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非转农”新现象研究——基于对浙江省试点地区的调研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文是对这种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现象进行梳理,并分析出了 “非转农”新现象的特征。此外,对产生这一特殊现象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因素进行较为全面的剖析,在此基础上对该政策综合评估,认为这种现象是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的创新户籍管理机制的尝试,是尊重个体利益、尊重基层民主的利益再分配尝试,也是“人才”下乡,缓解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新探索。
详细介绍:
从2006年5月开始,在浙江省台州椒江区、温岭市、丽水莲都区、义乌市、缙云县、永嘉县先后试点开展“非转农”户口办理工作,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通过申请、经所在村委会与当地政府的民政部门同意,将自己的户口迁回农村。据不完全统计,共有25000余人申请转变自己户口,共办结18457人。这一新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我们把这种“农村籍大中专毕业生向民政部门提出申请将自己的户口迁回原籍”的现象,归结为 “非转农”新现象。部分地方政府针对此作出积极回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了“非转农”改革试点工作。本文就是对这种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现象进行梳理;分析出现这种新现象的社会条件;讨论“非转农”新现象出现的意义,为改革试点工作提供决策咨询。 基本思路: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非转农”新现象的由来进行历时梳理;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概括“非转农”新现象的现状;用对比研究的方法,提炼“非转农”新现象的特征。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分析“非转农”新现象出现的政治前提、经济基础和文化氛围;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定性判断深入讨论浙江试点地区率先出现“非转农”现象对全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意义与借鉴。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本课题所研究的对象是“非转农”现象,主要涉及农村籍大中专毕业生,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没能够在城市当中找到合适的、体面的工作,他们的户口一直在人才交流中心或者离工作地、居住地很远的城镇,他们无法享受城市的医保、社保和教育等公共福利,也没能够享受农村的医保和养老保险等农村公共福利。他们是典型的“两不沾”人群,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被忽略的弱势群体。本课题将这个群体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旨在反映这个群体的利益需求,研究“非转农”新现象存在的现实条件。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本课题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于不同的研究内容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以期达到对研究内容的科学掌握。对于“非转农”新现象的由来,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于“非转农”新现象的现状,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对于“非转农”现象的特征,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对于“非转农”新现象出现的现实条件和社会意义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内容的先进性: 本课题所研究的内容是目前浙江省部分地区遇到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据调查,浙江省已有12个县(区)开展“非转农”的试点工作,许多地区都向上级政府部门申请,希望能够试点。可见,“非转农”所涉及的地域范围和人口数量相当大,而且这一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存在。为什么这一现象率先在浙江省出现,是偶然还是必然?这种新现象的存在需要怎样的现实条件?我们该如何评价这一现象以及它的意义。浙江省的相关地方政府在面对大中专毕业生“非转农”利益诉求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应对态度与大胆的改革试点思路对于其他省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对于畅通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双向流动,从而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探索意义。 研究成果的独特性: 本课题以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非转农”新现象为研究对象,重点对这种新现象率先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浙江部分地区出现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分析新现象存在的现实条件(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等)。并试着对这种新现象的出现进行综合定性判断,着重阐述“非转农”新现象的出现对于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缓解日趋严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课题通过严谨的理论分析和细致的调查研究,认为在浙江省部分地区率先出现的“非转农”新现象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逆城市化”现象,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利益驱动,它是在我国城镇化进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情况、新现象。这种现象之所以能够出现与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基层党委政府“以人为本”、重视民生、灵活应对有直接的关系,与浙江人走在前列、干在实处、敢于尝试的浙江精神有重要的关系。对于全国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一元化”管理,特别是推进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实际应用价值: “非转农”新现象是在我国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一元化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缓解社会矛盾,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日趋严峻等形式下出现的一种新情况、新现象。 1. 对于具体“非转农”政策制定而言,本文对浙江省试点的12个县(区)政策进行了认真梳理,总结了“非转农”新现象的四大特征:(1)对象特征:单一的身份属性;(2)动力特征:自下而上性;(3)地域特征: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农村;(4)准入特征:主要由所在地村民委员会决定。分析了目前“非转农”在办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继续探索城乡一元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2.“非转农”政策的出台、“非转农”新现象的出现,创新了户籍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一大批就业与户口不在一处的大中专毕业生的户口归属与公共福利分配问题。这种现象的总结对于其它地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现实指导意义: “非转农”新现象的出现,改变了长期以来农转非的单向流动,畅通了非农户口与农业户口的双向流动,是户口管理的一种创新尝试,也是对城乡一元化管理的一种有效尝试。

作品图片

  •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非转农”新现象研究——基于对浙江省试点地区的调研
  •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非转农”新现象研究——基于对浙江省试点地区的调研
  •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非转农”新现象研究——基于对浙江省试点地区的调研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非转农”新现象的由来进行历时梳理;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概括“非转农”新现象的现状;用对比研究的方法,提炼“非转农”新现象的特征。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分析“非转农”新现象出现的政治前提、经济基础和文化氛围;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定性判断深入讨论浙江试点地区率先出现“非转农”现象对全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意义与借鉴。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课题认为这种现象之所以能够出现与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基层党委政府“以人为本”、重视民生、灵活应对有直接的关系,与浙江人走在前列、干在实处、敢于尝试的浙江精神有重要的关系。对于全国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一元化”管理,特别是推进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非转农”新现象是在我国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一元化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缓解社会矛盾,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日趋严峻等形式下出现的一种新情况、新现象。 “非转农”新现象的出现,改变了长期以来农转非的单向流动,畅通了非农户口与农业户口的双向流动,是户口管理的一种创新尝试,也是对城乡一元化管理的一种有效尝试。

作品摘要

从2006年5月开始,在浙江省台州椒江区、温岭市、丽水莲都区、义乌市、缙云县、永嘉县先后试点开展“非转农”户口办理工作,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通过申请、经所在村委会与当地政府办公机构同意,将自己的户口迁回农村。这一新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这种新现象出现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是否是真正的“逆城市化”现象?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否有更复杂的社会条件?这种非农户口向农业户口的回迁,畅通了非农户口与农业户口的双向流动,是时代的进步还是简单的利益驱使?本文就是对这种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现象进行梳理,并分析出了 “非转农”新现象的特征:对象特征、动力特征、地域特征和准入特征。此外,对产生这一特殊现象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因素进行较为全面的剖析,在此基础上对浙江省部分地区所试行的“非转农”政策进行综合评估,认为这种现象是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的创新户籍管理机制的尝试,是一种尊重个体利益、尊重基层民主的利益再分配尝试,也是“人才”下乡,缓解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的新探索。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校第四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特等奖 省2011年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一等奖

参考文献

[1] 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 宋昌斌.编户齐民——户籍与赋役[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 [3] 万川.透视大中专毕业生“非转农”现象——关于台州市大中专毕业生“非转农”的调查[J]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期 [4]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卷)[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 卡尔•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M].刘絜敖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 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7] 李海伟.农地转非中的利益格局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4第3期 [8] 李若建.城镇户籍价值的显现于淡化或称分析[J].社会科学,2001年第9期. [9] 骆建华.祝美群.杨圆华.透视大中专毕业生“非转农”现象——关于台州市大中专毕业生“非转农”的调查[J].浙江经济,2007年第5期 [10] 廖筠.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现象”——“非转农”问题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书报刊物;统计报表;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近年来,浙江省部分地区在信访、调研、座谈过程中遇到一大批农村籍大中专毕业生向民政部门提出申请将自己的户口迁回原籍的情况,部分地方政府积极回应他们的意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展了“非转农”改革试点工作。把曾经引以为豪的城市居民户口转到乡村去,变更为农村户口成为了社会热点议题。符合条件的申请者主要是大中专应届毕业生。现今国内外有关“非转农”现象的研究成果还为数不多。由于“非转农”在中国比较典型,国外学者对此研究甚少,因而此处主要分析国内对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一般集中讨论以下问题:一、“非转农”的现象群体研究。在相关学者的研究群体中,主要是针对大中专应届毕业生,也有已是城市户口而在城市或乡镇工作的干部、职工、以及进城的农民工等社会群体。这些都是迫切希望“非转农”的特殊并具有代表性的群体。二、“非转农”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探析。在相关学者所探究的原因中,主要有农村优势凸显、城市就业困难、生存环境不容乐观、受到各方面利益因素驱使等原因。三、“非转农”现象的影响,主要阐述了其理论上的优势与可能存在的隐患。四、“非转农”逆城市化现象的解决途径。现有研究中所提供解决途径大多过于空泛,缺乏真正的可操作性。有关非转农现象的文献,主要有黄少安和孙涛的《城乡户口相对价值的变化、推拉理论与“非转农”现象——侧重于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分析》、廖筠的《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现象”——“非转农”问题分析》,杨江的《从“跳农门”到“非转农”》,董广生的《建设村的新鲜事:过去争着“农转非”今日竞相“非转农”》,梁剑芳的《适度“非转农”是一件好事》等。另外,杨江在《台州“非转农”真相》的文章中,针对台州“非转农”现象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并提出了相关意见。这些研究“非转农”现象的文献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在查阅相关文献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关于“非转农”现象的研究都由于实证材料的匮乏、调查数据的缺失使得文章流于空洞。很多作者尚停留在建构猜想的阶段,掺杂了许多意识形态成分,对“非转农”现象缺乏“价值中立”的判断。因此,本次课题主要是对“非转农”现象的这些研究漏洞进行补充,通过实证调查和学术研究两个角度,以当前浙江省出现的大中专学生“非转农”现象为研究切入点,分析浙江省大中专学生“非转农”的基本情况、产生原因及社会影响,对“非转农”政策进行合理性的解析。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