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医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小类:
教育
简介:
为了探讨医科大学生心理韧性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家庭功能量表、心理韧性量表对医科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论如下:医学生心理韧性普遍较高,而且自我效能高、社会支持好、家庭功能过度情感卷入是影响心理韧性的重要因素。
详细介绍:
本研究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家庭功能量表、心理韧性量表对429名医科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资料录入并做t 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①男生心理韧性均分为(91.7±1.17)分,显著低于女生(96.6±1.13)分(t=-4.36,P﹤0.05),独生子女心理韧性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且在心理韧性积极认知维度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9,P﹤0.05)。②大学生的心理韧性与自我效能(r=0.344)、社会支持(r=0.279)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与家庭功能各维度(除了行为控制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③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性别、情感介入等因素能较好的预测医学生的心理韧性,解释率为23.8%。综上认为:自我效能高、社会支持好、家庭功能过度情感卷入对医科大学生心理韧性有重要的影响。关于其他影响因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品图片

  • 医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 医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 医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 医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 医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描述当前医学生心理韧性的特点,探讨医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国外研究认为来自个人、家庭、社会三方面的保护性因素所组成的动力系统,共同抵抗环境对心理的不利影响。而我国对此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多以综述为主,研究报告却很少。本研究采用心理韧性量表 自我效能感量表 社会支持量表 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对医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以探讨医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提高日后在工作岗位上灵活应对各种压力的能力。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在医学院校首次开展大学生心理韧性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丰富了我国心理学领域的热点研究内容,为提高医学生心理韧性水平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2)本研究从个人、家庭、社会三方面的保护性因素所组成的动力系统角度出发,研究医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首次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个人——家庭——社会三要素对心理韧性的作用机制,填补了国内心理韧性研究现况的空白。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当前医学生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以及人际关系压力,心理压力较大,若没有很好的心理韧性,在面临紧张冲突的情境下很有可能应对失败。我们对它们和心理韧性的关系做较深入的研究,探索对心理韧性影响比较突出的因素,根据所筛选的心理韧性较差的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其健康的心理结构,培养完整的人格和健康心态,使其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岗位上能够灵活自如地应对各种压力。

作品摘要

目的 探讨医科大学生心理韧性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家庭功能量表、心理韧性量表对429名医科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结果 ①男生心理韧性均分为(91.7±1.17)分,显著低于女生(96.6±1.13)分(t=-4.36,P﹤0.05),独生子女心理韧性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且在心理韧性积极认知维度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9,P﹤0.05)。②大学生的心理韧性与自我效能(r=0.344)、社会支持(r=0.279)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与家庭功能各维度(除行为控制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③进一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性别、情感介入等因素能较好的预测医学生的心理韧性,解释率为23.8%。 结论 医学生心理韧性普遍较高,而且自我效能高、社会支持好、家庭功能过度情感卷入是影响心理韧性的重要因素。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Masten Ann S. Ordinary magic: 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American Psychologist[J],2001,56(3):227-238. 2.Tugade MM, Fredrickson BL. Resilient individuals use positive emotions to bounce back from nega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J],2004,86(2):320-333. 3.席居哲,桑标.心理弹性研究综述[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4):314-318. 4.阳毅,欧阳娜.国外关于复原力的研究综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5):539-541. 5.李晓文,孙晓玲.青少年理想自我表征的丰富性及其调节作用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4):46-51. 6.孙晓玲,李晓文,吴明证.青少年自我复杂性的测量及其压力缓冲作用探讨[J].心理学报, 2006,38(5):751-761.

调查方式

问卷 现场采访 个别交谈 会议 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20 世纪 70年代,心理学界开始对心理韧性的研究,并逐渐成为一个广受各国心理学家关注的心理学领域。心理韧性也称心理弹性,是指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它意味着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 尽管对于心理韧性的定义及核心术语,心理学领域至今没有完全达成统一,但大多数韧性理论中都包含外部支持性力量(也称外在保护性因子)和个体能力(也称内在保护性因子)两个因素。 国外对心理韧性的研究非常广泛,认为来自个人、家庭、社会三方面的保护性因素所组成的动力系统,共同抵抗环境的不利影响。Caren 的研究发现,心理韧性好的非裔美国学生能克服家庭经济状况差、成长环境恶劣等问题,实现学业上的成功, 并对所处环境给自己造成的影响做出相对积极的评价。James 等人的研究认为较好的心理韧性有助于学生更加积极地看待所处环境的影响,更加乐观地应对生活中的问题。 可见,心理韧性好的个体倾向于对各种问题可能给自己造成的影响做出比较积极乐观的评价和预期,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而我国对此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多以综述为主,研究报告却很少。李晓文等研究发现青少年理想自我表征丰富性对心理健康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弹性作为中介发挥作用的,孙晓玲等人研究认为自我复杂性是影响弹性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个人、家庭、社会等因素对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如何国内尚未见深入的探讨研究。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全面理解医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培养其完整的人格和健康心态,完善医学生的适应系统十分必要。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