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基于农户借贷视角的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关系研究——晋江市农村金融的调查与解读
小类:
经济
简介:
民间金融,指未经政府批准并游离于监管外的金融行为,往往具有较大风险性。 本文借助对民间金融盛行的晋江市的调研数据,对农户借贷行为进行计量分析,指出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会基于不同的信息禀赋做出不同的放贷选择,民间金融对正规金融起到了共生性的补充作用。本文认为应该制定差别化的农村金融支持政策,建立并完善正确的金融联接,从而有效地克服农村金融的系统性缺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详细介绍: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金融缺口。作为填补金融缺口的内生制度,民间金融广泛存在于农村地区,且具有较大风险性。因此,如何正确理解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的关系,引导与规范民间金融,已成为当前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之一。 本项目课题组于2010年6月至9月对民间金融盛行的晋江市下辖4镇11村的农户以及晋江农村信用合作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多家正规金融机构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借助调研数据,对农户借贷行为进行计量分析。分析发现,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会基于不同的信息禀赋做出不同的放贷选择——民间金融趋向于具有优秀社会资本的农户,正规金融趋向于具有优秀收入特征的农户,从而导致两者在不同的农户群体中体现出不同的关系。此外,民间金融对正规金融起到了共生性的补充作用,而不是竞争性的替代影响。这种补充作用的成因在于民间金融凭借自有的农村内生特性,掌握着区域充分信息,从而降低合约的交易成本,并通过重复博弈创造出的声誉机制和社区惩罚机制来约束违约风险。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应该制定差别化的农村金融支持政策,建立并完善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的金融联接,建立健全民间金融监测体系,从而有效地克服农村金融的系统性缺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本项目结论不仅回答了学术界中关于农村金融发展的一些争论、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佐证,且能为泉州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对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也具有一定启示,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作品图片

  • 基于农户借贷视角的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关系研究——晋江市农村金融的调查与解读
  • 基于农户借贷视角的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关系研究——晋江市农村金融的调查与解读
  • 基于农户借贷视角的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关系研究——晋江市农村金融的调查与解读
  • 基于农户借贷视角的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关系研究——晋江市农村金融的调查与解读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文通过在民间金融盛行的泉州市晋江地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村庄、农村合作银行进行问卷调查和专项调研,采用实证数据着重考察了金融借贷行为的现状与特征,探讨民间金融内部的运行制度,以此分析民间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作用及影响,从而提出可靠的结论和可信的政策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课题组深入晋江农村3个月,探访农户五百余户,取得了当地农户借贷行为的数据。 2、通过以上数据,课题组采用实证数据着重考察了农村金融借贷行为的现状与特征,这是以往研究少有的。 3、本文基于以上数据及研究,提出了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提出了有效契合当地发展的政策建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已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从国际上看,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并不丰富。而国内对如何建立合适的农村金融体系的看法仍未统一,沿海地区的农村金融改革也仍处在摸索阶段。本课题对泉州农村地区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探讨两者间相互关系并由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这不仅能对泉州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且对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也具有一些启示,因此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作品摘要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金融缺口。作为填补金融缺口的内生机制,民间金融广泛存在于农村地区。因此当前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之一即是研究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的关系,从而正确地引导与规范民间金融。本文基于课题组于2010年对晋江市515户农户家庭借贷的调查数据,在对农户借贷行为做出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计量分析。分析发现,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会基于不同的信号做出不同的放贷选择,从而导致两者在不同的农户群体中体现出不同的关系。然而,民间金融毕竟是在体制外循环,应该对其加强监管,建立完善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的补充性联接,从而有效的克服农村金融的系统性缺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作品获得某高校2010年学生创新项目启动基金立项、某高校“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某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1]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调整的绩效:金融需求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 [2]中国人民银行农户借贷情况问卷调查分析小组,农户借贷情况问卷调查分析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5.7:35-44 [4]谢平,中国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争论[J],金融研究,2001.1:16-23 [5]Anders Isaksson,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l Finance in Kenyan Manufacturing [J].The United Nations.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Working paper,No.5,2002.5 [6]Beck,K.and R.Levine. finance, inequality and poverty: Cross- country evidence [C].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2004, Working paper,3338

调查方式

走访调查、问卷调查、现场采访、个别交谈、刊物阅览、统计报表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在民间金融规模上,何广文(1999)、温铁军(2001)认为民间金融在中国农村极为普遍。即使近年来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发展农户低息贷款,但大多数农户仍然从民间金融渠道进行融资,其“规模相当于正规金融渠道的四倍” 在贷款用途上,目前我国的研究与调查出现多种分歧:王丽萍等(2006)对陕西省、何广文等(2005)对贵州、殷俊华(2006)对沈阳的调查均显示农户的贷款主要是农业性贷款,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韩俊(2007)、人行调查组(2007)对全国调查则认为主要用于生活性借贷;钱水土(2008)对温州调查后认为主要用于非农性生产借贷。此外,部分研究认为,不同的贷款用途会导致农户选择不同的资金来源,如林毅夫(1989、2005)、郭沛(2004)、刘莉亚(2009)指出,民间金融贷款主要用于突发、大额及明显的特殊消费,汪三贵等(2001)调查认为正规金融贷款主要面向生产性借贷,民间金融贷款主要面向生活性借贷;与之相反,钱水土(2008)认为无论何种资金来源,生产性借贷均为主要借贷。 对于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的相互关系,目前学术界的看法也莫衷一是,仍未统一:DeLancey (1978)、Waldron (1995)、高帆(2002)等学者的研究表明两者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即两种来源的信贷资金此消彼长;而Floro(1991)、Schreiner(2000)等学者认为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其中张杰(2004,2005)提出,在中国,小农家庭的生产经济决定了其资金的非生产性需求,民间金融很好地补充了“惜贷”的正规金融不愿意贷款的领域。 此外,在国内的文献中,研究对象多为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的关系(郭斌,刘曼路,2002;冯兴元,2004;林毅夫,孙希芳,2005),对作为农村主要借贷主体之一的农户涉及较少。而在研究农户融资的文献中多数仅对现状进行了分析,没有解释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之间的关系(熊建国,2006;刘莉亚等,2009)。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