城市退休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作品采用调查报告的格式,通过实地调研对影响石家庄市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合回归分析与方差分析我们从身体状况、经济水平、文化风俗、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五个方面探究了其对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的影响,并据此进行了深入的总结,提出了实际的建议。
详细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的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老龄化趋势的日益加强,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为了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同时更好的推动老年人事业发展本作品采用走访调查与问卷访谈的方法对石家庄市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影响因素进了调查与研究。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的定性分析及包括方差分析及回归分析等的定量分析我们发现影响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身体状况、经济水平、文化风俗、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五个方面。同时,身体状况、经济水平、文化风俗、自我效能四个因素对于城市退休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是显著的,而社会支持对其影响并不显著。据此我们建议在各地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政府应重视医疗保障建设对节省老年人经济开支及提升身体状况的双重作用及进而对老年人精神状态的显著影响,与此同时,政府养老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以期使各地的养老体系更加人性化。

作品图片

  • 城市退休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
  • 城市退休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
  • 城市退休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目的:通过实地的调查对影响城市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状况作出评估与分析,对其影响因素作出总结与研究,从而对我国养老保障的建设提供更加合理的建议。 基本思路: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法采集数据,通过参考相关学术文献,对数据进行建模,通过模型对影响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对比与分析。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对常规研究关注较少的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领域进行的研究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为了保证作品的科学及先进性在分析数据时本作品采用了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等方法,通过建立模型的方法更加科学合理的呈现了数据背后的意义。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作品对老年人的精神领域进行的研究及数据分析弥补了以往研究中关注物质较多、关注物质保障较多,关注精神较少、关注精神支持因素较少的问题,通过专业技术分析所呈现的数据对政府养老保障的建设的政策设定与实施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作品摘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老龄化趋势的日益加强,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研究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是推动老年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影响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身体状况、经济水平、文化风俗、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五个方面。本研究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发现身体状况、经济水平、文化风俗、自我效能四个因素对于城市退休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是显著的,而社会支持对其影响并不显著。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张一华,郭平:“北京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的分析”,中国老年学会编《实现健康老龄化》,中动出版社, 1995,第193页。 [2]Zimet编制,姜乾金修订,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Perceived social fupport scale, PSSS) 1见: 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1编著1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1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年增刊, 131 - 1331 [3]Kozma编制1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emorial Uni2 versity ofNewfoudland Scale of Happ iness, MUNSH) 见: 汪 向东, 王希林, 马弘1 编著,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1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年增刊, 86 - 881 [4]王大华,申继亮•老年人的日常环境控制感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 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5; 10(25): 1145-7•

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用了入户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调查伊始,我们通过参考各种权威的精神调查量表及学术文献对问卷进行了设计和修改,随后我们通过联系社区居委会及街道办事处获得了入户调查的许可。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就目前学术界的现状来看,关注老年人问题的比较多,但是关注点集中于城市退休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的专著十分少见。现有论述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许多学者把适应性和幸福感作为主要评价标准来对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老人的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老年人退休后精神生活质量受退休前职位和性别的影响,在受影响方面上,心理感受较好和家庭关系较和睦的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较高,而社会关系和经济状况较差的老年人则精神生活质量一般(阎志强,2006)。研究后者的学者发现社会支持、身体健康状况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对于幸福感有直接的影响(唐丹等,2006),工作状况、丧偶对于老年人的幸福感影响显著,并且个体之间差异显著(李幼穗等,2008)。有的学者试图将适应性和幸福感联系在一起,探究其中的结构关系,认为人际交往适应性和角色转变适应性对主观幸福感各个维度具有显著的预测价值,而社会整体变化适应性对主观幸福感不存在预测价值(欧阳雪莲等,2009)。 许多学者从精神或心理需求角度来论述这一问题,从情感、文化、人际交流和政治需求几个方面进行阐释(周绍斌,2005)。并对这几种需求利用“差序格局”来进行排序,认为居于核心地位的是老人的情感需求,娱乐交往属于第二层次,最外围的则是扮演社会角色参与社会发展(明艳,2000)。也有学者在实证方面调研了农村的老年人精神需求,认为农村存在着对于养老的基础设施、道德风尚等方面的欠缺(王涤,张旭升,2008)。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