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道德的价值迷失与理性回归
小类:
教育
简介:
目前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失真状况,不仅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给社会的长远发展带来负面作用。作为一种对善的追求,同时也是对自我品性的严格过滤和提升。建立起“公共善”的概念,形成整体高度上的好的道德品质也是我们对人类文明的尊重。 家庭,是孕育人的温床。家庭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重大作用。从小对儿童进行正确健康的家庭道德教育,必然会对儿童形成良好品德起重要引导和奠基作用。
详细介绍:
人类从意识到共同生存的生活的背景下就开始思考如何规范个体的行为,以维护和保持共同集体的有序性活动的进行。然而,进入新的世纪,当人类享受着现代性所带来的种种优越感和满足感时却也陷入了道德恐慌,多元价值下人们看到更多的是自我感知欲望的满足,忽视对他人的义务和对他人存在的正向肯定。特别是进入后现代主义时期,人们质疑一切价值判断的标准,分解着传统的体制和规则,面对旧有规范的崩溃和尚未建立起的新的道德体系的现状,一种道德感的迷离和游荡正深处发着深层次价值危机。 受道德感的解构、新旧文化的对抗、以及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道德理性已经被湮灭,人们正逐步丧失可以寄托心灵的精神家园。追求至善的道德也成为理想的存在。一定层次上,我们正处于道德的过渡空白时期,合理的、不合理的道德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价值删选。 对于当下的道德重建,我们一方面依赖于人们内心的自我约束和监督,主要表现为外在的公共的、公开的交流平台的建立,以确保信息的透明和公示。另一方面,必须借助于教育的教化作用和对意识形态的灌输和培养,一种有目的、有思想、有良心的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对人格的培养作用。但是,这些都只是外在的因素,要形成一种内在的道德自觉,我们必须交付于理智的价值选择作用。经过理智的判断和过滤形成的价值观才有可能是稳定的、长久的,由此形成的基本的道德原则才有可能是自然的、深刻的,这就需要形成一个同一的道德理想,这种理想的滋养离不开营养的土壤——尊重道德的环境。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关注着社会环境,关注着成人世界的有序和彼此间的相互关系,却鲜于留心于身边的具体环境,鲜于关心心灵最初萌发时期的道德意识的形成。实际上儿童与成人道德感的形成又有很大的不同,一种原始的道德标准的确立与有意识接受也是需要我们给予极大的关注的。这也正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从儿童生长的早期给予儿童以健康的家庭道德教育,最终实现连续的良好道德感,这其中家长又起到关键作用。从善的教育应该从家庭开始!

作品图片

  • 道德的价值迷失与理性回归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道德的产生,初步论述了中西方对道德问题的最初阐述,接着明确了道德的价值规范与行为指导的作用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随后联系当下社会对道德缺失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提出教育对于道德回归的重要性,最终提出通过对儿童的家庭道德教育来实现道德的重建的解决方案,以期对新时期的道德建设有所启示。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文以中外著名教育及伦理学的书籍的精要为依托,并结合当下的道德现状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另外文章格外关注早期的家庭道德教育对于人格道德感的形成的重要意义,对于如何进行有益于道德感养成的家庭教育展开了积极论述,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积极关注当下人类的精神现状,思考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道德的重新定位和价值重组的问题,试用教育的观点和方法为伦理体系下的道德有意义回归提供指导。同时,文章重视在儿童早期发展阶段对儿童的早期家庭教育,意在将潜在教育行为责任化、规范化、形象化,从而使这种自发的、无序的教育活动在自然的家庭环境下走向有序,实现对儿童的“善”的关爱教育。

作品摘要

道德,是出于善的、向善生长的一种品质,也是实践着的心灵哲学。它无关乎秩序、规则,甚至事实本身。很多时候,道德的价值体现在一个功能完善的主体对自己内在的约束和外在的行为控制。它像人们心灵中的一杆标尺,而这根标尺又不是固定不变的。人类文明的延续也将带来道德标准的提升,不断衍生出来的行为习惯会随着历史车轴的转动而层层抽取,进行着新的生成。…… ……人性得以解放,人类却又重新陷入了道德断裂和虚无的状况中,精神危机愈演愈烈。道德的主体价值的重新丧失造成了人类对未知以及个体存在意义的怀疑,这种不安已经引起人类整体的精神慌乱,更多的时刻,人们犹如一个孤魂在寂冷的郊外游荡而无处安身,时刻还要挣扎在现实环境与自身的强烈撞击中。…… …… 每一个成人都是儿童创造性成长的产物。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是一种有益的实践,它将从生命的起点种下道德萌发的种子。…… ……我们需要在家长和孩子之间建立起一份“家庭契约”,并且家长要承担绝对的维护契约的义务,并且将这份友爱优惠对待。……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 [2][法]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08. [3][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4]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人民出版社,2005-10. [5][德]Wolfgang•Brezinka.信仰、道德和教育:规范哲学的考察[M]. 彭正梅、张坤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6][德]康德.康德文集[C].郑保华主编.改革出版社,1997. [7]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 [8]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 [9][美]约翰•杜威.人的问题[C].傅统先、邱椿译.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7. [10][意]玛丽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马荣根译、单中惠校.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7.

调查方式

书报刊物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人类从意识到共同生存的生活的背景下就开始思考如何规范个体的行为,以维护和保持共同集体的有序性活动的进行。然而,进入新的世纪,当人类享受着现代性所带来的种种优越感和满足感时却也陷入了道德恐慌,多元价值下人们看到更多的是自我感知欲望的满足,忽视对他人的义务和对他人存在的正向肯定。特别是进入后现代主义时期,人们质疑一切价值判断的标准,分解着传统的体制和规则,面对旧有规范的崩溃和尚未建立起的新的道德体系的现状,一种道德感的迷离和游荡正深处发着深层次价值危机。 受道德感的解构、新旧文化的对抗、以及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道德理性已经被湮灭,人们正逐步丧失可以寄托心灵的精神家园。追求至善的道德也成为理想的存在。一定层次上,我们正处于道德的过渡空白时期,合理的、不合理的道德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价值删选。 对于当下的道德重建,我们一方面依赖于人们内心的自我约束和监督,主要表现为外在的公共的、公开的交流平台的建立,以确保信息的透明和公示。另一方面,必须借助于教育的教化作用和对意识形态的灌输和培养,一种有目的、有思想、有良心的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对人格的培养作用。但是,这些都只是外在的因素,要形成一种内在的道德自觉,我们必须交付于理智的价值选择作用。经过理智的判断和过滤形成的价值观才有可能是稳定的、长久的,由此形成的基本的道德原则才有可能是自然的、深刻的,这就需要形成一个同一的道德理想,这种理想的滋养离不开营养的土壤——尊重道德的环境。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关注着社会环境,关注着成人世界的有序和彼此间的相互关系,却鲜于留心于身边的具体环境,鲜于关心心灵最初萌发时期的道德意识的形成。实际上儿童与成人道德感的形成又有很大的不同,一种原始的道德标准的确立与有意识接受也是需要我们给予极大的关注的。这也正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从儿童生长的早期给予儿童以健康的家庭道德教育,最终实现连续的良好道德感,这其中家长又起到关键作用。从善的教育应该从家庭开始!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