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多学科视角下岭南沙湾镇古建筑文化的保护与推广探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文重点关注沙湾的古建筑文化,着眼于沙湾古建筑的建设现状,得出沙湾古建筑的保护状况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深入剖析而提出改善之道。笔者希望通过镜头去抢救性地记录缺乏保护的古建筑,系统地研究古镇的历史文化保护现状,从而发掘其文化底蕴并探索广东岭南文化的传承。这些保护和推广策略有助于沙湾政府实现在2011年把沙湾古镇建设成全国古镇文化旅游之乡的战略目标。
详细介绍:
作品综合运用了社会学和摄影学、传播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考察法、摄影记录方法、访谈法、文献法、个案研究等调查方法,以比较的方式研究遭受损坏和保护成功的个案、修建前后的新旧面貌,在镜头的见证下,将沙湾古镇保护和推广的问题用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予以展现。以摄影为技术手段分析沙湾古建筑的文化价值、保护及其推广。同时,创新性运用新媒体传播手段(如移动传媒)、视觉识别系统(VI)设计等方式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推广策略,为沙湾镇目前所致力于的旅游开发建设提供借鉴。 以作者的专业背景为基础,从视觉的角度出发,实地拍摄上万张图片,以图片作为实证资料进行分析;并将图片整片编辑成《走进沙湾》一书、配上光盘,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说服力的祥证。本作品的视觉识别系统(VI)设计正在申请著作版权中。本研究从摄影学这个角度出发,由审美入手,对沙湾镇古建筑文化价值进行分析,充分发挥了摄影作为一种记录手段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摄影是观看和表达的现代技术手段,通过本研究,作者希望更多人将摄影学与传统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在为人类学术研究提供更多实证资料的同时,促进摄影学科的发展、促进其与多学科的融合。

作品图片

  • 多学科视角下岭南沙湾镇古建筑文化的保护与推广探究
  • 多学科视角下岭南沙湾镇古建筑文化的保护与推广探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作品以比较的方式研究遭受损坏和保护成功的个案、修建前后的新旧面貌,在镜头的见证下,将沙湾古镇保护和推广的问题用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予以展现。以摄影为技术手段分析沙湾古建筑的文化价值、保护及其推广。同时,创新性运用新媒体传播手段(如移动传媒)、视觉识别系统(VI)设计等方式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推广策略,为沙湾镇目前所致力于的旅游开发建设提供借鉴。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研究历时将近两年,经过多次实地考察,拍摄了上万张的图片,采访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人,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目前,学术界较少有关于如何推广沙湾古建筑文化的论文,所以,本作品对于沙湾以及其他古建筑的保护与推广具有借鉴意义;研究成果获得沙湾镇政府的采纳。作品结合作者的专业背景,从视觉的角度出发,整理编辑成《走进沙湾》一书、配上光盘。作品的视觉识别系统(VI)设计正在申请著作版权中。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品不仅对沙湾的古建筑文化的保护与推广沙湾古镇具有深远意义,也是对沙湾文化的一个记录与保留。我们希望通过镜头去抢救性地记录缺乏保护的古建筑,系统地研究古镇的历史文化保护现状,发掘其文化底蕴。从摄影学这个角度出发,充分发挥了摄影作为一种记录手段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希望更多人将摄影学与传统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在为人类学术研究提供更多实证资料的同时,促进摄影学科的发展、促进其与多学科的融合。

作品摘要

本文重点关注沙湾的古建筑文化,探究过程中运用了实地考察法、摄影记录、个案研究、比较研究、访谈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沙湾古建筑的文化价值。着眼沙湾古建筑的建设现状,得出沙湾古建筑的保护状况存在的问题:规划尚欠具体,修缮计划欠缺考量;政府与民众沟通缺乏,宣传不足,增加了施工阻力;民营企业经济力量尚待重视。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沙湾古镇的推广依据,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推广建议:通过摄影镜头,将沙湾推向大众;设计一套完整的VI系统,打造系统的沙湾文化;以传统品牌为载体,创建古镇工艺展示体验厅;联合沙湾古镇周边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旅游路线;依托古镇特色品牌,设计别具一格的系列纪念品;利用新媒体传播手段,加强古镇推广宣传;打造一个系统的旅游网站;依托古镇建筑,打造岭南影视文化基地;开展饮食文化宣传,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美食节;建设创意产业园,艺术与文化共同发展,并驾齐驱。笔者希望通过镜头去抢救性地记录缺乏保护的古建筑,系统地研究古镇的历史文化保护现状,从而发掘其文化底蕴并探索广东岭南文化的传承。这些保护和推广策略有助于沙湾政府实现在2011年上半年把沙湾古镇建设成全国古镇文化旅游之乡的战略目标。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作品的视觉识别系统(VI)设计正在申请著作版权中。 成果所属课题是由本科学生组成团队,在2009年5月通过学校学生课外科研课题立项,于2010年5月准予结题。 本作品获得校“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本作品获得广东省“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采用证明(具体见附件): 1.本课题成果对沙湾镇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沙湾古镇的修建与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受到了沙湾镇人民政府的重视与采用。 2.本课题成果受到了广州市番禺区沙湾房地产公司的采用。 3.本课题成果受到了广州市沙湾古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采用。 4.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陈传席教授为本课题成果画册《走进沙湾》题字,题字内容为“留下历史,以艺术反映艺术,以成千古之事,钦《走进沙湾》摄影集后题”。

参考文献

目前关于沙湾古镇的研究资料不多,主要参考资料如下: [1]王琳琰.古建筑保护的分析与方法探索[OL] < [2]任剑.谈古代建筑的保养与修缮[OL] < [3]王玉伟.浅析古建筑保护措施的合理性[OL] < > [4]朱光文.浅谈沙湾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特色与保护开发.[OL] [5]番禺区沙湾镇人民政府、中大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沙湾古镇旅游项目策划 [6]欧志图.岭南建筑与民俗[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5月 [7]孟繁兴,陈国莹.古建筑保护与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年05月 [8]陈泽泓.岭南建筑志.[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9 [9]黄小平.沙湾民俗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1.

调查方式

■走访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文件 ■自发 ■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1、研究现状:纵观国内外现有的关于古建筑及其文化的研究,其中大多数着眼于古建筑的结构探究和价值分析。一方面,部分较为系统地探讨了中国古建筑的结构材料及其力学性能、结构类型等施工技术问题,譬如关于木结构加固方法的研究、抗震工艺研究等(逯海勇,2005;黄巍 ,2009)。另一方面,由于古建筑属于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突出的建筑、艺术、科技以及美学上的价值。在文化旅游蓬勃发展的今天,部分学者通过探讨分析古建筑中蕴含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旅游开发价值(范艳丽,周秉根,2008;唐云,赵丽芳,2009;杨黎黎,2009),以达到宣传推广的目的,从而唤起人们对古建筑的的重视和保护意识。而具体到沙湾古建筑的研究,专家学者主要是专注于讨论沙湾的历史文化或沙湾古建筑群的价值,研究其保护修缮措施,部分也涉及到探讨古建筑群的旅游开发前景。 2、存在不足:不管是对古建筑的研究,还是对沙湾古镇的研究,从整体上来看,侧重于结构探析、价值和保护的研究。对于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古镇建筑的文化价值,推广古建筑文化等问题关注较少。而且往往仅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考察、记录古建筑,缺乏一种形象的、直观的展示方式。没有将保护沙湾古镇建筑的保护、推广同丰富的民俗文化结合起来,。推广策略的研究与现代传播方式的结合也比较缺乏。 3、成果特点在此研究中,作者采用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广东省文联和沙湾镇政府,收集有关沙湾古村落分布面积、古村落数量等定量数据,以及沙湾政府对沙湾古村落的改造计划,分析、阐述保护古村落的迫切必要性;作品还运用摄影的手段去拍摄沙湾古村落,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去展示沙湾古建筑的独特魅力。作者的镜头不仅保存了沙湾部分古建筑修建前的风貌,也记录了其修建后的新貌。新旧的对比,直观、形象地反映其变化。关于论文的内容,重点则在于分析其推广的依据,立足于已有的推广政策,从视觉传达设计、摄影传播的角度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推广策略,譬如:创设一套完整的VI系统,打造系统的沙湾文化。在这套系统中,作者详细阐述了VI系统所用的标准色彩和辅助图形。作者力图基于沙湾特有的民俗文化,将沙湾古建筑的保护和推广的策略同沙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让其更具可行性。这些保护和推广策略将有助于沙湾政府实现在2011年把沙湾古镇建设成全国古镇文化旅游之乡的战略目标。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