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城乡统筹背景下过渡型社区治理模式的分析与探究——基于温江万春镇的社区调查
小类:
社会
简介:
社区是现代城市生活的细胞,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如同奔腾的浪潮拍打着中国的历史海岸,大型城市正以空前的速度向四周蔓延和吞噬着乡村的土地,在城市的郊区出现了一种既不属于城市又不同于农村的过渡型社区。 成都市作为新兴的“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实验区”,在探索城乡结合部的过渡型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将为其注入新的内涵,为中国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提出有力的样本和参照系。
详细介绍:
过渡型社区的形成既源自地方政府的政绩驱动,也有发展当地产业经济的需要,而在这种过渡型社区的生成过程中,当地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因素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过渡型社区建立的原因是为了安置失地农民,然而在社区生成之后,这些农田的原住民发现他们无法适应“洗脚上楼”之后的生活。随着社区发展与治理在城市管理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政府对于社区从如何管理到治理,对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平衡、提高社区生活水平、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提升新型社区管理水平意义重大。 本文首先以万春镇天乡路社区为个案,从其治理历程入手,结合区域地理环境、历史沿革、人文特点和政府行为,论述过渡型社区在温江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在社区治理领域呈现出的一条特色路径;一方面,在理念上由居高临下的传统行政方式开始转变,到逐步树立服务对象至上的观念,在制度政策的设计上充分尊重社会自主权;另一方面,政府通过推动以文化育人,着重培养居民“社区公共意识”,加快过渡型社区居民的精神成长,让居民在经济体系和管理体制全景变迁的浪潮中清晰定位,明确方向,振奋精神,构建生活理想,重塑个体自信,顺利融入现代城市文明。 本文还结合国内外现代社区治理的经验及研究成果,就万春镇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如何完善现代社区治理这一课题,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提出了四项对策建议:一是要完善法律制度,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二是继续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新型社区治理范式;三是丰富社区功能的发展,积极培育和孵化民间社区服务自组织;四是发展社区自治,丰富社区活动,培养公民意识,促进居民的社区参与。 在城乡统筹背景下社区治理模式的转型的背景下,过渡型社区想要实现健康顺利转移,应当建立起适合社区需要的特殊社区形态——和谐发展型社区。

作品图片

  • 城乡统筹背景下过渡型社区治理模式的分析与探究——基于温江万春镇的社区调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因此,我们将课题的研究内容重点分为四个部分: 一、对万春镇的社区治理结构现状进行调研;二、结合调研结果提出适合万春镇社区治理的可行性意见;三、总结万春镇“农转非”社区治理的发展模式。 课题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索研究: 1)农民如何转变为居民的问题;2)社区事务的居民参与度与支持度的问题;3)社区居民自主组织的建设与孵化问题;4)初步形成有效的社区治理结构的问题。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一、方法创新:本课题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多学科交叉研究和整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跨学科研究的新尝试。 二、内容创新:探讨了过渡型社区这一特定对象的治理模式,并将过渡型社区的研究同生活于其中的失地农民与自治组织的建设纳入到同一研究框架下,指出化解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关键即在于创新社区治理模式的管理制度。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进行城乡统筹发展一体化,有必要推进基层社区组织的建设,改进社区组织政府主导的制度式管理,并在更高的层次上改革创新,从根本上改善其现状,为这些农村居民创造一个安全、有序、和谐、幸福的居住环境。 通过充分的解剖基层过渡型社区这一个在中国高速城市化大背景下的“小麻雀”,可以清楚的看到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基层社区管理转型的难题与困境。希望能够通过此次调查为社区治理转型和社区服务体系的完善提出参考建议。

作品摘要

社区是现代城市生活的细胞,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如同奔腾的浪潮拍打着中国的历史海岸,将城郊的乡村卷入了滚滚巨浪之中。大型城市正以空前的速度向四周蔓延和吞噬着乡村的土地,在城市的郊区出现了一种既不属于城市又不同于农村的过渡型社区。 本文首先以万春镇天乡路社区为个案,从其治理历程入手,结合区域地理环境、历史沿革、人文特点和政府行为,论述过渡型社区在温江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在社区治理领域呈现出的一条特色路径。 本文还结合国内外现代社区治理的经验及研究成果,就万春镇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如何完善现代社区治理这一课题,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提出了四项对策建议:一是要完善法律制度,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二是继续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新型社区治理范式;三是丰富社区功能的发展,积极培育和孵化民间社区服务自组织;四是发展社区自治,丰富社区活动,培养公民意识,促进居民的社区参与。 在城乡统筹背景下社区治理模式的转型的背景下,过渡型社区想要实现健康顺利转移,应当建立起适合社区需要的特殊社区形态——和谐发展型社区。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调查方式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文件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个别交谈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在高速城市化建设的背景下,众多城郊乡村因政府的强势介入而非生产力自然发展而被纳入到城市建设当中,成为名义上的城市社区,但是他们于一般的城市社区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引起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在城市化进程中,“边缘社区”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如“超级村庄”、“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社区等。 中国社科院的折晓叶和陈婴婴用“村社区”来指称“超级村庄”,认为“超级村庄”是乡村内部产生的一张非农经济社区。“超级村庄”具有共同的地域和明确的边界的特点,在价值观和认同感方面具有趋同性。但是村庄由于经济发达而使其基础设施建设和外表建筑带有许多城市特色,是一种散布在乡村的“城市”居民点,亦可称为乡间“城市型”村庄。 关于城中村的研究目前非常丰富,著名的有李培林《村落的终结》和蓝宇蕴《都市里的村庄》。这两本著作都是在对广州“城中村”的调查基础上撰写的,而两本书的作者为师承关系,使得作品可以相互印证。在李培林那里,偏重于经济运行的社会规则,他认为“城中村”的形成是由于土地制度、社会管理制度和户籍制度所造成的土地和房屋租金收益的刺激。 城乡结合部社区是处于城市建成区周边地带的农村社区,兼有城乡生活方式的特征,因而不同于一般概念中的郊区或农村。周大鸣等认为“‘城乡结合部社区’”是指介于城乡之间的第三种社区类型。这类社区既是中国都市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区类型,也是中国特有的土地征购政策、户籍管理政策体系下的产物。这些社区地处城乡结合部,兼有城乡生活方式的特征,因而不同于一般概念中的郊区或农村。对于这类社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问题、社区安全和社区建设等。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各类“边缘社区”的研究已经是比较充分的,既有宏观层面的探讨,也有微观层面的观察。但是研究主要是从社会学层面展开,从政治学、公共管理学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作品尚不多见。为此本文将研究边缘社区中一种比较新型的,学界关注还不够充分的特殊类型——拆迁安置小区,亦即我们所指称的过渡型社区,本研究将生活在该类社区中的居民和社区治理联系起来,认为只要通过社区治理的途径才能实现和谐社区的构建。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