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就业性别歧视问题及其法律规制——以应届女大学生为例
小类:
法律
简介:
在金融危机背景之下,保证就业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措施,其需要法律予以规制。本课题首先通过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其次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用法律手段切实解决就业歧视问题。论文将采取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逻辑结构进行展开,其中发现问题部分将结合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问题将着力解决“科学分类”和“原因分析”两个问题;解决问题将从制度层面、立法层面、文化层面等多层次进行论述。
详细介绍:
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1)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描述和分类,并加以分析,对就业性别歧视问题予以科学准确的定义。在此基础之上阐明性别歧视在就业歧视这一范畴中的代表性地位。 (2)深入剖析就业性别歧视的成因,从历史沿革、传统文化、制度缺失、认识误区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力求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挖掘就业性别歧视的形成原因,理清就业性别歧视的来龙去脉。 (3)通过列举的方式阐明就业性别歧视的存在将会导致的负面影响。从基本人权无法得到保障,无法构建和谐社会,企业选拔人才受限,不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形成公平社会氛围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揭示。 (4)详细介绍外国先进的反就业性别歧视经验,主要以美国、英国为例,并加以分析,使其本身的利弊得以明晰。通过对外国先进经验的研究,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实际情况,阐明外国的何种制度值得我国借鉴,何种制度是无法移植应用的。 (5)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反就业性别歧视建议,包括尽快出台《反就业歧视法》,设立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机构,修改《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加大对就业性别歧视的惩处力度,广泛宣传就业歧视的弊害等切实可行的方案。

作品图片

  • 就业性别歧视问题及其法律规制——以应届女大学生为例
  • 就业性别歧视问题及其法律规制——以应届女大学生为例
  • 就业性别歧视问题及其法律规制——以应届女大学生为例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对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性别歧视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和建议。作品基本思路:首先通过问卷形式对应届女大学生进行调查。以期对问题有真实的、具有可靠依据的认识。其次对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将得出的数据进行数学分析。其次将调查问卷中被调查人的自然情况统计数据绘制各种成直观的图形。最终以图文并茂的调查报告形式进行调查结果总结。最后将以一篇标准的学术论文形式形成总结性成果。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就业性别歧视问题不仅仅是就业问题,也关系到人权问题,甚至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发展,经济的进一步腾飞,这种属性使其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和意义。而相关问题的研究仍然处于很不充分的状态之下,学者间未能达成共识,普通公民对这一问题缺乏准确的认识,因此就业性别歧视问题作为一个科研题目的价值是极其明显的。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有利于对就业性别歧视问题的认识;通过调查问卷进行实证分析,使结论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有说服力;深刻剖析现行法律和制度中有关就业性别歧视的规制效果和不足。 作品的现实指导意义:明确的反应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对立法及政策对劳动者进行保护有一定的指引作用。对就业性别歧视的研究有利于出台《反就业歧视法》等相关法律。促进就业性别歧视问题在现实中的首先解决,进而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作品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历了“下岗”等大刀阔斧式的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的迅速发展赢得了宝贵的资源基础。然而法制建设的滞后性,城乡发展的二元体制等原因,使得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缺乏必要的规制,劳动者工资低,劳动保护条件差,社会保障不充分等等问题都是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且相对显性化,可以通过最低工资标准,强制劳保条件,强制参与社保等方式予以解决。然而在进入劳动力市场,由非劳动者转变为劳动者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就业歧视等问题则显得相对隐性化,就绝不仅仅是依靠简单的司法或者行政手段能妥善处理的。 大学生作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相对高端的一个群体,因其知识水平较高,素质相对较好,本应该不必为就业问题而愁苦,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步成为了一个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在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过程中,受到来自于身高、外貌、性别等各方面的歧视早已是屡见不鲜,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受到的歧视更是远远多于男大学生。这种性别歧视问题,在就业歧视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可以从社会、法律、文化、心理等方面洞察其本质,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和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发表于河北省优秀科技期刊——《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的2010年12月下半月刊的法律园地专栏。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 2. 高鸿业著《西方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3. 袁志刚、陆铭主编《隐性失业论》,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 4. 佟新著《人口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5. 郑若愚:《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问题探析》,载于《大众商务》,2009年5月。 6. 田瑞兰、安涛:《女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性别歧视与正视》,载于《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4月。 7. 吴晓翠:《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经济学分析》,载于《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7年第1期。 8. 刘秀兰、周未来:《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以经济学为分析视角》,载于《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9月。 9. 周群英、杨金刚:《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及对策》,载于《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0. 张志宇、赵婉华、单丽:《女大学生应对就业性别歧视探究》,载于《职场调查》,2009年 。 11. 苏娅:《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探微》,载于湖南社会学网,2009年。 12. 李军花、唐唤清:《论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载于《现代教育》,2007年3月。 13. 刘秀兰、周未来:《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以经济学为分析视角》,载于《重庆工学学院学报》,2006。 14. 郭秀芬:《女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与对策探讨》,载于《青少年研究》,2004。 15. 阚凯:《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的经济学分析》,载于《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5。 16. 贾艳琴、陶莉:《女大学生就业的性别歧视分析》,载于《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4期。 17. 李文喜、李光红:《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载于《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 18. 赵银侠:《制约女大学生就业的而社会结构性因素探析》,载于《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1期。 19. 黄娟:《男女平等就业的法律思考-从女大学生的就业歧视谈起》,载于《理论学刊》,2006。 20. 王莹:《女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的经济学分析》,载于,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5。

调查方式

调查问卷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课题研究现状: 1、就业性别歧视的形成原因: (1)江苏省委党校教授黄红认为,该问题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分别是现实因素—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形势严峻;经济利益—用人单位追求利益最大化;历史因素—传统观念的不利影响;主观因素—雇主偏见和雇员心里障碍;社会因素—女性就业保护制度不健全。 (2)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蔡定剑认为,就业性别歧视的形成是由于过去形成的偏见。要求改变偏见,并不影响企业真正的用人。相反,如果按照平等机会就业的观念选拔人,是更有利于选拔人才,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不设其他不合理的限制,就开阔了企业的眼界。 (3)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教授张艳认为,该问题的形成有社会历史原因—传统重男轻女文化影响;经济原因—使用女性职工成本高效率低;适度原因—计划经济年代过分强调同工同酬违反自然规律三方面原因。 2、就业性别歧视的解决办法: (1)中国政法大学蔡定剑教授认为:《反就业促进法》应该区分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先天就有的,不是经过后天努力可以改变的一些因素,用这些因素来选人,或者给予不同的待遇,这就构成歧视,应该受到《反就业促进法》的规制。 (2)北京海淀区政协委员郭建梅认为:应适当扩大和健全法律责任的运用范围,增加用人单位和直接责任人分割妇女劳动权益所应承担的责任的具体规定。同时,应当在明确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执法者地位的基础上,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和执法力度。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