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中部地区农村“贫二代”大学生的主观生活质量研究--基于XX省高校的调查
小类:
社会
简介:
现实中,农村“贫二代”大学生遭遇着分配体制不完善、贫富差距扩大、社会流动不畅等困境。以主观生活质量视角关注农村“贫二代”大学生,可以反映他们面对贫富代际传递引起的阶层固化的心态和对未来生活的愿景。自行编制“农村‘贫二代’大学生主观生活质量量表”,在XX省内六所高校进行调查,探讨该群体主观生活质量现状、影响因素及其个体差异,思考相关对策,旨在为推动社会良性流动提供些许参考。
详细介绍:
因家庭出身不同而形成的贫富代际传递已成为当下我国的显性问题。现实生活中,农村“贫二代”大学生遭遇着贫富代际沿袭、分配制度不完善、社会阶层流动不畅等困境。以贫富代际传递视角直面农村“贫二代”大学生的主观生活质量现状,自行编制“农村‘贫二代’大学生主观生活质量量表”,在XX省内六所高校进行调查,探讨影响农村“贫二代”大学生主观生活质量的因素以及个体差异,思考改善其主观生活质量的对策,旨在为缩小我国贫富差距,改变因贫富代际传递引起的社会阶层固化,推动社会良性流动提供些许参考。 研究结果发现,90.1%的农村“贫二代”大学生认同自己的“贫二代”身份;其主观生活质量总体状况及其两大维度主观幸福感与主观生活满意度总体状况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均未达到有点满意水平;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感受、社会公平感、人格、家庭背景条件、专业学习、自身素质与地位、居住环境与安全、业余生活均对农村“贫二代”大学生的主观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农村“贫二代”大学生个体的主观生活质量总体状况在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年级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性别、专业、月消费水平方面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农村“贫二代”大学生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和主观生活满意度总体状况在性别、年级、家庭年人均纯收入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专业、月消费水平方面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政府要进一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完善人事制度,建立良性的社会流动机制,让农村“贫二代”大学生能够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社会要营造公平、公正和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为“贫二代”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增强其摆脱贫困、改变贫富代际传递的信心;高校要完善对 “贫二代”大学生的资助机制,致力于关注其社会心理取向,创新人才培养;农村“贫二代”大学生自身要勇于面对现实,增强自身综合能力,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努力实现“贫二代”向“拼二代”的转变,实现人生价值。

作品图片

  • 中部地区农村“贫二代”大学生的主观生活质量研究--基于XX省高校的调查
  • 中部地区农村“贫二代”大学生的主观生活质量研究--基于XX省高校的调查
  • 中部地区农村“贫二代”大学生的主观生活质量研究--基于XX省高校的调查
  • 中部地区农村“贫二代”大学生的主观生活质量研究--基于XX省高校的调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作品试图以XX省六所高校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探讨中部地区农村“贫二代”大学生的主观生活质量现状、影响因素及其个体差异。首先,进行初步访谈,提出研究框架,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接着,自行编制“农村‘贫二代’大学生主观生活质量量表”,采取分层抽样和配额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XX省六所高校进行调查;然后,对调查的数据利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基于研究结果,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从研究方法看,自行编制“农村‘贫二代’大学生主观生活质量量表”,在XX省内六所高校进行调查,调查所得数据运用SPSS13.0统计分析。 2.从研究对象看,聚焦承受着贫穷代际沿袭的农村“贫二代”大学生,以贫富代际传递视角关注农村“贫二代”大学生的主观生活质量。 3.从研究内容看,尝试将主观幸福感与主观生活满意度有机结合研究主观生活质量。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农村“贫二代”大学生不只背负着父母改变代际贫穷的希望,更是缩小我国贫富差距,促进社会阶层良性流动的希望。本作品试图以XX省六所高校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探讨中部地区农村“贫二代”大学生的主观生活质量现状、影响因素及其个体差异,旨在为缩小我国贫富分化差距,改变因贫富代际传递引起的社会阶层固化,推动社会阶层良性流动,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些许参考。

作品摘要

“贫二代”与“富二代”成为时下热门话题。大学生群体中,来自农村的“贫二代”人数在增多。主观生活质量,可以呈现农村“贫二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质量境况,反映他们面对贫富分化和贫富代际传递的心态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愿景。探讨中部地区农村“贫二代”大学生的主观生活质量现状、影响因素及其个体差异,为改变我国因贫富代际传递引起的社会阶层固化,推动社会阶层良性流动提供些许参考。基于相关研究成果,使用自行编制的“农村‘贫二代’大学生主观生活质量量表”,对XX省六所高校的1200名本科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农村“贫二代”大学生认同自己的“贫二代”身份,其主观生活质量总体状况及其两大维度主观幸福感与主观生活满意度总体状况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均未达到有点满意水平;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感受、社会公平感、人格、家庭背景条件、自身素质与地位、专业学习、居住环境与安全、业余生活均对主观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个体的主观生活质量,在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年级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性别、专业、月消费水平方面均没有显著性差异。政府、社会、高校、个人均应该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农村“贫二代”大学生的主观生活质量。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 林南.社会指标与生活质量的结构模型探讨—关于上海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项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89 [2] 崔鹏.穷二代:别让我输在起跑线[N].人民日报,2011-3-31(18) [3] 邢占军.城市幸福感—来自六个省会城市的幸福指数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4] 周长城.主观生活质量:指标构建及其评价[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 庞文.大学生主观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社会工作,2008 [6] 赵晓歌.萧山农村居民的主观生活质量[D].华中科技大学,2006 [7] 青连斌.媒体关注“二代”现象:社会现断裂 融合难度大[J].决策探索,2010 [8] 张华.重庆市高校教师主观生活质量评价与管理对策研究[D]. 重庆大学,2006 [9] Diener.E.A value based index for measuring national quality of life[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5,(36) [10] 张莉.“贫二代”、“富二代”的出现与社会稳定[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1

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方式有两种: 一是问卷调查; 二是个案访谈。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1.有关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主观生活质量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量表和指标模型。其后,对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出现了国际化的趋势,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的大量实证研究丰富了主观生活质量的理论体系。研究成果主要是确立了将主观幸福感和主观生活满意度作为评估主观生活质量的两大维度。我国关于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并不断深入,研究成果日渐丰富。研究对象涉及农村老人、农村留守妇女、青年农民工、大学生等群体。在研究指标方面,林南较早建立了关于社会指标与生活质量的结构模型,并提出了13个具体指标;刑占军编制了具有较好的测量学特性的包含54个项目的“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周长城通过对不同生活领域满意度的测量,构建了一套反映主观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 2.有关贫二代的研究。贫二代业已成为时下热门话题。目前,国内对贫二代的关注,以媒体居多,学术界的研究尚少见。媒体和学术界多将贫二代与穷二代等同,研究对象主要以新生代农民工和贫困大学生为主,研究内容主要为贫二代群体的生存现状和心理健康、贫穷代际传递的原因、改变贫穷代际传递的相关对策。 3.有关贫二代大学生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专门针对农村贫二代大学生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目前尚少见。但农村贫困大学生一直是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焦点,成果集中于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生存状态、贫困原因、影响因素、引发的社会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其中,有研究蕴含了主观生活质量的某些方面,如关于该群体的身份角色、心理问题、自我价值感、精神贫困、人际交往、就业压力、社会化、社会认同和社会建构等方面的描述和分析。 综上所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确立了主观生活质量的主要维度,建构了评估主观生活质量的量表,国内关于农村贫二代大学生的研究准确地捕捉到了主观生活质量的某些方面,但总的来说,关于农村贫二代大学生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尚需深入:①从研究目的看,学者很少有从贫富代际传递和社会分层方面去关注农村贫二代大学生的主观生活质量。②从研究对象看,缺少对农村贫二代大学生这一具有社会阶层分化意义的时代特殊群体主观生活质量的专门研究。③从研究深度看,已有的成果多只涉及主观生活质量的某一方面,缺乏总体把握。④从对主观生活质量研究的内容看,国内学者忽视将主观幸福感与主观生活满意度的有机结合。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