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基于劳动合同法视角下的大学生兼职纠纷情况调查
小类:
法律
简介:
基于劳动合同法视角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兼职纠纷进行研究,采用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明确在校大学生作为劳动合同法特殊调整对象的法律地位,建立保障大学生兼职乃至就业与创业的长效机制。
详细介绍: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事关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成长牵动着整个社会的敏感神经,大学生的素质拓展也是一个令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本课题从大学生兼职这一普遍的社会现象入手,从劳动合同法的角度出发,以法学专业学习者的身份,对大学生兼职过程中的纠纷进行研究,并探讨大学生兼职的法律定性。对大学生兼职纠纷的定义、形成原因、类型、特点、研究的意义以及对纠纷解决途径的探讨都是本课题组此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 不论是基于经济动机还是自身素质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兼职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目前我国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对大学生兼职进行规范,又因大学生兼职自身的特点,使得大学生兼职纠纷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大学生被陷传销团伙、人身自由甚至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报道频见报端,更是向全社会敲响了警钟。因此课题组将对大学生兼职纠纷的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并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总结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作品图片

  • 基于劳动合同法视角下的大学生兼职纠纷情况调查
  • 基于劳动合同法视角下的大学生兼职纠纷情况调查
  • 基于劳动合同法视角下的大学生兼职纠纷情况调查
  • 基于劳动合同法视角下的大学生兼职纠纷情况调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作为法学专业的大学生,从劳动合同法角度对我国大学生兼职纠纷情况进行调查,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课题研究旨在提升广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增强自身维权意识,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行政法规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基于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多次讨论,通过问卷调查和大量走访,对第一手的数据进行专业分析,结合指导意见,完成整个报告进行具体的撰写和修改,请指导老师进行指正。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科学性: 从社会现实出发,以全新视角分析大学生兼职纠纷产生的原因和类型。 2、课题的先进性: 以往往往专注于社会学,经济学或者说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小组从劳动合同法的角度对大学生兼职纠纷进行深入研究,视角新颖。 3、独特之处: 大学生身份的独特性。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与非全日制用工相比,具有文化和技能方面的优势。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探索大学生兼职法律现状,力求准确定性大学生兼职法律地位。从大学生兼职纠纷产生的原因、特点、解决的途径等各个方面全面剖析,做到从法律角度准确地定性大学生兼职行为。 2、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行政法规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大学生兼职所处的尴尬境地使得相关部门处于“有心维权,无力监管”的状态。本课题从法律角度着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提升大学生兼职的法律意识。

作品摘要

研究小组基于大量研究调查,整合出以下核心观点: 1、大学生兼职的概念。大学生兼职是指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在籍大学生与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其他组织和个人建立的劳动关系,包括各种通过付出体力和智力劳动而获得物质和精神回报的社会实践活动。研究小组基于劳动合同法的角度,将大学生兼职这一广泛使用的名词予以术语化、概念化。概念的清晰,对于兼职的界定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2、大学生兼职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应当纳入劳动合同法的保护范围之内。根据我国《劳动法》可以知道,其并没有将兼职大学生纳入到保护的主体范围,大学生的兼职活动仅能够参照非全日制用工的相关规定,从其用工特点以及相关要件来看,将兼职大学生比照非全日制用工进行保护具有合理性与可能性。参与调查的21.1%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兼职应该纳入法律的保护范围,这在现实意义上反映了大学生对于相应措施完善的迫切需要。在全面完善的制定规范下,政府和学校联手监管已经成为实质意义上的要求,同时作为兼职主主体,大学生要提升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才能更好的解决并减少大学生兼职纠纷。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10年5月,入选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并顺利通过中期检查和结题。 论文《从劳动合同法视角探究大学生兼职纠纷》将于5月发于《考试周刊》,《论“大学生兼职纠纷”的法律定性》将于5月发于《消费导刊》。

参考文献

[1]陈莉丽.大学生兼职的法律关系性质辨析[J].决策与信息. 2008(04). [2]李佳恒.当代在校大学生兼职现象调查与反思[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8(01). [3]唐其宝.大学生校外兼职若干法律问题探微[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07). [4]杨政.黄威伟.黄筱君.兼职大学生权益的保障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5]董保华.陆胤.企业雇用在校大学生相关法律问题探讨[J].中国劳动. 2007(06). [6]蓝瑛波(译).俄罗斯大学生的兼职情况调查[J].国外社会科学.2006(02). [7] 杨晓.谭和平.高校学生兼职权益法律保障路径探究[J]. 法律经纬.2008(04). [8]左祥琦.诠释劳动权益[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3. [9] 安琪.从劳动法视角探究兼职大学生遭遇侵权之原因及解决模式[J] .巢湖学院学报.2009(11). [10]郭杪.关于大学生兼职中维护自身权益的探讨[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03). [11]米霞.对高等院校学生兼职状况的思考[J].前沿.2004(09). [12] 李忠杰.倪林英.大学生兼职状况调查及其分析.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 [13]王全兴.劳动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4]刘正发.何继秀.当下我国大学生打工现象研究[J].黑龙江教育研究.2005 (07). [15] 吕澜.林良夫.加强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的若干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6(07).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会议;图片、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集体组织等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内方面而言,对于大学生兼职引起的劳动纷争引起了诸多讨论。 唐其宝在其《大学生校外兼职若干法律问题》一文中表示:从法律意义上说,在校大学生有资格成为劳动法律意义上的劳动者,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构成劳动关系,应当受劳动法的保护; 陈莉丽在《大学生兼职的法律关系性质辨析》一文中表示:判断是否构成劳务合同的关键不应该由名字决定。而与此针锋相对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兼职纠纷应当作为劳动争议来处理。在李佳恒2007年发表的论文《当代在校大学生兼职现象调查与反思》中明确提出了这一观点。总体意义上来说,国内对于大学生兼职纠纷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 1、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现在国内对于大学生兼职纠纷的研究都是停留在一个较浅层次上,而且基本上是一些较为零散的论文或是研究报告,没有较为系统的理论支持。 2、侧重定性研究,缺乏实证研究。现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都侧重于定性,而忽视了对于实证的探讨。 3、针对个体,缺乏共性。现在国内的探讨都局限于一定的小范围,调查群体和调查对象范围狭小,缺乏宏观上的把握。 相对国内而言,国外对于大学生兼职纠纷的研究较多。涉及到我国领域内的大学生兼职纠纷,从学科领域上来说,国外并没有与其直接联系的文献。但是我国与国外学者对大学生兼职纠纷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对本次研究来说,具有相当意义上的借鉴意义。丁学阳所著的《聚焦美国大学生的兼职生活》中较为系统的描述了美国大学生的兼职历史以及相关制度,而俄罗斯O.A.巴伊沙科娃的《俄罗斯大学生的兼职情况调查》也全面的剖析了俄罗斯大学生参加兼职的原因以及面对的问题。杨岚与刘争先合著的《俄罗斯大学生兼职现象研究》中指出了俄罗斯大学生兼职产生的一定不利的情况。大多数西方国家对于大学生兼职持支持的态度,并有专门的相关法律予以支持。在德国,劳工局下属的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是全国目前最权威的职业研究机构。劳工局为了支持该所得工作,每年设专项奖励基金,用以鼓励大学生和博士向研究所投寄有关大学生兼职及其相应纠纷的解决措施方面的文章。《美国联邦计划》中指出,大学生兼职应当纳入学校学分制的一部分。《哈佛学生的兼职活动以及其意义》一文中指出,美国以及英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均将大学生兼职纳入法律体系,在劳动纠纷方面有专职部门解决,在这一方面,对于大学生兼职还处于三不管状态的国内而言,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