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对比研究——给农民工子女插上飞翔的翅膀
小类:
哲学
简介: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对比研究调研报告是在2010年7、8月期间,由留守儿童调研小组在河南省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禹州市部分乡镇展开调研和流动儿童调研小组在北京市各个区县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和部分打工子弟学校展开的,调研以走访、访谈、问卷等多种形式展开,调研对象集中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在调研后期又借鉴了其他期刊杂志,最终写出了此调研报告。
详细介绍:
调研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河南省禹州市团市委的大力支持,河南省禹州市电视台也对此次活动进行了跟踪报道。此次调研我们打破了传统的只针对留守儿童或是流动儿童的调研对象,而是对这两个群体之外的其他所有与他们的生活有直接关系的监护人、老师、当地村干部等等,以此从多方面多角度的展开调研,已达到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心理、学习等方面有非常清晰的认识,也想近一步的为社会群体帮助他们提供借鉴的依据。 调研报告续写阶段,我们对留守、流动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状况以个案研究的形式,通过图表、视图等多种直观的形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也在这些方面对这两个群体展开了详细的对比,找出了两者的异同。个案描述对比之后,我们又对单个群体提出了彼此生活好的方式,也对两者共同存在的问题,找出了解决的长效机制和直接行对错。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流动儿童、留守儿童调研报告”的逻辑性和针对性还是比较明显的。

作品图片

  •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对比研究——给农民工子女插上飞翔的翅膀
  •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对比研究——给农民工子女插上飞翔的翅膀
  •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对比研究——给农民工子女插上飞翔的翅膀
  •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对比研究——给农民工子女插上飞翔的翅膀
  •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对比研究——给农民工子女插上飞翔的翅膀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通过对比流动、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异同,对在外务工子女选择最合适的学习生活环境提出建议。 基本思路:通过社会实践调查的方式深入留守儿童的家庭及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学习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了解;在流动儿童方面,对流动儿童比较聚集的打工子弟学校进行访谈,了解流动儿童的学习生活状况,并最终对两类儿童进行对比研究。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此次调研是在社会普遍关注在外务工子女的社会大背景下,调研组成员充分分运用青少年工作与管理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在专业老师的直接带领下深入调查对象所在地等条件下展开的,因此调查数据具有科学性,调查案例、调查对象有针对性和真实性,与国内其他只针对留守、或流动儿童的单一调研,“流动、留守儿童对比研究”的调研更加全面,也是本调研的独特之处。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进一步全面准确地把握目前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基本特征; 深入研究不同年龄和性别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生存发展状况和问题,认识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层特征与需求差异; 认真总结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工作的经验和不足,为有效解决留守农民工子女问题,落实和发展相关政策服务。 聚焦农民工子女这个群体,增加我们的同情心的同时,也同时对我们来说是个感恩教育,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发展。

作品摘要

本文利用对河南省禹州市范坡乡、张得乡、小吕乡60余户留守儿童家庭(监护人、留守对象),留守儿童家庭的100余户邻居,当地村小学教师、村干部、县乡级干部30多人,以及流动儿童较为集中的北京市丰台区、房山区、朝阳区等8个区县的200名流动儿童的调查资料,从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健康等方面,比较了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在学习、生活上的异同。主要目的是了解双 “流(留)”儿童在各个方面的现实生活的真实状况,找出制约他们发展的主要问题,从而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最简洁方法;另一方面,在双“流(留)”儿童生活中的相对优势上可以相互借鉴,综合两者最终探索出一条让他们健康成长的生活方式。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与同城儿童相比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在心理问题方面这两类儿童都比较尖锐,而生活上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及流动儿童明显,但在学习上留守儿童的问题就稍微严峻。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对比研究调查报告已经以学术报告、调查报告等形式上报到北京市教育工委、院科研处等单位,上级组织单位都给予了较好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洪影秋:《关于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教育题的思考》,《贵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范亮:《城市流动儿童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3]肖玉梅、欧晓彦:《解决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探析》,《行政与法》2006年第4期。 [4]王亚东、顾唯页:《关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期盼和谐之美》,《现在企业教育》2006年第5期。 [5]郎新华:《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刍议》,《三峡大学学报》2006年第7期。 [6]程福蒙、柯洪霞:《关于流动儿童教育的再审视》,《教育探索》2006年第8期。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本项研究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外出务工人员聚集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农民工子女的真实心声?双“流(留)”儿童在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监护人对留守、流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双“流(留)”儿童之间是否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以及存在着什么样的差别?双“流(留)”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回顾现有的同类研究发现,在研究的主题上,这些研究比较集中地探讨和说明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关于流动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现状问题研究,在这方面,大部分学者认为,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严重,表现有几个:流动人口子女失学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在流动人口中由于受部分家长文化程度、家庭收入以及流入地入学障碍等种种限制,造成一定数量的儿童、少年辍学、失学;流动人口子女未得到平等教育,入学费用上存在着不平等;打工子弟学校处境困难,具有较大流动性和不规范性(西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范亮,贵州大学洪影秋)。此外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在校学习受歧视(四川大学王亚东、顾唯页),家庭教育处于空白状态(西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范亮)。留守儿童在家得不到监护人的有效地教育,老家所在地的教育资源极度匮乏等等。从总体上看,当前对留守、流动儿童失学原因的研究,着重放在对国家户籍制度、教育制度、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上,而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家长和学生自身以及城市人对待他们的态度却轻视,了解甚少。此外研究重点放在流动儿童的学校及社会教育方面,对家庭教育关注不够;在留守儿童方面又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家庭教育上,对社会教育方面的关注又有所欠缺。另外在研究上,目光不够远,一味的把眼光放在本国,没有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研究和经验。农民工子女的生活、教育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能否安定必要因素,如今,政府和社会团体也加大了对务工子女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提高了他们对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尊重意识。但传统的调研局限于农民工子女留守、和流动的单方需求,没有对留守、流动进行实实在在的对比,也就不能找出农民工子女的真正呼声,因此调查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本次留守、流动儿童对比研究将把重点放在两个群体的共同呼声的同时,更多的是找出他们优势的互补之处,因此这个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性也符合社会主流价值,意义重大,是和谐社会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