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关于北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探究
小类:
经济
简介:
本文研究内容是关于北京金融中心建设的讨论。首先阐述北京金融中心建设现状,然后选取五个具代表性的国际金融中心:伦敦、纽约、东京、苏黎世、香港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其在地理、历史、政策、金融体系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共性。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以历史地理、政策支持、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为四准则,构造了国际金融中心评价层次结构模型,对以上六座城市进行综合评分,进而根据模型结果提出完善北京金融中心建设的可行性建议。
详细介绍:
近年来,北京金融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金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金融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金融创新能力日趋增强,金融对外开放度明显提高,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中心,北京走向金融中心的发展趋势不可逆。 2008年4月30日,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了《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意见》既是对首都金融业发展现状的总结,也是对未来金融产业发展的战略性规划,是一个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纲领性的文件。《意见》第一次以市委市政府文件的形式,明确要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 本文研究的内容是关于北京金融中心建设的讨论。具体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北京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取得新进展。第二部分根据各个金融中心在全球金融发展历程中的影响力,选择出五个具代表性的国际性金融中心——伦敦、纽约、东京、苏黎世、香港——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各金融中心的发展共性,即地理因素、历史变迁、政策支持、金融体系、基础设施。文章的第三部分运用层次分析法,将金融中心发展共性总结为历史地理、政策支持、金融体系、基础设施等四个准则,以评价各国际金融中心为目标,构造层次分析模型,对伦敦、纽约、东京、苏黎世、香港与北京六个城市进行综合评分。模型结果得出,若以排名第一的伦敦的得分作为100分,各金融中心得分为纽约97.23分、香港85.42分、苏黎世83.67分、东京81.96,而北京得分为58.52分。为了能够进一步分析北京在各方面的优势与劣势,以伦敦在各准则下的得分为100分作为基准,各准则下的得分显示,北京在历史地理方面落后,属于客观原因,很难改进;在政策支持方面做得很好,需继续保持并加大力度;在金融体系和基础设施方面十分薄弱,因此这两方面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点。文章最后一部分针对模型结果提出具体可行性建议,在政策支持方面,提出如监管、立法等方面强化政府政策的措施;在金融体系与基础设施两方面,提出如逐步完善金融体系、优化金融布局、建设金融文化、重视人才培养等建议,从而有针对性的推进北京金融中心的建设。

作品图片

  • 关于北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探究
  • 关于北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探究
  • 关于北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探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文旨在探究北京金融中心的发展定位,并针对现阶段北京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 本文首先通过网络、书籍、调研等多渠道考察北京金融中心的建设现状。其次对伦敦、纽约、苏黎世、东京、香港这五所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进行研究,找出其中的共性,并与北京的金融中心建设进行对比分析,构造出国际金融中心评价层次结构模型。然后针对北京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可行性建议,从而推进北京金融中心的建设。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文的主要特色在于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五个金融中心以及北京进行综合评分,以历史地理、政策支持、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为四大准则,建立了国际金融中心评价层次结构模型。通过构造成对比较矩阵并进行权重向量计算,得到各准则对金融中心的重要性以及各城市在各准则中所占的权重,分析出北京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方面的优势与劣势,进而根据劣势对北京未来发展建立金融中心提出具体建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北京具备发展现代金融业的独特优势:北京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决策部门、一行三会等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和我国各主要金融机构的总部所在地,是国家金融决策中心、金融管理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金融业也已成为北京经济的龙头产业和支柱产业并在国内外形成了较强的影响力,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北京国际性金融中心的建设确有必要,恰当其时。

作品摘要

近年来,北京金融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金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金融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金融创新能力日趋增强,金融对外开放度明显提高,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中心,北京走向金融中心的发展趋势不可逆。 2008年4月30日,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发布了《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意见》既是对首都金融业发展现状的总结,也是对未来金融产业发展的战略性规划。《意见》第一次以市委市政府文件的形式,明确要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 本文研究的内容是关于北京金融中心建设的讨论。首先阐述了北京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取得新进展,并根据各个金融中心在全球金融发展历程中的影响力,选择出五个具代表性的国际性金融中心——伦敦、纽约、东京、苏黎世、香港——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各金融中心的发展共性。然后,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五个金融中心以及北京进行综合评分,从中得出北京较其他五个金融中心的优势及劣势。文章最后针对北京现存劣势,提出具体可行性建议,如强化政府政策,监管及立法方面的措施规划、逐步完善金融体系、优化金融布局等等,从而推进北京金融中心的建设。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荣获本校2010年“大学生科研与创新训练项目”重点项目中的“优秀项目”称号

参考文献

[1]北京统计局网站 [2]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3]中国证券监 [4]维基百科:伦敦、纽约、苏黎世、东京、香港 [5]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2009年北京市金融运行报告》2010年7月 [6]谢太峰《北京市金融资源空间布局的发展状况分析》2010年3月 [7]北京金融局《北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取得新进展》2010年1月 [8]中国证券报《国际金融中心排名》2009年3月 [9]北京日报《解读<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2008年6月

调查方式

亲临实践、图片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2008年5月,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式下发《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首都金融业的定位和工作目标是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意见》的提出引起了对北京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广泛讨论。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2008)指出,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中心,北京走向金融中心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的,并认为众多客观条件证明,北京发展金融中心,拥有其它城市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 通过研究学习世界其他金融中心的形成过程,一般学者将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划分为两类:(1)地理优势自然形成,即由于地处港口等交通要塞促进经济,进而为形成国际金融中心奠定了良好基础,如伦敦、纽约等地;(2)政治因素推动形成,即在政府的支持政策下形成的国际金融中心,如东京。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北京正是在经济和金融决策、金融监管、经济和金融信息等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属于政策因素推动形成的国际金融中心。 目前国内关于金融中心的研究几乎都是理论探讨或定性分析,主要是结合经济理论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进行分析,更多的从实务角度出发,总结了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成功经验,为北京建设金融中心出谋划策。关于国际金融中心的定量研究,少数学者建立了评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李虹(2001)等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义和指标体系的建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饶余庆(2002)给出了具体的量化指标来判定是否为国际金融中心。胡坚(2003)构建了国际金融中心的评估指标体系,并从实证和统计的角度加以检验。王仁祥(2005)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评价了中国中部5个区域金融中心。关于北京国际金融中心与世界其他金融中心的定量比较几乎没有。 因此,本文在总结国外成功经验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将北京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优劣势并提出改进方向。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