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新农村,新组织,新经济——基于苏州吴中区21家土地股份合作社674个农户的调查
小类:
经济
简介:
本项目在调研的基础上,对这一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情况进行梳理,以苏州吴中区作为出发点,探究土地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对三农的绩效问题以及土地股份合作社所涉及的四大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在此基础上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治理结构、产权结构。并进行大量的问卷调查与实地采访,进行实证分析,另外,对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的遇到的问题提出政策性建议,最终实现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详细介绍:
本项目立足三农问题,根据农村发展的现实情况(土地细碎化经营、农民增产不增收等)总结出有意义的选题,土地股份合作社作为新农村发展中的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克服了普通土地流转的弊端,实现了土地规模化经营以及初步带动了农业的产业化与高效化,解放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具有很好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应,本项目在调研的基础上,对这一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情况进行梳理,以苏州吴中区作为出发点,探究土地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对三农的绩效问题以及土地股份合作社所涉及的四大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在此基础上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治理结构、产权结构。并进行大量的问卷调查与实地采访,进行实证分析,另外,对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的遇到的问题提出政策性建议,最终实现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作品图片

  • 新农村,新组织,新经济——基于苏州吴中区21家土地股份合作社674个农户的调查
  • 新农村,新组织,新经济——基于苏州吴中区21家土地股份合作社674个农户的调查
  • 新农村,新组织,新经济——基于苏州吴中区21家土地股份合作社674个农户的调查
  • 新农村,新组织,新经济——基于苏州吴中区21家土地股份合作社674个农户的调查
  • 新农村,新组织,新经济——基于苏州吴中区21家土地股份合作社674个农户的调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文以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为切入点,并对江苏省苏州吴中区土地股份合作社进行实地调研。试图从苏州吴中区土地股份合作社产生的背景、制度内涵、运行机制出发,找到现阶段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对三农发展带来的绩效以及在具体发展中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最终提出建议,促进当地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对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方面:第一,对土地合作社的治理机制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第二,分析土地股份合作社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合作社的治理结构,产权结构等方面,本文综合以往的研究,把分析对象定位于苏中吴中土地股份合作社,并且进行实地调研,完成了700多份问卷,结合理论研究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最终得到结论。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苏州市吴中区作为我国第一批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地区,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至今,带动了当地三农的发展,为土地的规模化与集约化发展提供了平台。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定的问题,如产权结构不够明晰、治理结构混乱、人才缺乏等问题。本文对合作社运营结构进行剖析,对合作社对农户带来的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并指出现阶段存在的不足,对已有的不足提出解决方案,为苏州吴中区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提供建议。

作品摘要

近几年,苏州土地发生一定规模的流转。到2009年底,苏州已累计建成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395个,入股土地达到26.4万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26.2%,并且数量逐渐增多。对于这种土地流转的新模式产生的背景、运营方式、自身优点与缺点、成立以来对农户的绩效以及运行中应处理好的关系都值得我们去调查探讨。 本文立足理论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实证分析。我们以苏州市吴中区为调研地点,我们完成了21家合作社674个农户的全方位调研。调研结果表明自苏州吴中区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以来,带动了当地农业的规模化与集约化发展。解决了当地农作物“小农户大市场”的尴尬局面,对农户具有一定的绩效。但由于合作社发展处于初期阶段。一方面,治理结构与产权制度仍然不够完善,出现了内部人控制。另一方面,资金与人才相对缺乏。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合作社应该逐渐放宽入股形式,加强产学研结合,完善治理结构。政府应该继续扶持新组织的发展,并加以规范。最后,通过多方努力,实现土地股份合作社长期健康的发展。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本项目已纳入××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城乡差距现状与缩小差距对策研究》子课题。 2、在国家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一篇《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证调查分析及法制完善考量》。 3、分报告《发达地区土地股份合作社对农户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苏州吴中区21家合作社331个农户的调查》一文获得××××大学统筹城乡发展会议论文三等奖

参考文献

[1] 徐旭初. 治理机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影响——基于浙江省52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10(5):43-55 [2] 张三峰,杨德才. 基于农民异质性的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与农业技术推广研究——以江苏泗阳县X镇为例[J]. 财贸研究, 2010(2):52-57 [3]蒋省三. 刘守英.土地资本化与农村工业化——广东省佛山市南海经济发展调查[J]. 管理世界, 2003(11):86-97 [4]钱忠好. 外部利润、效率损失与农地股份合作制度创新江海学刊[J]. 江海学刊,2007(1):88-92. [5]秦中春. 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创新的一种选择——基于苏州市古尚锦碧螺春茶叶合作社改制的调查[J]. 中国农村经济,2007(7):60-66. [6]黄胜忠,林坚等. 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及其绩效实证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08(3):65-73. [7]黄祖辉,傅夏仙. 农地股份合作制:土地使用权流转中的制度创新[J]. 浙江社会科学,2001(9):40-43. [8] 蒋占峰. 农地股份合作社的制度优势和创新绩效评价[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27-29. [9] 张笑寒,张瑛. 效率与公平视角下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绩效分析[J].农村经济,2009(1):20-23. [10] 穆向丽,孙国兴等. 农户农用地征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湖北省302个农户的调查[J]. 中国农村经济,2009(8):43-52. [11] Department of Cooperative Auditing.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Cooperatives and Farmer Groups in 2004[J]. 2005, Bangkok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 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关于合作社绩效问题,学术界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张三峰和杨德才(2010)认为土地规模经营与农业先进技术的应用是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基于农民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异质性特点,通过分析江苏泗阳县X镇的案例,研究发现:将土地流转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合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模式,不仅可以缓解土地分散经营对农业规模效益的不利影响,而且可以使农民在互相信任的环境中通过“干中学”、接受集中培训等方式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蒋省三和刘守英(2004)在对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农村工业化的调查基础上提出,让农民以土地权利参与工业化,可以屏蔽国家征地制度对农民权益的侵害,有利于地方工业化,让农民分享工业化进程中的土地级差增值收益。钱忠好(2007)认为农地股份合作制作为一种组织和制度创新, 能产生经济当事人在现行农地制度安排下无法获得的外部利润。秦中春(2007)发现了在政府规范发展政策的引导下,合作社的基本制度可以从二次分配顺利转变为土地入股(干股),使合作社的组织结构从松散型转向紧密型,为政府扶持合作社从而带动农民受益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为提高组织效率和解决合作社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提供了途径,也为创新农民承包地集约使用方式提供了条件,黄祖辉和傅夏仙(2001)提出了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制度创新主要体现在:实现了产权制度的创新、促使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不断完善和促使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就业分化机制的建立。蒋占峰(2003)在农地股份合作社的目标模式下,提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具有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促成土地规模经营、利于农地规范流转、利于形成土地经营者的稳定预期等制度优势。张笑寒,张瑛(2009)从效率和公平的视角来分析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制度绩效,认为现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效率与公平双重目标,但也为公平目标承担了部分效率损失,因而在推行过程中需要地方政府部门给予适当的扶持和补贴。Department of Cooperative Auditing(2005)认为台湾农业合作组织虽然由来已久,但是农业合作组织被视作获得信贷资源和以合理价格在市场买卖产品的重要媒介。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