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呵护志愿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小类:
教育
简介:
本作品是基于我国目前令人堪忧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品行发展的现状而展开的,并且有充分的实践佐证。我们从娄底双峰几个镇的典型农村留守儿童聚集地首先开展呵护活动,再从小范围逐渐扩大到大范围。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品行发展两个角度展开,深入到实际中去。作品由理论、实践和志愿机制三个部分组成,志愿机制是重点,其中理论研究和实践是为了验证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呵护机制的有效性和可推广性。
详细介绍:
本作品以规避和化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品行发展问题为目的,并通过构建和推广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呵护志愿团来实现。目前,我国有5800万农村留守儿童,我们选择从湖南娄底双峰一个或几个镇的典型农村留守儿童聚集地首先开展呵护活动,旨在从小范围逐渐扩大到大范围。 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品行发展两个角度展开,并深入到实际中去,是本作品的主旨所在。 本作品总体上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理论、实践和志愿机制,而志愿机制是本作品的重点。作品的理论和实践,可谓都是为了佐证和证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呵护机制的有效性和可推广性。 此外,本作品所欲推广的志愿机制事实上也具有多重现实意义,并得到了包括华国中学师生、湖南省政府参事杨鹏程教授等多方的认可与肯定。 和已有的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不同,本作品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作品不仅有丰富的理论的成果,也很好地将理论应用到了实践中去;第二,作品的视角集中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品行发展上,对其进行心理健康呵护和思想品德教育,而不是关注其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第三,作品以建立并推广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呵护志愿机制为支撑和最终目的;第四,我们更强调的是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的对策实施研究,如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呵护志愿机制如何构建和运行,运行中可能出现的若干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等。 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利用应用心理学、教育学和小学教育专业的知识和技巧,规避和化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品行发展危机。解决诸如性格孤僻内向、人际交往困难、逃学和离家出走、偷窃、网瘾等一些列心理的和行为的具体问题。这既是志愿团的工作重心,也是本作品的一大特色。 我们的作品是在数次深入的实践活动基础上撰写成的,有针对性,并不是空洞地泛泛而谈。作品所提出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呵护志愿机制这一概念,经过实践证明,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具体表现为其所带来的社会现实价值:对农村留守儿童及所在学校而言,为他们提供了倾诉的对象、知心的朋友、学习的榜样;有利于提高儿童的心灵健康水平和促进其品行的良好发展;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的心灵呵护能力。对高校及其大学生而言,有利于提高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有利于促进高校师范专业课程改革;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生德育实践基地建设,实现互利双赢;有利于促进教育硕士农村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基地建设。对国家社会而言,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国家振兴;有利于开发高校资源,减轻政府压力;此外,很好地呵护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灵健康,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有益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们所形成的理论和构建的志愿机制,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灵呵护实践活动中得到了极大的肯定与认可,包括留守儿童自身和家长、农村留守学校老师以及高校和社会一些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我们所创立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呵护志愿团与娄底双峰华国中学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并得到了该校校方的衷心感谢。 最后,本作品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为了建立并大范围推广以“一切为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更加阳光,思想更加健康”为宗旨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呵护志愿机制,以真正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作品图片

  • 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呵护志愿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 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呵护志愿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 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呵护志愿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 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呵护志愿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 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呵护志愿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目的: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和品行发展方面所出现的危机,探讨并发现一些可操作的、能向全国推广的、行之有效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呵护措施,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健康水平,缓解政府等各方压力,也为大学生的德育实践探路。 基本思路:理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提出和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呵护志愿机制”,并予以实施,通过实践检验和理论修正的多次反复,最后得出切实可行的能推广的志愿机制。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本作品起源于暑期德育实践产生的灵感,上升至理论,并经历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检验的多次反复,切实可行、有效。 先进性:本作品率先在操作层面上进行了对策实施研究,找到了利用高校资源呵护农村留守儿童心灵的新路,也为大学生搭建了能惠及多方的德育实践新平台。 独特之处:本作品研究如何利用高校资源建立可操作可推广的心灵呵护志愿机制,研究视角、内容和成果新颖独特。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应用价值:本作品有利于规避和化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危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提高志愿者综合素质和能力;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国家振兴;有利于开发高校教育资源,减轻政府等多方压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德育实践平台建设。 现实意义:本作品找到了一条有效规避和化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危机的新路,操作性强,可推广。对有高校构建和运行该机制,及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作品摘要

我国目前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品行发展方面出现了严重危机,并已发展成为仅仅依靠政府力量也很难解决的社会问题。虽然有关的优秀研究成果很多,但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此,必须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构建以“一切为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更加阳光,思想更加健康”为宗旨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呵护志愿机制。该机制是由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呵护志愿机构和相应的若干制度组成的工作机制,志愿机构在相应的制度约束下开展工作,受过专业训练的志愿者深入留守儿童密集区,按照一定的流程,筛选出重点呵护对象并分析与确诊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当面呵护与后续远程呵护相结合,依情采取相应的呵护措施。理论研究与实践表明,这种机制非常可行、有效,而且对留守儿童及其家庭、社会、政府、中小学、高校及其大学生等各方面都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具有面向全国推广的实用价值。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第四届校“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第九届省“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节选)[J].全国妇联,2008(06):35 [2]范先佐.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问题的调查分析及政策建议[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6):11-17 [3]上官子木.隔代抚养与“留守”儿童[J].父母必读,1993(11):16-17 [4]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9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1513.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547. [7]范先佐.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问题的调查分析及政策建议[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6):12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440,628. [9]彭榕.论教育公平视野下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6):128 [10]王嘉毅,吕晓娟.教育公平视野中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J].甘肃社会科学,2007(6):85-88 [11]李志宏.捅伤同学,留守少年逃上山,被抓后以为只要赔钱就能“了难”[N].潇湘晨报2010-11-21(A02)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内研究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1994年上官子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率先提出了留守儿童这一问题,呼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现象应引起社会的关注。此后,相关的文章零星散见于报刊,但多停留于对留守儿童这一新生的社会现象的观察并呼吁对其关注的层面上,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自2003年以来,由于社会领域提出关注“弱势群体”和教育领域提出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重要命题,于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成为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问题。网络、电视(如央视)、报纸(中国教育报、中国人口报、羊城晚报等)等也都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报道,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进入2004年以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教育部于2004年5月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座谈会”,会议讨论了留守儿童面临的困难、问题的成因、解决的途径、还存在的困惑等方面的问题。2005年5月,全国妇联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援助研讨会”。自此,留守儿童由一个单纯的概念逐渐显现为一个实实在在的需要关注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问题由一个学术或舆论层面上的问题转变为一个切实受到社会重视的现实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由道义上的关心转变为行动上的社会援助。 我们从CNKI上搜索,到2010年11月,以“农村留守儿童”为题名的研究论文有1218篇,以“农村留守儿童”和“心理”同时作为关键词的论文共有126篇,十几年来,我国研究者从多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定性的研究较多,定量的研究较少。现状研究侧重于极端案例和问题表象的研究,至于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教育和监护的完整体系如何构建等问题多未做深入和充分的论述。总之,已有的研究只停留在理论层次,主要是研究留守儿童的区域分布与数量统计,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其表现、原因、后果与对策建议,而对策研究停留在国家政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农村中小学层面上。关于对策的如何实施,特别是如何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高校有关的专业学科资源、师生人才资源以及有关的优秀理论研究成果,从实际操作层面上来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品行发展方面所出现的各种危机,还未见有这样的研究成果。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