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企业违法排污行为的法律经济分析
小类:
法律
简介:
本文基于违法排污企业的“违法成本低,违法收益高”的矛盾,利用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违法排污行为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并根据相关变量构造出社会总福利模型。利用成本——收益的分析方法,对三个实际案例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模型中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和美国水污染治理的相关经验,从排污权交易、政府管制强度、公众参与方式等方面对我国水污染治理提出了对策建议。
详细介绍:
本文针对企业违法排污行为频发的现状,从法经济学的视角对企业排污行为进行经济分析。 首先,文章基于企业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分析企业排污的违法成本与违法收益,建立企业违法排污的成本——收益决策模型,寻找企业排行为的动机。并使用该模型对我国近年的数起水污染事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违法排污企业的违法收益在远大于其违法成本是企业违法排污行为频发的主要原因。 然后,本文基于政府的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监管目标,比较分析政府不同监管强度与监管方式的社会收益与社会成本,并以监管强度与方式为自变量构建社会总福利函数,分析政府监管的利弊得失,为政府管制的决策提供理论支持依据。 最后,文章结合模型的相关分析结论和美国水污染治理的相关经验,对我国企业违法排污行为的法律调整提出了建议。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强对违法排污的惩罚力度、采用合理多种处罚方式,增加企业违法排污的成本;引入排污权交易将企业排污的外部成本内部化。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中国企业违法排污问题长期、广泛地存在,虽历经整顿但难以根治。本论文旨在探究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本文跳出传统的行政法律范围,以经济学视角,利用数学建模,建立违法主体的成本—收益决策模型和社会总福利函数,将排污的成本和收益量化,结合法学相关知识,求解最优解,并且对违法排污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以验证结论的有效性。研究结果最终将帮助立法者和执法者调整政策,更有效地解决企业违法排污问题。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研究内容方面:论文结合法学,主要从经济学角度,将违法排污转化为经济学问题,旨在寻找使社会总效益最大的管制强度和方式。 2、研究方法方面:通过建立违法主体成本—收益决策模型和社会总福利函数,将企业排污的收益和成本量化,明确变量之间关系,辅以实证分析,定量研究违法排污问题,求得“最优解”。 3、研究结论方面:论文通过数学模型求解出使社会总效益最大的管制强度和方式,对立法者、执法者提出建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论文通过违法主体的成本—收益决策模型和社会总福利函数,表示企业违法排污各种成本、收益的影响因素和相关关系。立法者、执法者可以利用该模型,通过变化管制强度、方式,调整违法成本和收益,使社会总福利最大,以符合经济原理的方法解决污染问题。 同时,以经济学原理解决社会法律问题,将各方面因素定量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寻求最优解的思路,对立法者、执法者进行科学决策、精细管理也有很好的帮助。

作品摘要

本文针对企业违法排污行为频发的现状,从法经济学的视角对企业排污行为进行经济分析。 首先,文章基于企业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分析企业排污的违法成本与违法收益,建立企业违法排污的成本——收益决策模型,寻找企业排行为的动机。并使用该模型对我国近年的数起水污染事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违法排污企业的违法收益在远大于其违法成本是企业违法排污行为频发的主要原因。 然后,本文基于政府的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监管目标,比较分析政府不同监管强度与监管方式的社会收益与社会成本,并以监管强度与方式为自变量构建社会总福利函数,分析政府监管的利弊得失,为政府管制的决策提供理论支持依据。 最后,文章结合模型的相关分析结论和美国水污染治理的相关经验,对我国企业违法排污行为的法律调整提出了建议。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强对违法排污的惩罚力度、采用合理多种处罚方式,增加企业违法排污的成本;引入排污权交易将企业排污的外部成本内部化。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中央财经大学第九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论文竞赛 一等奖

参考文献

[1] 陈国富.法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日﹞植草益(Uekusa,M.).微观管制经济学[M]. 朱绍文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 [3] 陈富良,万卫红.企业行为与政府规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4] 席涛.美国政府管制成本与收益分析的制度演变——从总统形成命令到国会立法[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年第1期. [5] 李钢,马岩,姚磊磊.中国工业环境管制强度与提升路线———基于中国工业环境保护成本与效益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3月第3期(总264期). [6] Hahn, Robert W., Hird, John.The Cost and Benefit of Regulation: Review and Synthesis.[J]Yale Journal on Regulation, 1991, Vol.8, p233-278. [7] Clyde Wayne Crews. Ten Thousand Commandments An Annual Sna pshot of the Federal Regulatory State [M]. Copyright 2002 by the Cato Institute , 2002. [8] Richard A. Posner.Cost-Benefit Analysis: Definition, Justification, and Comment on Conference Papers.[J].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2000,Vol.29, No.2,p1153-1177. [9] Hahn. Robert W. Sunstein Cass R. A New Executive Order for Improving Federal Regulation? Deeper and Wider Cost Benefit Analysis.[J].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2002, Vol.150,p1489-1532.

调查方式

书报刊物,统计报表,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自 1980 年以来尤其是 1993 年以后,管制理论转向讨论管制的成本和收益,并以收益大于成本或社会净福利最大化,作为衡量管制绩效的标准。 一、成本―收益分析的含义。Richard(2000)、Hahn(1996,2000,2002)、Sunstein(2000)认为,在关于提高市场效率、保护健康、安全和环境质量的争论中,成本―收益分析在立法与管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成本―收益分析探讨的是,某项政策从总体上看是否对稀缺资源进行了合理的配置。成本―收益分析将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引入政府公共政策领域, 使成本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成为制定公共政策的约束条件,并将治理市场失灵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用市场方法对此进行分析、衡量、解决。成本―收益分析既有实证分析的市场基础,又有规范分析的价值取向,它可以解释现有政策的效率程度,又可以预测未来的政策走势。 二、成本―收益分析的应用。Sunstein(1996)认为,可以将成本―收益分析理解为超级指令,一种为实体性超级指令,规定管制收益要大于管制的成本,成本―收益分析成为衡量管制绩效的标准。另一种是程序性超级指令,要求监管机构按照成本―收益分析的程序制订规章 ,这个程序要求对市场失灵问题产生的原因、造成的损失、产生的影响,进行具体的量化分析。 三、成本―收益分析的意义。Eric A.Posner(2001)认为,成本―收益分析能够帮助国会、总统监督和控制监管机构。成本―收益分析实际上是一个委托―代理模型,国会和总统作为委托人,监管机构作为代理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代理人可以违背委托人的意志谋取利益。委托人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条件,就是要求代理人实施成本―收益分析,代理人必须收集、分析和披露市场信息,委托人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控制代理人。代理人如果依据不充分、不真实或错误信息制定规章,必然遭到政治制裁或者法律制裁。因此,成本―收益分析解决了以两种根本不同的观察方法得出的公认的管制难题。 具体而言,在我国,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可通过对问题进行数字化的准确衡量,寻找能使社会福利达到最优的解决措施。其次,解决各部门集团利益之间的矛盾。在成本收益方法中,将各集团利益的成本收益进行列举和累加,只有在采取某项措施社会具有净收益的情况下,政府才能采取该项措施,避免了集团利益对政府决策的操纵和影响。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