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基于居民满意度的福建省生态小城镇建设调查
小类:
社会
简介:
小城镇介于城乡之间,地位特殊。努力建设和发展生态小城镇,不仅是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更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本调查报告深入福建省首批开展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的21 个城镇,基于城镇居民满意度,通过构建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开展生态小城镇建设调查和研究。结果显示,城镇建设布局等存在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对福建省生态小城镇的建设发展提出了若干思考建议,以供参考借鉴。
详细介绍:
小城镇介于城乡之间,地位特殊。努力建设和发展生态小城镇,不仅是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更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本调查报告深入福建省开展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的21个城镇,基于城镇居民满意度,通过构建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开展生态小城镇建设调查和研究。结果显示,福建生态小城镇的建设还存在着生态环境总体质量不高,区域污染较为严重;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城镇建设布局较为散乱,缺乏科学规划;小城镇居民的生态环境意识较为淡薄等问题。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福建生态小城镇的建设发展提出了若干思考建议,以供参考借鉴。 1、调查对象典型,具有代表性。以福建省首批开展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的21个小城镇为调查对象,代表了我省小城镇建设的最高水平和发展动向。 2、调查内容丰富,具有针对性。突出“以人为本”,以居民满意度为视角,剖析福建省生态小城镇建设的实际水平和存在问题。 3、调查方法严谨,具有科学性。采用实地考察、深入走访和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收集资料89份,回收1449份有效问卷,构建了科学的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 4、调查参与人多,具有广泛性。福建师大生命科学学院4个年级103位同学利用暑期和寒假开展调查,历时77天,足迹遍及八闽大地。 5、调查结论真实,具有前瞻性。报告总结分析了福建生态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对我省其他小城镇建设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品图片

  • 基于居民满意度的福建省生态小城镇建设调查
  • 基于居民满意度的福建省生态小城镇建设调查
  • 基于居民满意度的福建省生态小城镇建设调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努力建设和发展生态小城镇,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海峡西岸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的有利机遇,福建省小城镇的建设将进入快速发展和扩张阶段。本调查报告深入福建省开展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的21个城镇,以居民满意度为视角,构建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调查分析试点小城镇的生态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思考建议,以期对福建省生态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调查对象典型,具有代表性。 2、调查内容丰富,具有针对性。 3、调查方法严谨,具有科学性。 4、调查参与人多,具有广泛性。 5、调查结论真实,具有前瞻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品以居民满意度为视角,以推进生态小城镇建设为目的,通过构建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对福建省开展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的21个小城镇进行生态小城镇建设现状、水平和存在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这不仅对于提高21个试点小城镇的生态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对福建省其他小城镇建设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同时,对推进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品摘要

小城镇介于城乡之间,地位特殊。努力建设和发展生态小城镇,不仅是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更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本调查报告深入福建省开展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的21个城镇,基于城镇居民满意度,通过构建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开展生态小城镇建设调查和研究。结果显示,福建生态小城镇的建设还存在着生态环境总体质量不高,区域污染较为严重;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城镇建设布局较为散乱,缺乏科学规划;小城镇居民的生态环境意识较为淡薄等问题。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福建生态小城镇的建设发展提出了若干思考建议,以供参考借鉴。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在福建省第十届“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二等奖。

参考文献

1、闽侯年鉴2009,方志出版社 2、晋江年鉴2009,方志出版社 3、古田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总体规划(2010-2030) 4、白沙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总体规划(2010-2030) 5、高陂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总体规划(2010-2030) 6、武夷山市兴田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总体规划(2010-2030) 7、晋江市金井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产业及发展机制专项规划——科技与人文结合的两岸侨乡新镇 8、青口镇总体规划 9、汀溪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06~2020) 10、小陶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总体规划(2010-2030)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会议、图片、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文件、集体组织等十多种方式结合进行。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外对生态城市研究更注重具体的设计特征和技术特征,强调针对西方国家城市现实问题提出实施生态城市的具体方案,其理论与生态城市实践结合得十分紧密。如R•Register(1984)提出了建立生态城市的原则;R•Register(1987)又在其论著《Ecocity Berkeley—Building cities for aHealthy Future》中阐述了生态城市的意义、原则,并提出了今后建设生态城市的设想;M.Roseland( l997)、I.Vincent、Mark Whitehead等学者以及澳大利亚城市生态协会、欧盟和第一、二、三、四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等组织分别对生态城市的概念、发展原则、建设计划以及城市土地的持续利用、城市可持续发展等进行了研究,并发表相关专著和报告。而对于生态小城镇的调查研究,国外学者对小城镇的环境污染、环境规划、环境管理政策、人居环境等研究居多(Ashle Conine 2004;Jaap de Vries2001;Myrna Poirier 2002)。 国内学者对生态小城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理念、生态小城镇建设方法、生态环境问题评价等方面: 一是生态小城建建设的生态理念研究,如黄海峰(2006)提出“建设生态小城镇与发展循环经济”,认为生态小城镇建设要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小城镇生态系统的动态循环为目的;蒋永清(2004)认为我国小城镇发展应以“绿色城镇”为目标价值取向。并应从切实发展小城镇的循环经济、注重小城镇的生态规划、治理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合理布局小城镇工业结构等方面来实现生态城镇建设目标。 二是对生态小城镇建设的方法研究,如凌申(2006)为解决江苏沿海生态型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提出构建沿海生态型小城镇的建设平台。孔正红(2005)提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城镇建设的生态经济学意义及其特点等。即发展生态小城镇不仅能促进和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有利于小流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 三是针对生态小城镇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如游少鸿(2009)开展的山区小城镇污水处理厂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周淑春(2006)对三峡库区小城镇面源污染现状与应对措施开展研究。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