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转型背景下企业间网络组织与中小民营企业成长研究--以温州121品牌管理公司为例
小类:
管理
简介:
本作品通过对民营经济转型的特殊背景下企业间网络组织这一特殊的组织形式对处于市场竞争弱势地位的中小民营企业成长的推动研究,肯定了企业间网络组织这一介于市场与企业科层之间的特殊组织形式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成长和竞争力形成的特殊功用。并且提出了推广企业间网络组织的建议。
详细介绍:
本作品通过对民营经济转型的特殊背景下企业间网络组织这一特殊的组织形式对处于市场竞争弱势地位的中小民营企业成长的推动研究,肯定了企业间网络组织这一介于市场与企业科层之间的特殊组织形式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成长和竞争力形成的特殊功用。并且提出了推广企业间网络组织的建议。 作品首先分析了中小民营企业的市场地位及转型的迫切性;接着从121品牌管理公司和股东企业(以海美电器为例),企业文化、团队建设、管理优化、业务成长以及交易成本等方面作了深入分析,并且从交易费用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组织学习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等作出原因的分析;然后提出对推广应用企业间网络组织提出了政府、行业商会、企业等角度的建议。

作品图片

  • 转型背景下企业间网络组织与中小民营企业成长研究--以温州121品牌管理公司为例
  • 转型背景下企业间网络组织与中小民营企业成长研究--以温州121品牌管理公司为例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通过对121企业间网络组织的分析总结,介绍企业间网络这种理论论证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向广大中小民营企业推广,以期中小企业质量的提升和健康的成长。本文通过对121品牌管理咨询公司和部分股东企业的实地调查资料,分析121企业间网络的效用。并对121企业间网络作综合的评价,接着指出该模式的推广作了展望,最后从理论上对企业间网络组织作了总结和讨论。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通过对121公司及其股东企业的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剖析了121企业间网络内运作的互利表现,并从理论上对121企业间网络做了诠释。其科学性、先进性体现在:一,从实地进行调查,采用的都是企业第一手的资料,真实、可靠;二,从管理科学企业间网络的理论工具对其进行细致严谨的分析;三,写作过程中不断地与121公司及其股东企业沟通修正;四,率先介绍了温州商人与理论的完美结合,给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品将企业成长的科学理论与其实践的结晶结合起来分析,将理论联系实际应用。作品以121品牌管理咨询公司为切入点,对企业间网络理论进行诠释,从现实企业的各个角度去分析,做到了全面、细致的解释。最后,提出了企业间网络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对已经建设企业间网络和正要建设企业间网络的企业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作品摘要

1934年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Moreno)运用社会计量学的方法对小群体进行实证研究奠定了网络研究的基础。之后的几十年间,多个领域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对网络组织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丰硕的成果。20世纪70年代以来,企业间网络开始在实际当中得到发展。 市场经济三十年的运营,催生了繁荣活跃的中小民营企业,但是整个市场环境和竞争地位都对中小企业不利,中小企业迫切在民营经济转型之际寻求可行的方法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增强竞争力。企业间网络的发展给困惑中的中小企业带来了转机。 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回顾和对121公司及其十三家股东企业作了访谈调查和资料分析,剖析了121企业间网络组织的模型以及对成员的效用,并指出企业间网络组织推广中注意的事项和对各方的建议,最后从理论上对企业间网络作了总结和讨论。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杨瑞龙.企业理论:现代观点[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钟幼茶.中小企业成长模式、主要障碍与提升途径:浙江省实证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8. [3]范建红.企业间网络组织治理绩效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6. [4]张宝贵.企业间网络组织的治理机制[J].经济论坛,2005,24:84-85. [5]刘永俊.企业间网络能力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7. [6]杨瑞龙,冯健.企业间网络及其效率的经济学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4,3:53-58. [7]邓学军,夏洪胜.成本考量、资源依赖抑或制度驱使:企业间网络形成动因分析[J].学术研究,2008,5:80-86. [8]姚瑞,韩道琴.经济整合在企业间网络治理中作用机制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15-18.

调查方式

■走访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会议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对于企业间网络的研究始于1934年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Moreno)运用社会计量学的方法对小群体进行实证研究。之后的许多学者都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企业间网络研究发展经历了下面几个阶段:社会关系网络结构观、弱关系力量假设与社会资源理论、嵌入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主要代表学者:格拉诺维特(Granovetter)在他的文章《弱关系的力量》(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中首先提出来弱关系力量假设。他指出,弱关系力量是传递信息的有效桥梁。他首次提出关系力量的概念,并将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他从四个维度来判定关系的强弱:一是互动的频率,多的为强关系,少的为弱关系;二是感情力量;三是亲密程度;四是互惠互换,多而广的为强关系,少而窄的为弱关系。波拉尼(Polanyi)在与主流经济学的争论中,逐渐形成了其嵌入理论(embeddedness theory)。他认为,经济不是一个单纯的独立领域,在前工业社会中经济是嵌入于社会、宗教亦即政治制度中。也就是说,市场、货币、和商贸等现象是由利润以外的动机所引起的。而在现代社会经济不再嵌入社会结构中。詹姆斯•科尔曼指出,社会信任能够从两方面产生:互惠规范和公民参与网络。规范是本灌输出来的,由模式、社会化和惩罚来维系。当网络中的个体相信现在给于人,就一定会获得更高的回报,就会形成一种互惠的规范,由此,信任就产生了。通过普遍的互惠规范,企业能从参与网络中得到降低交易费用、促进信息和资源的流动、维持企业发展的稳定等好处。 国内对于企业间网络的研究也有很多。林南(Lin)在发展和修正格兰诺维特“弱关系力量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资源(social resources)理论。他认为,那些嵌入于个人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源——权力、财富和声望并不为个人所直接占有,而是通过个人的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关系来获取。他提出了社会资源理论的三大假设:一、地位强度假设——人们的社会地位越高,摄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就越多;二、弱关系强度假设——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的异质越大,通过弱关系摄取社会资源的几率越高;三、社会资源效应——人们的社会资源越丰富,工具性行动的结果就越理想。 孙国强从网络组织的治理边界和网络组织能力方面作出了研究。张辉、洪浩等从竞争能力角度对企业间网络作了研究。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