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泰安市闲散青少年、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群体的社会特征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通过对闲散青少年、有不良行为青少年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的生存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来发现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他们在社会适应时表现出来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社会学角度上的原因解释。据此,有的放矢的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与对策,为此群体的发展塑造一个健康、良好的支持环境
详细介绍:
社会变迁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也给社会各群体带来了不可回避的变化。青少年作为社会中最敏感的群体,往往最先对社会结构中的各元素做出反应。如果对社会变迁带来的改变适应不良,青少年就有可能做出伤害自己及危害社会的行为。闲散青少年、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群体这两类青少年处于一种更高风险的生存状态下,且数量庞大处于上升的趋势,更应引起重视。虽然现在对闲散青少年的关注越来越多,但都角度单一,没有从其生活的微、中、宏观角度全面分析其状况及原因。同时对不良行为青少年群体的研究缺乏大规模的实证调查。本作品抓住泰安市作为唯一一个对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开展全面试点的城市这一时机,真实、客观、全面的了解泰安市闲散青少年、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群体的情况,对泰安市闲散青少年、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群体进行社会特征研究。通过对闲散青少年、有不良行为青少年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的生存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来发现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他们在社会适应时表现出来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社会学角度上的原因解释。据此,有的放矢的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与对策,为此群体的发展塑造一个健康、良好的支持环境。本作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作品的内容,二是附录部分。作品内容部分包括绪论、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分析、原因分析、对策及建议、参考文献以及致谢信。其中研究结果分析包括闲散青少年群体的特征和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附录部分包括附录一:闲散青少年调查问卷,附录二:闲散青少年访谈提纲,附录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调查问卷。本研究对此两类重点青少年群体进行了抽样调查,用问卷法、深度访谈法、座谈法、文献法等方法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研究内容包括:一是两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的生存现状及特点,包括他们的基本人口学特征、经济状况、心理特点、行为特点、需要及期望等;二是表现出这些特点的原因阐释,以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理论视角,从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等微、中、宏观环境上解释出现所列特点的原因;三是针对原因阐释,从社会系统观出发,提出综合性建议。从自身社会化、家庭教养、学校教育、社区服务、专业介入、政府调节等方面综合联动,帮助这些群体健康的度过青少年期。结果显示,两类重点青少年群体表现出了各自的社会特征。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看,出现这些特征的原因有很多,既有个体主体性因素影响,又有家庭、学校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从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为后人研究提供参考。为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通过对闲散青少年、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的生存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发现他们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与对策,为其发展塑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通过对上述青少年群体进行抽样调查,用科学方法收集各种资料,分析了其各自表现出的社会特征,着重从家庭、社会等社会支持系统进行了社会学视阔下的阐释。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研究方法具有科学性;调查过程和问卷的设计和实施具有科学性;作品研究原因分析科学。先进性: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针对“闲散青少年”以及“不良行为青少年以及严重不良青少年”;对收集的相关问卷主要应用SPSS统计分析;对深度访谈的资料转录成文字并进行分析,体现了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先进性。独特性:本次研究内容视角独特;本作品研究角度全面;在研究中对群体进行大规模的实证调查研究。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实际应用价值:发现他们在社会适应时表现出来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进行社会学角度上的原因解释。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与对策,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现实意义:全面了解泰安市两类重点青少年群体实况,为试点工作的展开提供实证背景和理论依据;引起其他城市的思考,帮助其未雨绸缪;引导青少年了解自己,看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激发其前进的勇气和动力,保护青少年的权益。

作品摘要

当代青少年的地位、价值和对未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闲散青少年、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相对更易处于高风险的生存状态下,是应当关注的两类重点青少年群体。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对此两类重点青少年群体进行了抽样调查,用问卷法、深度访谈法、座谈法、文献法等方法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两类重点青少年群体表现出了各自的社会特征。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看,出现这些特征的原因有很多,既有个体主体性因素影响,又有家庭、学校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从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为后人研究提供基础。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11年4月19日至20日,全国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帮助和预防犯罪试点工作座谈会在泰安召开,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陆昊出席会议并讲话,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汪鸿雁主持会议。我校社工协会承担的泰安市两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的调研报告在会议期间进行了交流,得到陆浩书记的充分肯定。

参考文献

1.屈 琦. 污名化与闲散青少年违法犯罪[J]. 青少年犯罪. 2010.02:55-58 陈世海,刘 庆. 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社区工作介入[J]. 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1:31-34 2.鲁燕霞,刘萌,潘芳. 济南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状况调查[J]. 山东大学学报,2009.7:117-121 3.屈 琦. 闲散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文化善治[J]. 社会科学辑刊,2009.05:74-77 4.屈 琦. 闲散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文化善治[J]. 社会科学辑刊. 2009.5:74-77 5.席小华. 小组社会工作方法运用于行为不良学生教育过程研究[J]. 青年研究. 2009.5:60-70 6.汤秀娟. 广东省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特点及救助对策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8,03:176-180 7.汤秀娟, 王霞.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8:39-42 8.李迎生.北京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生存状况探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44-51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个别交谈亲临实践 会议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文件 集体组织 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近年来,随着对闲散青少年、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群体的关注的增多,国内外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有些学者对闲散青少年进行了相关研究,2005年共青团江苏省委对社区闲散青少年生存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也不乏有关于闲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屈奇,2010);有对闲散青少年教育管理问题的探索(朱作鑫,2005;张若冰2006);也有针对闲散青少年犯罪提供的相关对策(屈琪,2009),通过这些文献发现,虽然对闲散青少年的关注越来越多,但都角度单一,有的单从家庭与受教育状况、消费与爱好、期望等角度了解此群体,有的也仅从对此群体的管理角度来发现问题。没有从其生活的微、中、宏观角度全面分析其状况及原因。在对不良行为及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的研究中,黄勇学者于2009年用标签理论对青少年不良行为做了相关解释;有从整体上对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原因及矫正方法进行分析的(黄毅静,2005),如陈秋菊在2006年从家庭角度分析了青少年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有从学校角度探讨青少年不良行为的预防(庄西真,2003);有从社会工作角度寻求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矫治,如席小华在2009年提出小组社会工作适用于行为不良学生的教育过程,陈世海和刘庆在2010年提出运用社区社会工作进行行为偏差矫治。但在这些研究中,大部分都是用的理论研究范式,缺乏实证支持;虽然席小华用案例分析法进行了实证探索,但因为代表性有限,所以结果的推论范围受限制,还需要对此群体进行大规模的实证调查研究。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