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大学生“村官”政策效实施情况与对策分析—对天津市涉农区县的调查
小类:
社会
简介:
在查阅全国和天津市大量相关政策和文献的基础上,课题组访谈天津市组织部有关领导;对600余名“村官”发放问卷;走访西青区、东丽区、静海县,与135名“村官”和“村两委”干部召开座谈会;并对数十位村民入户访谈。 课题组归纳出政策的实施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对策建议。相关调研报告分别在《人民日报》内部参阅、天津市政府《参阅件》、《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上发表,取得较大反响。
详细介绍:
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党和国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缓解毕业生就业难题的重要举措。自08年政策实施以来,全国各地选聘人数达到15.9万名。村官政策已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 为全面了解政策实施效果,课题组梳理了中央及各省市相关政策,搜集整理了文献和研究报告一百余份,为调查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对资料进行归纳和总结,课题组发现,已有调研基本为针对各个地区的小部分样本调查,且对问题缺乏系统的原因分析和可行性对策建议。本课题组正是弥补了这种缺失,选取了极具新农村代表性的天津地区作为调研地点进行大样本调研,以期对“村官”政策的实施成效、实施障碍以及未来发展做出科学分析,为政府完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调研分为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两部分。课题组于2010年8月上旬走访天津市委组织部有关领导,对政策实施情况形成宏观把握。8月下旬,对全市08年至10年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发放电子版问卷共601份,回收有效问卷575份。随后分别选取城镇化进程较快的东丽区、大工业较为发达的西青区、以及较具农业传统的静海县进行实地访谈,与当地135名“村官”和村“两委”干部召开座谈会;并先后对数十位村民进行入户访谈。通过对大学生村官、村镇政府人员及村民三类相关群体的调研,从不同角度全面把握了政策实施情况。 通过对问卷及访谈情况进行整理,课题组归纳出有关村官个人信息、工作情况、生活情况、职业规划以及政策相关制度建设几大方面的基本问题。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炼出村官政策的实施成效:农村工作方面:1.“村官”学有所为,一定程度推进了农村经济发展。2.“村官”运用知识技能,促进了村务管理规范化。3.“村官”多才多艺,推进了农村文化建设。村官方面:自身得到成长和发展,职业规划进一步成熟。 同时,“村官”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凸显出三大问题: 第一,“村官”潜能发挥遇瓶颈。逾七成“村官”认为自身工作重要程度一般。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村官”作为村主任助理这一岗位的设置过于局限,缺乏实际工作内容。除有44%的法学专业“村官”认为自身专业很有用以外,其他专业“村官”该比例均在30%以下。另一方面,两年任期较短,导致村镇政府人员对“村官”的不信任和“村官”自身的短期化行为也是阻碍其专业潜能充分发挥的障碍。 第二,“村官”创业面临困境。数据显示,虽然有57.5%的“村官”有创业意向,但实际创业人数仅占总体的1.22%,创业活动几乎一片空白。分析“村官”创业难的原因,我们得出:缺乏政策和资金支撑、缺乏对“村官”创业专业知识培训、当地村民和村委会人员支持不力是其创业难的前三大因素。 第三,“村官后”就业不合理。数据显示,任职期满后有72.4%的“村官”倾向考取公务员、选调生以及事业编制,但其中实际考取公务员人数与预期差距较大,“村官后”考碗热难以满足其需求,出路过于狭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府缺乏有效的留村续聘、自主创业以及继续深造的多渠道出路政策引导,另一方面是“村官”对自身出路缺乏充分的自主性,政策依赖心理严重。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建立了激励视角下村官和政府博弈模型。我们将该模型细化为两种形式,一,就个别地区仅将“村务管理”列为目标,设立单任务激励模型,得到在此情况下,政府对村官的激励程度与“村官”工作的“不易测量度”及其努力成本呈负相关。二,就其他地区将“村务管理”“基层创业”等“一篮子”任务设为目标,建立多任务激励模型。得到每个任务的激励度与该任务所推动的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呈负相关,一个任务的激励程度也与另一个任务上的不确定性呈负相关,从而解释了天津市缺乏对“村官”的创业激励是受环境、资金、自身经验等制约,获得收益的不确定因素较大所致。 在肯定成效和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课题组提出了以下几大方面对策建议:政府方面,一、实行“广义村官”制,拓宽“村官”角色和职能。二、完善“村官后”政策,拓宽“村官”就业渠道。三、完善“村官”选派制度,促进新农村建设。四、制定创业优惠政策,鼓励 “村官”农村创业。五、探索“老带新”、“高校回炉”等多样培训方式。六、建立“三级指标”考核体系,完善评价机制。与此同时,村官也应克服自身政策依赖心理,积极参与体制外就业。 截至目前,项目报告几易其稿,不断完善。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受到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关注。考虑到该选题的政策性强、有些问题较为敏感,课题组本着“内外有别”和“探索无禁区、宣传有纪律”的原则将成果分别在内参件和公开媒体发表,且内参件发表早于公开媒体4个月。 2010年11月,调研报告成为天津市政府参阅件,专报市委主要领导,得到高度重视和肯定。 12月,《人民日报》内部参阅刊登课题组研究成果,题为《进一步拓宽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和职能》,呈报国家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作为重大决策参考。 2011年3月,《中国青年报》对课题组进行专访,并于4月1日头版头条刊登课题组报告内容。 《今晚经济周报》、《城市快报》等多家报刊分别就不同专题刊登课题组研究成果。同时,调研报告还分别收录于第一期《新农村研究》及第12期《成果专报》。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等各大主流媒体纷纷转载,引起广泛社会反响。 论文《大学生“村官后”问题及对策分析》已投递至核心期刊《青年研究》。 2011年5月,项目获得**大学本科生创新科研竞赛“****”一等奖。 2011年6月,项目获得第十一届“挑战杯”**赛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荣列**赛区哲学社科类作品第一名。同时获得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以上成绩的取得,与我们受到的各方支持与鼓励密不可分。感谢***教授对我们课题工作的全程悉心指导,感谢***博士对我们的大力帮助。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调研数据,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并继续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追踪调研,为政策的顺利实施和发展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我们有信心交一份优秀的答卷!

作品图片

  • 大学生“村官”政策效实施情况与对策分析—对天津市涉农区县的调查
  • 大学生“村官”政策效实施情况与对策分析—对天津市涉农区县的调查
  • 大学生“村官”政策效实施情况与对策分析—对天津市涉农区县的调查
  • 大学生“村官”政策效实施情况与对策分析—对天津市涉农区县的调查
  • 大学生“村官”政策效实施情况与对策分析—对天津市涉农区县的调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课题组采取问卷、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对“村官”、村干部、村民三类群体进行调研。运用EXCEL、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经济学、社会学等理论,对政策实施成效、实施障碍做出描述。建立激励视角下“村官”和政府博弈模型。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和“村官”两大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政府完善和改进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目前对于“村官”问题的研究,多为针对个别地区的小样本进行调查,对于一些问题缺乏系统原因分析与可行政策建议。本调查组正是基于这种缺失,选取“村官”、村委会人员、村民三类群体,问卷、访谈相机结合的方式展开调研,全面了解政策实施成效、实施障碍,集中分析问题的现状、成因,并基于此得出切实的政策诉求。力求做到真实、科学、有深度。同时,对全国其他省市村官政策的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课题组提出以下对策建议:政府方面:一、实行“广义村官”制,拓宽“村官”角色职能。二、完善“村官后”政策。三、完善“村官”选派制度。四、制定创业优惠政策。五、探索“老带新”等多样培训方式。六、建立“三级指标”考核体系,完善评价机制。同时,村官也应克服自身政策依赖心理,积极参与体制外就业。 相关研究成果已分别在人民日报《内部参阅》和《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等处公开发表,产生较大反响。

作品摘要

课题组梳理相关政策、文献一百余份,为调查打下坚实基础。 走访天津市委组织部有关领导;对“村官”发放问卷601份;选取东丽区、西青区、静海县进行实地访谈,与135名“村官”和村干部召开座谈会;先后对数十位村民进行入户访谈。 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政策实施成效:一、“村官”学有所为,一定程度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二、“村官”运用知识技能,促进村务管理规范化。三、“村官”多才多艺,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四、“村官”自强自立,自身得到成长和发展 但是,也有一些不利问题凸显:一、优势淡化,“村官”专业潜能发挥遇瓶颈。二、支点不力,“村官”创业面临困境。三、“考碗”求稳,“村官后”就业不合理。 基于上述的调查结果,课题组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实行“广义村官”制,拓宽“村官”角色和职能。二、完善“村官后”政策,拓宽“村官”就业渠道。三、完善“村官”选派制度,促进新农村建设。四、制定创业优惠政策,鼓励 “村官”农村创业。 五、探索“老带新”、“高校回炉”等多样培训方式。六、建立“三级指标”考核体系,完善评价机制。七、克服“村官”自身政策依赖,鼓励其体制外就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部分报告内容分别以《天津市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效果调查》为题登上第1期《新农村研究》,呈报天津市农委。以《“村官”政策实施效果与完善建议——天津市575名大学生“村官”调查》为题登上《成果专报》,获得肯定。 2. 2010年11月,报告以《对我市“村官”政策实施情况的调查及进一步完善的对策建议》为题成为天津市政府参阅件,呈报市委主要领导,得到高度重视。 3.2010年12月,《人民日报》内部参阅刊登课题组研究成果,题为《天津市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效果调查报告》,呈报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作为重大决策参考。 4.2011年3月,课题组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该报于4月1日头版头条报道课题组调研活动和研究成果,题为《逾八成大学生村官不言悔》。随后,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等各大主流媒体纷纷转载,引起广泛反响。 5.2011年5月,项目获得**大学本科生创新科研“****”一等奖。 6.2011年5月,作品获得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7.2011年6月,作品获得第十一届“挑战杯”**赛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并荣列赛区哲学社科类作品第一名。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Abraham H. Maslow:《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朱晶晶、徐景海:《大学生村官工作状况与未来工作取向调查与分析--以江苏五市为例》,新农村建设 3. 胡跃高等:《2008年大学生村官发展研究报告》,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大学生“村官”课题组,2008年 4. 胡跃高等:《2009年大学生村官发展研究报告》,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大学生“村官”课题组,2009年 5. 吕洪良、吕书良:《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中州学刊,2009年1月 6. 莫姣姣:《大学生村官政策:管理、政治、法律多元途径的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9期 7. 吴亚军:《大学生村官留得住还是用得上》,法制与社会,2008年9月 8. 宋相义:《农村村级组织建设的创新之举—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调查与思考》,前沿,2007年第2期 9. 李伟:《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经济学导刊,2009年第21期 10. 张清国:《大学生村官选拔与培养途径探讨》,法制与社会,2009年1月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会议、图片、照片、统计报表、文件、集体组织、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近年来,“村官”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不少专家、学者亦从不同角度展开积极探讨。 全国各省市研究表明,大学生“村官”因其高素质、高文化水平等特点,对新农村建设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胡跃高教授发布的《2009年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中指出,在全国范围内,“村官”政策实施已初见成效。一方面,全国大学生“村官”数量、覆盖面逐年递增。另一方面,各地政府对于“村官”来源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实现“村官”来源的多样化。 浙江省慈溪市经调研显示,2001年到2006年期间,“村官”政策在当地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李包庚等,《“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第一、“村官”改善了农村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第二、“村官”优化了村组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三、政策开辟了选拔培养干部的新途径。 但与此同时,“村官”政策在具体实施中仍存在些许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吕书良教授指出:村民对“村官”满意度水平一般(《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考量》)。总体满意度得分仅为40.77(百分制)。 河南农业大学李伟从需求层次理论解析了“村官”计划中存在的问题。他指出“村官”普遍反应为:经济待遇偏低;安全感匮乏;社区归属感弱;角色认同度低。(李伟,《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中国农业大学的“村官”发展报告中也指出,“村官”流失率高,对未来缺乏明确规划。 全国状况表明村官制度尚待完善。由于法律对“村官”这一主体界定不明确,“村官”开展工作时相关权力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另外,选拔机制的不完善、激励机制的不到位、培训机制的不健全、保障机制的落实难等情况也是“村官”工作实效的障碍。(莫娇娇《大学生村官政策:管理、政治、法律多元途径的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9期) 但是在关于“村官”的相关调查中,基本为针对各地区的小样本调研,且对问题缺乏系统的原因分析和可行性对策建议。本课题组正是弥补了这种缺失,选取了极具新农村代表性的天津地区作为调研地点进行大样本调研,以期对“村官”政策的实施成效、实施障碍以及未来发展做出科学分析,为政府完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