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杭州城市公共空间应急避难场所现状的调查
小类:
哲学
简介:
我国城市人口高度密集,各种自然、人为灾害不断发生,灾时如何快速有效地疏散人群、提供足够的避难空间成为了城市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课题。首先介绍国内外城市绿地防灾规划优秀的理论和实践,并对该类型场所研究应用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对其优劣点的比较,提出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分析我国的城市绿地避灾规划研究和建设管理现状,提出当前我国城市应急避难绿地规划和建设遭遇规划为城市绿地规划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详细介绍:
本课题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①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基本概念及国内外经典理论研究与实践,②当前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研究,③以杭州市为研究对象,展开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功能的研究,④城市绿地与应急避难场所结合的景观设计。 ①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基本概念及国内外经典理论研究与实践 本课题拟在明晰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对比国内外经典相关理论与实践。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综合防灾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更加受到各界的重视。从国内外的经验教训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并实际行动起来。 ②当前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研究 分析在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非人性化的设计现状主要包括宏大叙事、大尺度城市、视觉化城市、自我肢解的城市、同质化城市等。 ③以杭州市为研究对象,展开城市绿地应急避难功能的研究 主要以杭州城市为研究调研对象,绿地应急避难所是政府应对突发重大灾害以及战争可能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时临时安置场所。绿地应急避难所的建设可以得到一个良好的社会反映。杭州城市人口密度增大,必须把城市防灾应急管理工作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创造一个良好的城市安全环境。同时绿地避难所的建设由于具有较大的规模和相对完善的配套设施,能够有效的发挥应急避难的功能,可以成为应急躲避、人员再疏散的场所,防止灾害的进一步恶化。同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环境、增进市民身心健康的角度来看,城市中的绿地系统都是城市必不可少的生态基础设施。 ④城市绿地与应急避难场所结合的景观设计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应急避难场所和城市公园两者的结合途径与方式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提出该类型公园的建设要建立在高新科学技术运用以及科学管理基础上,并对系统分类、空间布局、交通布局、地形设计及利用、内部设施利用、植物种植等结合途径进行探讨,提出该类型公园应在灾前具有宣传预演作用,在应急状况下有对避难人群进行避难指导的功能,在灾后对于避难者进行心理上抚慰,调动积极正面的情绪应对灾害,还试图分析避难人群潜在的心理需求,探索如何充分利用公园中的景观设计与设施为人提供庇护和安抚。 2.3项目的技术水平及应用范围 ⑴特色:探索城市公园与应急避难场结合设计,可以为今后研究和兴建该类型场所及相似场所提供有利参考和借鉴。 ⑵创新点:总结综述国内外优秀案例,填补杭州市城市公共绿地防灾避难功能研究的理论空白。顺应由杭州市政府批复《杭州市应急疏散避难场所布局规划2008—2020年》政策精神。 ⑶应用去向: ①政府、科研设计院所、城市规划部门决策的科学依据 ②提供给中国建筑学会等官方机构; ③提交给相关设计院所和设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

作品图片

  • 杭州城市公共空间应急避难场所现状的调查
  • 杭州城市公共空间应急避难场所现状的调查
  • 杭州城市公共空间应急避难场所现状的调查
  • 杭州城市公共空间应急避难场所现状的调查
  • 杭州城市公共空间应急避难场所现状的调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提出城市公共空间与应急避难场所结合的景观设计,探索如何充分利用空间中的景观设计与设施为人们提供庇护。公共空间避难所具有较大的规模和相对完善的配套设施,能够有效的发挥应急避难的功能。 基本思路:①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基本概念及国内外经典理论的研究与实践;②当前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研究;③以杭州市为研究对象,展开城市空间应急避难功能的研究;④城市空间与应急避难场所结合的景观设计。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我们的调研以杭州地区的7个区域为范围进行实地调查,走访了杭州市人防办对王处长及姜调研员进行了反谈及其他7处区域。 采用调研方法:交叉学科研究、现场踏勘与各类形式调研、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现场观察、文献资料、归纳分析、借鉴应用。 先进性: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进行这方面的调研和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独特之处:城市公共空间与应急避难场所结合的景观设计。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实际应用价值:当前,从土地利用视角,摸清可以作为社区应急避难场所用地的供求状况是进行应急避难地规划的前提。现实指导意义::我国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理论缺乏,实践经验缺少。本研究试从城市景观、公共设施设计的角度入手以杭州为例探讨城市现有公共空间应急避难功能的改造建设,未来开放公共空间设计与避难疏散空间的结合设计。

作品摘要

我国城市人口高度密集,各种自然、人为灾害不断发生,灾时如何快速有效地疏散人群、提供足够的避难空间成为了城市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课题。这也引起了园林设计师对城市绿地的应急避难功能的研究。 同时,我国对应急避难场所的探索和建设相对较晚,文中将结合杭州各类公共空间的实际情况,分析两者结合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并初步探讨适应中国城市发展的城市公园与应急避难场所相结合的原则及设计方式。本次课题首先介绍国内外城市公共空间防灾规划优秀的理论和实践,并对该类型场所研究应用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对其优劣点的比较,提出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并整理出在我国城市建设和完善公共空间应急避难场所存在的优势以及具体问题。分析我国的城市公共空间避灾规划研究和建设管理现状,提出当前我国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和建设为城市公共空间规划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综上所述,探索城市公园与应急避难场所结合设计,可以为今后研究和兴建该类型场所及相似场所提供有利参考和借鉴。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作品于2011年4月份被浙江在线新闻所报道及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新闻网上报道同时得到了杭州市民防局的大力支持,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苏幼坡马亚杰刘瑞兴,日本防灾公园的类型、作用与配置原则,世界地震工程,2004年12月20卷(4) (2) 苏幼坡刘瑞兴,防灾公园的减灾功能,防灾减灾功能学报,2004年6月第24卷(2) (3) 新渴某柏崎市,兵库某立三木捻合防炎公圃「屋内于二久塌」。不一定夕少于了夕,2008.10. (4) 公圆别夕不少另夕卜了于夕主要8公圃。概要一竟表,束京都,报道凳表资料,2006.12 (5) 苏幼坡、刘瑞兴,横滨市实时地震防灾系统的技术特点与实用效果,世界地震工程,2001.9 (6) 安徽人民防空办公室,走进日本的防灾公园,www.ahrfb.gov.en,2007.8 (7) 安徽人民防空办公室,国外防灾教育“聚焦”普通民众,w脚.ahrfb.gov.en,2007.8 (8) 雷芸,阪神•淡路大地震后日本城市防灾公园的规划与建设,中国园林,2007年第23卷(7):P13一15 (9) 日本华人教授会议支援四川地震重建委员会组织翻译,阪神淡路震灾复兴计划(兵库某),日本华人教授会议支援四川地震重建委员会,1995.7 (10) 太田裕,镜味洋史,陈宏德.探讨地震避难场所的部署计划「J〕.国际地震动态,1982,(01) (11) 二李景奇、夏季,城市防灾公园规划研究,中国园林,2007.7 (12) 詹中原,富前圃内外炎害防救知撤管理之相阴研究,国政研究,2007.7 (13) 安徽人民防空办公室,美国防灾型社区的创建机制及启示。 (14) 北京中心城地震及应急避难场所(室外)规划纲要,TRANBBS.Com中国交通技术网

调查方式

1交叉学科研究 2现场踏勘与各类形式调研 3问卷调查 4个案访谈 5现场观察 6文献资料 7归纳分析 8借鉴应用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外:日本是较早重视应急避难场所研究和设计的国家,也是最早提出专门兴建的国家,有相当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建设经验。多次大地震的发生使日本充分认识到公共空间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重要性,在关东大地震和阪神•淡路大地震后,日本把合理建设城市空间作为抗震减灾的基本方针之一,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并提出建立专门的“防灾空间”。 三木综合防灾公园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新型“防灾公园”,它是日本兴建的首个广域防灾据点,功能与以往的广域避难场所不同,它是可以开展灾后救援以及复兴活动的后方基地,可以容纳城市大规模灾害的大型救援队,可以接纳和运送全国及世界范围的救援物资和大型器械。因此,它作为县域防灾网络的核心,位于兵库县中央且交通便利的三木市。三木综合防灾公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 (1)灾害时的应急活动据点 (2)防灾人才教育培训基地 (3)防灾情报发布中心 (4)防灾调查及研究中心 (5)地区体育运动场所5个方面。 该公园不仅具有防灾机能,同时也是地区平时开展体育活动的场所,具有平灾结合的双重性。公园内不但有人类的防灾中心,还具有动物爱护中心及自然环境保护中心共同构成县域范围内的广域防灾据点,它形成了保护面更大,层次更丰富的据点。 国内:我国古代城市防灾规划和建设:我国古代建筑由于使用木框架榫卯结构,具有很好的抗震能力,但防火功能较差,因而城市防火显得尤为重要。古代城市防火措施方法多样:城市分区、道路和墙体、园林与水系、火巷等。中国古代城市一向重视“以法治火”,火政制度是一系列管火的机构、官员、法律等,还包括城市里一套有组织的扑救火灾及组织安全疏散的管理措施。 我国的城市空间避灾规划研究和建设管理现状:我国的《城市空间系统规划编制纲要(2002年)》缺乏对城市避灾空间规划的要求,使得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空间系统规划中未考虑避灾空间规划。在2000年,广东省江门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规划编制时,看到了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防灾减灾的作用,编制了专门的避灾空间规划。这是我国国内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城市公共空间避灾系统规划。2003年10月建成了国内第一座防灾空间——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2005制定《北京中心城地震及其他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纲要》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