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一村三教:基于山西古城营村宗教信仰的田野调查与历史追踪
小类:
哲学
简介:
本作品立足于长期的田野调查,对山西古城营村的民间信仰、天主教和佛教三种不同宗教势力的历史演变与现实状况进行了考察分析,试图探究农村宗教信仰产生和发展的根源。进而为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积极有效地贯彻和落实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自己的思考,以及为塑造健康向上的凸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内涵的农民价值观和世界观提供理性关怀和经验文本。
详细介绍:
本作品立足于长期的田野调查,对山西古城营村的民间信仰、天主教和佛教三种不同宗教势力的历史演变与现实状况进行了考察分析,试图探究农村宗教信仰产生和发展的根源。进而为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积极有效地贯彻和落实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自己的思考,以及为塑造健康向上的凸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内涵的农民价值观和世界观提供理性关怀和经验文本。 首先,就古城营村三种宗教势力的历史发展脉络而言,民间信仰经历了一个由“求雨——治病——送子”的功能转化,作为地方保护神的九龙圣母颇受村民信赖。天主教虽几经周折,但其举家信教的传统则使得村中教徒的信仰更加坚定;再加上较早地突破了传统封建礼教的束缚,教徒在当前市场经济转型中表现出了较强的竞争力,从而为天主教势力的兴盛提供了重要保障。村中佛教的历史经历了一个由神圣向世俗转化的过程。村中早期佛教的神圣性表现为以寺庙和僧侣为主要依托,至宋朝开始向世俗化发展,人们普遍相信神佛的威力并接受其道德教化的影响,明朝时期喇嘛教的传入,使得佛教信仰更加生活化了。尽管自民国时代起村中再无僧人住持,但近年来开始有外来僧人对村中佛教遗址进行恢复重建,并组织佛教徒皈依学习。 其次,村中三教之间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天主教和民间信仰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主要集中在义和团运动及后期的“披麻戴孝事件”上。现今,有关祭祖问题和建堂争地问题也产生过纠纷,两者一定规模的宗教活动也使彼此存有敌视。而佛教与民间信仰之间也存在着利益竞争,甚至佛教内部密宗和净土宗之间也有矛盾,二者因修行方法不同而相互诟病。另外,三教也各有不足。民间信仰重视群体的庙会仪式活动和个人的功利目的,缺乏个人信仰的持续性,很容易被取代。以寺庙为代表的佛教信仰有仪式也有教理,但花费太大,普通村民难以接受。密宗在个人发展中比较完善,但没有固定场所以致缺乏影响力,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功利性太弱,人们一般不愿意加入。天主教作为正统的制度性宗教,它有理论体系及完整的仪式,但因历史和现实等原因,导致其在村里发展缓慢。 最后,从三教间的相互关系来看,以大多数村民为代表的民间信仰一派渐渐淡化了义和团事件,尤其是受到现代西方文化的影响,也能容忍和接受天主教的事情。天主教为村民做了些铺路、建敬老院等公益事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缓和了因“披麻戴孝事件”的恶劣影响而在双方造成的紧张关系。为了缓和建堂占地问题,双方都有所退让,天主教承诺不在公路边建堂,村民也同意天主教在不占用别人土地的前提下扩建教堂。在对待祭拜祖先的问题上,天主教也有所让步,允许村中教徒在中国传统的农历节日上坟,但不能烧纸、烧香,可以供水果祭拜。天主教还教育教徒们乐于助人,与邻里友好、和睦相处。佛教的密宗和净土宗之间则互不干涉,互不往来。村民在一些重要节日里,除了拜民间神,有时也走访观音堂。 总之,尽管古城营村的宗教信仰三者并行,但村民信仰的出发点都是基于对自身问题的关注以及对现实利益的诉求。从三支宗教信仰力量的历史过程来看,宗教在村中的发展往往是通过不断的世俗化和生活化才得以实现的。村民们对宗教的信仰,不论是出于民间神的纯功利性质还是对天主的“纯洁信仰”,亦或是佛教中的理念认识,其最终都在于向往美好的现实生活。

作品图片

  • 一村三教:基于山西古城营村宗教信仰的田野调查与历史追踪
  • 一村三教:基于山西古城营村宗教信仰的田野调查与历史追踪
  • 一村三教:基于山西古城营村宗教信仰的田野调查与历史追踪
  • 一村三教:基于山西古城营村宗教信仰的田野调查与历史追踪
  • 一村三教:基于山西古城营村宗教信仰的田野调查与历史追踪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作品通过对山西古城营村民间信仰、天主教和佛教三支宗教势力的田野调查与考察分析,其目的在于探讨农村宗教信仰的历史演变和现实状况,进而为推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考。本作品的基本思路是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工作,对古城营村复杂的宗教信仰问题进行实证性的探讨分析,以全面系统地展现“一村三教”历史与现状。并试图以村庄个案的经验文本提出具有普遍性的研究结论来。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作品的科学性体现在它是建立在长期的田野调查和深入的资料解读基础上,运用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路径,考察分析了古城营村的宗教信仰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其先进性在于它以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热点话题为研究对象,对构建先进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独特之处在于以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农民的精神世界和宗教体验,凸显了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对农村多种宗教信仰问题的考察分析,为相关政府部门积极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政策提供地方经验和理性思考,并对塑造和谐稳定、健康向上的新农村文化生活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作品摘要

本作品以山西古城营村的宗教信仰研究对象,考察分析了其历史演变与现实状况,并对其作出解释,试图为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积极有效地贯彻落实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思考,以及为塑造健康向上的凸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内涵的农民价值观和世界观提供理性关怀和经验文本。首先,民间信仰经历了一个由“求雨——治病——送子”的功能转化,作为地方保护神的九龙圣母颇受村民信赖。天主教虽几经周折,但其举家信教的传统为天主教势力的兴盛提供了保障。佛教则经历了一个由神圣向世俗转化的过程。其次,天主教和民间信仰之间的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义和团运动及“披麻戴孝事件”上。佛教与民间信仰之间存在着利益竞争,而佛教的密宗和净土宗之间也因修行方法不同而相互诟病。另外,民间信仰重视群体的庙会仪式和个人的功利目的。以寺庙为代表的佛教信仰有仪式也有教理,但花费太大,村民难以接受。天主教作为制度性宗教,因历史和现实等原因,在村里发展缓慢。最后,民间信仰一支渐渐淡化了义和团事件,也能接受天主教的事情。天主教进行的公益事业,也缓和了因“披麻戴孝事件”而造成的紧张关系。佛教的密宗和净土宗之间则互不干涉,互不往来。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作品于2011年6月1日荣获我校第十五届“创新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一等奖。

参考文献

一、碑文资料: 古城营重修九龙庙碑记。重修九龙庙碑记。重修九龙庙碑记。致命堂碑文。重修惠明寺舍利塔记。重修惠明寺塔记。重修阿育王塔记。二、资料整理: 笔者:《九龙庙建筑及其信仰情况》、《天主教建筑及其信仰情况》、《佛教建筑及其信仰情况》。三、调查日志: 笔者:《古城营村田野调查日志》,2009年5月—2010年11月。四、地方志书: 《太原县志》明嘉靖年间,《太原府志》清乾隆年间,《太原南郊区志》三联出版社1994年,《太原市志》古籍出版社2005年,《古城营村志》三晋出版社2009年。五、相关论著: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詹姆士:《宗教经验之种种》,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范丽珠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韦斯谛:《中国大众宗教》,陈仲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伊利亚德:《神圣与世俗》,王建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调查方式

本作品主要采用了人类学田野调查中的参与观察方法,在村中进行了长期的面对面访谈以及亲临实践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口述内容和图片、影像等资料。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近年来,中国农村中的宗教信仰问题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相继出版了一些代表性研究成果,促进了对宗教与农村社会关系的认识和理解。概而言之,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宏观视角出发,对当前农村宗教发展的原因、农村宗教活动的特点、农村宗教活动的影响及农村宗教活动的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试图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另一方面,一些历史人类学者多从微观个案的路径出发,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对中国农村宗教现象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进而通过解读特定地域内的宗教与社会的关系演进去寻找中国乡村历史进程中那些更为深层的动因所在。代表性著作有赵世瑜的《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4月版)、郑振满和陈春声的《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会2003年8月版)、[美]韦思谛的《中国大众宗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版)和[英]王斯福的《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版)等。相比较而言,本作品的基本思路与这些微观个案研究更为切近,因此,我主要对此进行的评述。 赵世瑜的著作主要从中华帝国晚期时期的民间庙会这一生活空间向外延伸,探讨了明清两代社会转型时期的民众生活与大众文化。“狂欢与日常”一语充分揭示了庙会这一类游神祭祀活动的基本特征,它们不仅构成了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也集中体现了特定时节和场合下的全民狂欢景象。郑振满和陈春声两人则试图在其书中把民间信仰作为理解乡村社会结构、地域支配关系和普通百姓生活的一种途径,特别是通过这种研究加深对民间信仰所表达的“社会空间”之所以存在的历史过程的了解,以揭示在这些过程中所蕴含和积淀的社会文化内涵。韦思谛书中所展现的是美国一流的汉学家集中对中国大众宗教进行研究的优秀成果,有的基于一手的田野调查,有的基于详备的历史文献,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考察了历史时期白莲教、天后(妈祖)、关帝、碧霞神君、五通神等的崇拜,使读者得以了解中国古代信仰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以及这些信仰在中国古代民众生活中的影响及其所具有的文化意蕴。王斯福通过将“帝国隐喻”作为帝国统治的一种表象,以中国东南地区的民间宗教和信仰为案例,探讨了地方性的仪式崇拜活动与政府及其正统之间的复杂关系。 总之,这些论著的特征在于将经验事实与概念分析的有机衔接,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学术积累和研究参照。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