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从学生角度构建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
小类:
教育
简介: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以往的研究大多从管理者或教师的角度单方面研究,没有充分考虑到老师的客户——学生的需求,脱离了高等教育的本质,背离了教师最本质的职责。所以本研究从学生角度出发,力图构建一个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包括教师的基本要求、授课情况、师生沟通、人际关系、人格魅力和学生发展的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希望为广大高校教师管理提供一些参考。
详细介绍:
教师胜任力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而教师胜任力又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价,其中学生对教师胜任力的评价又是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Dineke E.H认为教师胜任力是指教师的人格特征、知识和在不同教学背景下所需要的教学技巧及教学态度的综合。能看到以往的研究大多从管理者或教师的角度单方面研究,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师的服务的客户——学生的需求,脱离了高等教育的本质,背离了教师最本质的职责。为此本课题从学生需求角度对高校教师胜任力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在社会学、统计学和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基础上,本研究根据文献调查研究结果,从学生需求角度出发,选取了教师胜任力的六个维度,即分别是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的授课情况、师生沟通、教师的人际关系、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生发展。然后采用里克特量表法设计教师胜任力调查问卷,以获取更多的研究数据,之后再运用SPSS17.0软件对问卷调查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出此问卷的信度、效度较高,可以用来进行描述统计、样本T检验、相关性和回归等分析。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对高校教师胜任力的评价相对较高,在影响教师胜任力的六个维度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授课情况两个维度的影响最大。这两个维度对教师胜任力的影响占总体的81.9%,其中也不乏有基本情况、师生沟通和人际关系等的影响作用。最后本研究从学生角度出发,构建一个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包括教师的基本要求、授课情况、师生沟通、人际关系、人格魅力和学生发展六项胜任力要素的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希望为为广大高校教师管理提供一些参考。(注:本研究中的教师特指授课教师)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研究从学生角度出发,基于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前提,选取教师基本情况、教师授课情况、师生交流、教师人际关系、教师人格魅力和学生发展六个维度,构建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旨在为高校教师评估、管理、提高教师胜任力提供参考,促进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发展。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据文献研究表明,之前大批学者、专家基本上是从管理者、学校和社会的角度出发,进行的研究多是关于评教、教师教学效果、和师生关系的,即使胜任力的研究也只是从教师的岗位出发,就工作论工作,没有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看问题。所以本研究则突破性地从学生角度出发,基于学生需求,寻找教师胜任力因素,构建真正服务于学生的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通过实证调查研究,构建出的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突显出了高胜任力的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不仅在高校对教师的选拔、培养、任用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参考依据,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指导性。对于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各大高校来说,培养高胜任力的师资队伍,是提高竞争力的基础,将有助于推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化和高等教育的综合全面化。

作品摘要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教师胜任力研究成为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课题,但能看到以往的研究大多从管理者或教师的角度单方面研究,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师服务的客户——学生的需求,脱离了高等教育的本质,背离了教师最本质的职责。为此本课题从学生需求角度对高校教师胜任力进行一些探讨。 在社会学、统计学和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基础上,同时借鉴相关理论文献,从学生需求角度出发,选取了教师胜任力的六个维度,即分别是教师的基本要求、授课情况、师生沟通、人际关系、人格魅力和学生发展。然后运用里克特方法设计调查问卷,并用SPSS统计分析得出:大学生对高校教师胜任力的评价相对较高,在影响教师胜任力的六个维度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授课情况两个维度的影响最大,占总体的81.9%,其中也不乏有基本情况、师生沟通和人际关系等的影响作用。最后本研究从学生角度出发,构建一个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包括教师的基本要求、授课情况、师生沟通、人际关系、人格魅力和学生发展六项胜任力要素的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希望为为广大高校教师管理提供一些参考。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McClellandD.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hysiologist,1973,28:1-14 [2]LyleM.Spencer&SigeM.Spencer.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M].JohnWiley&Sons,Inc,1993 [3]Dineke E.H.An Integration of MultiDimensions[J].Human Relations,1997,50(7):859—878 [4]邢强,孟卫青.未来教师胜任力测评:原理和技术[J].开放教育研究,2003,(4) [5]仲理峰,时勘.胜任特征研究的新进展[J].南开管理评沦,2003,6(2):48 [6]李长华,曾晓东.美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存在的争议[J].外国教育研究,2004,(11) [7]Bissehoff.Interaction of social Skill and General Mental Ability on Performance and Salary[J].Journal of APP lied Psychology,2001,86(6):1075—1082 [8]Grobler.Congestive Ability and moderator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Job Performanc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21,(6):1129—1139 [9]Danielson.Validity and Utility of Alternative predictors of Job performance[J].Journal Vocational Behavior1986(29):340—362 [10]鲍广德.北京市高校经济管理类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11]徐建平.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 [12]王显,戴良铁,熊科.高校教师胜任特征的结构维度[J].高教探索,2006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书报刊物、统计报表、文件期刊文献等。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外对胜任力的研究较早,特别是教师胜任力的研究。1973年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兰德(David C.McClelland)发表了题为《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的文章,提出了胜任力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引发了一场“胜任力运动革命”,由此不少研究者都开始对“胜任力”进行研究。美国的Hay公司在2000年向美国教育与就业部提交了一份题为“高绩效教师模型”报告,提出了美国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包括5个维度16个指标;卡比兰经过对教师进行调研,提出教师胜任力可以分为五个维度,即:动机、自我学习、交互能力、技能、计算机水平;毕斯考夫和格罗伯勒等人运用结构化问卷对高校教师胜任特征的8个理论层面进行了因素分析,最后总结出了二因素模型,即教育胜任力(Educative competence)和协作胜任力(Collaborative competence)。国外学者普遍认为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应该包括:高学历(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素养)、业务全面(既懂教学,又懂教育,也能进行科研)和发展能力(在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全面发展)。 但是在国内,至今很少有专家学者提出过教师胜任力模型。对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过去主要集中在优秀教师品质方面。直到2004年,北师大的徐建平通过对中小学优秀教师及一般教师关键行为特征的分析,辨别出高绩效教师具备的胜任特征,建构了教师胜任力模型。该研究运用BEI法,通过实证研究和分析确立了教师胜任力模型,将教师的胜任力概念化。此外还有李英武、李凤英等运用结构化访谈、问卷调查以及德尔菲技术与专家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自编教师胜任力问卷,探索我国中小学教师胜任力的结构维度等研究,以及张议元、马建辉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构建的4个维度和12项胜任特征的高职教师胜任力模型等。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看出,总的来说,关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国外较国内成熟。国内胜任力模型研究应用于教育领域也相对缺乏,且多是对中学教师的研究,对高校教师建立胜任力模型的研究还非常有限。同时,对教师胜任力的研究没有明确社会转型期间高校教师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和定位,更没有体现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教学的要求。虽然教师胜任力的内涵很丰富,但是研究主要是站在学校、社会管理的角度提出来的,没有从全方位、更高的角度特别是学生需要的角度对教师胜任力提出要求,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功能,有悖于教育的宗旨。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