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农产品超市零售和农贸市场销售方式的比较研究--基于山东济南的调查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近年来,农贸市场存在着市场信息传达不完善等缺点,随着物价的普遍上涨,矛盾逐渐加强,出现了生产者滞销等不合理现象,由此引发了对新型农产品销售方式的探究。农产品超市零售具有规范化、高质量、低成本等优点,但也存在不足,本文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进行调查分析,比对农贸市场与之在市场结构、行为以及经营业绩等方面的不同,以期为我国农产品的零售方式的优化改革和经营者管理决策提供必要有益的依据。
详细介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的生产供应在数量和种类上都不断达到新的水平,市民生活水平也随着农产品市场的完善不断提高,但农贸市场销售方式难以及时传达市场需求信息,供求完全靠市场调节,逐渐激化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导致生产与销售脱节。发生了生产者产品滞销、贱卖,市场菜价过高,消费者买菜难等一系列不合理现象,给生产者和消费者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日益凸显的矛盾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升,生活方式多样化都要求农产品流通零售方式进行一场变革。农产品超市零售便在这种环境下浮出水面,其优势明显:环境舒适、卫生,产品质量可以得到有效保证,品种丰富。农产品超市零售当然也存在不足,本文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的方式,建立科学的函数,从购买农产品的行为特征情况、选择农产品购买场所的影响因素、购买农产品的影响因素、被调查者个体特征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对比。从回收的676份调查问卷中得出对农产品的两种零售方式的现状以及消费者购买和需求状况的实证调查分析,并对农贸市场和超市两种零售方式从市场结构、行为以及经营业绩等进行比较。而对于超市和农贸市场的经营情况,有些属于商业秘密,只能采用访谈观察以及个案调查的方式方法。通过本次调查研究以期为我国农产品的零售方式的优化改革,并为经营者管理决策提供必要有益的依据。 本文研究认为,农产品超市零售经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目前人们收入水平的差距、传统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决定了农贸市场将继续存在。消费者的选择和偏好是优化发展农产品销售产业组织的依据。根据消费者行为和习惯重构农产品销售组织是未来相关政策选择的依据。在发展农产品超市的同时,也要注重优化配置和规范农贸市场的建设,满足各阶层对农产品的消费需要。

作品图片

  • 农产品超市零售和农贸市场销售方式的比较研究--基于山东济南的调查研究
  • 农产品超市零售和农贸市场销售方式的比较研究--基于山东济南的调查研究
  • 农产品超市零售和农贸市场销售方式的比较研究--基于山东济南的调查研究
  • 农产品超市零售和农贸市场销售方式的比较研究--基于山东济南的调查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农产品销售的实践领域提出了新要求,农产品销售模式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农产品销售主体的农产品超市和农贸市场,其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对农产品销售产生影响,需要对此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 因此,我们提出了以下研究思路:首先,根据消费者行为学和心理学理论,提出分析的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设;然后设计调查问卷,搜集样本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和必要的统计推断,并将研究结论与前面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经过我们对国内研究的初步调查,在理论界,目前还没有专门从消费者选择行为与产业组织相结合的角度对农产品超市与农贸市场销售方式的比较研究。因而我们的课题研究必然会影响理论界和政策界对于两种农村品销售方式的理解和把握。 济南作为山东省会城市,有各种农贸市场和超市,具有代表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消费者行为和产业组织结构两个方面对农产品超市和传统农贸市场的销售方式进行比较研究,了解这两类不同的市场主体,其运行机制和市场行为、绩效存在的差异,发现这两种产业组织发生、发展和变迁的规律,为未来农产品销售方式的选择提供政策依据,保证农产品安全供应,在农产品销售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作品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产品的生产供应不论从数量、品种上都极大丰富,使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日益提高与改善。但农贸市场销售方式难以及时传达市场需求信息,消费引导生产的功能不能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没有得到缓解,致使生产与销售脱节,经常发生农产品“卖难”现象,甚至给生产者造成惨重的损失。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也要求变革传统的农产品流通零售方式。目前,农贸市场和超市两种零售方式并存,各有其优点和不足。本文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的方式,对农产品的两种零售方式的现状以及消费者购买和需求状况做了实证调查分析,并对农贸市场和超市两种零售方式从市场结构等进行比较,以期为我国农产品的零售方式的优化改革,并为经营者管理决策提供必要有益的依据。 本文研究认为,农产品超市零售经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目前人们收入水平的差距、传统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决定了农贸市场将继续存在。消费者的选择和偏好是优化发展农产品销售产业组织的依据。根据消费者行为和习惯重构农产品销售组织是未来相关政策选择的依据。在发展农产品超市的同时,也要注重优化配置和规范农贸市场的建设,满足各阶层对农产品的消费需要。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何军,纪月清,吴豪杰. 生鲜食品消费行为模式—超市与农贸市场的比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2】胡定寰,俞海峰. 中国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经营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5,(11). 【3】 黄祖辉,周洁红,金少胜. “农改超”与城市居民的农产品购买行为分析[J].浙江学刊,2004,(05). 【4】马龙龙. 流通产业组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齐永智,漆雁斌. 农产品超市:未来农产品销售的主渠道[J].经济论坛,2004,(21). 【6】朱李明. 演化与变迁:我国城市中的“农改超”问题[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02). 【7】 左两军,牛宝俊. 我国农产品超市经济发展的动因及前景分析[J]. 中国流通经济,2006,(02).

调查方式

本文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所采用的调研方法有所不同,对于消费者需求的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而对超市和农贸市场的经营情况,其采用访谈观察和个案调查的方式方法。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自2000年以来,我国农产品超市经营进入迅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农产品超市经营的发展,国内相关的研究也开始增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农产品超市经营的产生发展动因及问题研究。超市生鲜管理专家方昕(2001)认为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推动下,企业通过内部和外部供应链管理的优化能有效地节约交易成本,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乔颖丽、乔娟(2005)、张改清(2006)等则根据新“零售之轮”理论,分析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的制约因素,解析我国“农改超”的困境。黄祖辉、吴克象等认为通过对批发市场进行产权渗透、信息共享、管理互助等,超市业态可以在我国农产品流通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左两军、牛宝俊(2006)在分析了我国农产品超市经营的动因之后,提出农产品超市经营是未来发展趋势,但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农产品消费行为研究。消费者的态度对农产品超市经营的发展前景有最终的决定权,所以其需求行为一直是学者非常关注的问题。沙振权(2002)认为农产品超市经营发展的关键在于逐渐培育消费者的需求。在对北京“小白羊”超市蔬菜消费者调查的基础上,胡定寰、俞海峰、T.Reardon使用Logit模型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质量和价格、人均收入、消费者受教育程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周应恒等(2003)、黄祖辉等(2004)、袁玉坤、孙严育、李崇光等(2006)通过实证分析认为消费者的个性和行为特征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终端模式的发展方向。 3、农产品超市零售经营的发展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胡定寰(2003)对我国现代农业产业组织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供应链管理的微观农业产业化形式。认为生鲜超市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龙头。兰萍(2003)认为“农改超”是提升我国农产品竞争能力的途径之一,并可促进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者自发成立中介组织及专业协会。左两军等(2003)、吴克象(2004)探讨分析了农产品超市经营对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周洁红,金少胜(2004)对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前后生鲜农产品流通组织方式变化进行比较分析,认为生鲜农产品超市是我国从事农产品销售的真正主体,将对我国当前农产品流通、生产规模、农民素质和就业,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等产生深远影响。董晓霞等(2006)认为农产品超市销售将给我国小规模农户生产带来机遇和挑战。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