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基于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分析
小类:
教育
简介:
从2004年到2008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由74%下降到了不足70%,每年有25%-30%的大学生毕业后不能顺利就业。大学生就业问题涉及政府、高校、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等诸多要素,任何一方责任的缺失对解决该问题都是不利的,也不利于中国社会的长足发展和进步。本次调查的目的包括三个:一是探索现阶段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二是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三是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建议和对策。
详细介绍:
大学生就业到底难不难,可以通过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两个指标去衡量(李小鲁,2010)。从2004年到2008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由74%下降到了不足70%。虽然2009年略有回升,达到74%,但是每年仍有25%-30%的大学生毕业后不能顺利就业。《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的统计分析表明,本科与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对雇主的满意程度也仅仅分别为70%和68%。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回顾近几年来两会的提案,代表们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是空前的关注。仅教育部收到的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建议、提案就达到200多件。党中央、国务院也是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性,并深入多个省市、高校进行视察,专题研究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出台促进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并推动有关部门抓好政策落实工作。 现在的大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我们也关注社会、心系民生,在实践的道路上探求真知。我们要通过我们的研究,帮助国家解决大学生就业这个社会难题。用行动告诉社会:祖国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大学生一直都在!同时告诉所有的大学生:行动起来吧!中华振兴,我们大学生有责任、也有能力担当!

作品图片

  • 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基于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分析
  • 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基于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分析
  • 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基于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分析
  • 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基于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分析
  • 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基于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分析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报告提炼了研究的理论模型和要素子集。从思想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学习情况三个方面来综合描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人才培养的角度,建议高校从就业指导、校企合作等方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择人、育人、用人和留人四个角度分析用人单位与大学生就业的内在联系;从需求、供给和供求匹配三个方面研究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系统的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的现状、问题与成因,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思路和方法。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通过文献回顾、专家访谈和预调查等方法提炼并检验了此次研究的理论模型和要素子集;(2)调查范围覆盖了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共回收有效问卷6510份;(3)通过a信度系数法,三份问卷的标准化Cronbach’s a系数分别为0.883、0.724和0.819,比较理想;(4)调研前项目组以班级为单位,对调研员进行了细致的培训,以确保调研的质量;(5)研究大量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涉及到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直接反映了当前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水平。研究所采用的设计和分析方法适用于我国就业问题的研究,可在国内外广泛推广。另外,项目组通过系统、严谨的实证研究,得到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和成因,并分别从学校、学生、用人单位和政府四个相关群体的角度系统的提出解决的具体方案和建议。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大学生本身的成长等都具有现实的参考意义。

作品摘要

在理论模型的指导下,研究分别从学校、学生、用人单位、政府四个相关群体的角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第一部分介绍了项目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研究设计的介绍。 第二部分从学生的角度入手,研究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就业观念与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内在联系,分析问题的根源,并针对学生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第三部分从高校的角度分析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项目组从人才培养机制、就业能力培养机制两个模块逆向分析高等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影响,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第四部分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为指导,分析了当前我国用人单位用人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强调用人单位必须转变用人观念、完善用人选拔机制、构建科学的教育培训体系和优化激励与约束机制,并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用人机制的各项措施。 第五部分从政府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目前,我国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仍有待完善。具体来讲,包括三个方面:需求方面,应制定有利于扩大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政策;供给方面,应制定有利于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政策;供求匹配方面,应制定有利于劳动力市场规范运行的相关政策。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研究报告于2010年7月22日获得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陆昊书记的亲笔批示。 [2]研究报告于2010年7月23日获得国家教育部袁贵仁部长的亲笔批示。 [3]研究报告于2011年5月获得第十一届“挑战杯”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4]项目组针对研究中反映大学生就业问题所撰写的论文《大学生录用标准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在中文核心期刊《黑龙江高教研究》得到发表。 [5]新华社、中国新闻社、《南方都市报》和《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相继报道了该调研活动。 [6]调研项目已申报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并于2010年9月通过百步梯攀登计划的立项审核。

参考文献

[1] 钱强.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8):92—93. [2] 顾慕娴 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社会保障分析及对策[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8(10) [3] 阚甜 当代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认知、认可程度及创业需求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3) [4] 杨应慧 汪华林 大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培养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9) [5] 鲁武霞 陈颖 大学生英语自主教育学习能力的培养 2009教育理论与实践(10) [6] 李小兰.对经济转型期就业问题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3) [7] 刘记红.中小民营企业用人的误区与建议. 2008(8). [8]任达轩.中国大学不能承受的“蜗居”之重[J]. 北京教育•德育2010(1) [9] 邵 丹.企业员工跳槽原因及其对策分析. 现代教企育业.2009(11). [10] 郝树坤.浅析企业人才招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商业.

调查方式

1、问卷; 2、个别交谈; 3、书报刊物; 4、统计报表; 5、;影视资料 6、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主要是学校、大学生、用人单位和政府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邵福利,2005;李石君、王文淑,2009)。 学校方面,高校大规模扩招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不利影响(刘颂,2004;李石君、王文淑、吕军勇,2009);高校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就业指导和服务不适应市场需要(李平,2005;张振军,2006;郭影,2009); 大学生方面,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为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而提出的。国际劳工组织(ILO)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西方学者爱特(Fuguate,2000)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体在其职业期间确认和实现在组织内部和外部职业机会的能力。国内研究学者郑晓明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这样理解的,他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从当前社会对人力资源的基本要求来看:就业能力主要包括基本工作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应聘能力(邹俊中、毕京铭、刘岩,2010)。 用人单位方面,用人单位盲目地追求人才高消费,提高毕业生接收的门槛,是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原春琳,2009)。用人单位观念有偏差,用人结构不合理(李平,2005;张向前,2005;王文淑、吕军勇,2009)。用人单位应该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和储备机制,把接收大学毕业生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也能起到良好的品牌积累效果。 政府方面,面对复杂的就业形势,为了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各级政府已在建立大学生就业市场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在招聘信息的收集和发布、毕业生资源信息的统计与公布、多样性的就业指导与政策咨询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初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以市场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雏形(王凯军,2010)。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就业机制不完善,创业体制不健全(杨泰,2002;李石君、王文淑、吕军勇,2009);人事管理制度上的限制影响毕业生就业(杨泰,2002;李平,2005);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人才市场尚不完善之间的矛盾(李平,2005;薛晓峰,2006)。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