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探究“政社分离”背景下的社区治理新模式-以成都市主城区社区治理模式创新为例
小类:
社会
简介:
关注社区治理,洞悉改革趋势,致力于优化全中国六亿城市居民的生存未来。 历时389天的实地调查研究,73个改革试点社区走访了解,113人次的采访交流与59个深度访谈。我们在探究为社区造福的治理模式——“成都模式”。 明确职能划分——彻底“政社分离”;灵活资金运作——增强社区自我造血;削减体制冗余——取消街道办事处。
详细介绍:
社区,构成历史洪流中的微小沙尘,却是最真实丰盈的社会缩影;居民,上演宏大时代的平凡故事,却支撑整个国家的命运走向。 我们建立了以全成都市主城区(分别是:成华区、锦江区、武侯区、金牛区和青羊区)下辖的454个社区的社区改革真实资料为主要内容的调研表,总结改革相对成功以及改革相对停滞的地区规律。找寻社区治理改革步伐中的弊端,分析深层原因。 探究社区治理新模式——“成都模式”,站在理论和真实调研数据的维度,分清利弊,厘清方向,在组织结构、经济脉络、人员配置等各个方面探讨“成都模式”的可行性及可操作性。 “成都模式”:深化改革,积极创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让城市社区治理焕发勃然生机。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本文以巩固政权、稳定社会和解决城市社区突出问题为目的,探索在新形势下建立新社区治理模式的可行性,为全国社区体制改革提供参考。 思路:实地调研成都市主城区社区治理模式后对比国内其他地区的社区治理模式,借鉴国外经验,参考社会经济学相关分析方法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和体制改革的新模式——成都模式,并对新模式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进行了论证。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一、关注国家“政社分离”热点问题,结合实地调查。 二、结合成都市主城区现行社区治理政策,从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等多个层面对“政社分离”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三、开创性地关注到社区经济“自我造血”这一课题。 四、对“成都模式”可操作性及实际价值进行了大胆的推测以及阐述论证。五、总结出最具实际操作性的社区治理模式:明确职能划分—贯彻政社分离;加大资金运作—增强自我造血;削减机构层级—取消街道办事处。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品以西部地区成都市主城区社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实地调查主要结果,总结和拟建出适合中国未来发展的社区新模式,对于目前社区治理的探索提出了建设性的思路,为中国的基层民主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若获成功,能在全国范围内条件适宜的地区开展实施,将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满意度,有效地解决社区经济发展影响社区自身发展等不利因素,切实使社区改革落到实处,最终为社区治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关的决策参考。

作品摘要

目的:本文以当前经济政治环境下城市建设管理中亟待解决的各种社会问题为出发点,试图通过现阶段社区治理模式的各种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提出并讨论符合新形势要求的社区治理新模式,最终实现维持社会稳定与政权巩固的目标。 方法:以实地调研成都市主城区社区治理模式的相关数据为基础,总结归纳了成都市社区治理的新模式。结合国内治理模式,并借鉴国外社区治理先进经验,论证其可操作性及实用性。 结果:分析社区治理模式的弊端,并得出产生这些弊端的深层原因是传统社区改革模式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城市实情。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是:在“政社分离”大背景下不断深化社区基础民主建设是中国未来新型社区的治理模式发展趋势。要深化改革,面临两大障碍:基层政权建设体制问题及社区自治开展经济问题。 探究:将研究和构想的社区治理模式命名为“成都模式”。确立了两级政府、两级管理和三个组织的组织架构。分析利弊,探讨必要性,厘清路线:明确职能划分——贯彻政社分离;灵活资金运作——增强自我造血;优化体制机制——撤销街道办事处。通过对“成都模式”的准备工作、具体实施和配套措施的分析探究操作构想。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2009年4月,在本校,获校党委主办的校内“挑战杯”2008年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2、2009年6月,在绵阳,由省科协、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学联主办的第十届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荣获一等奖。

参考文献

1 俞可平. 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治理的意义 [J] . 中国社会科学. 1999.(1). 2 罗伯特•罗茨. 新的治理 [A] 3 王芳. 公民社会发展与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选择[J]. 学术研究. 2008. (11) 4 张宝峰. 布莱尔政府之社区发展及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启示, 学术论坛. 2005. (12) 5 陈伟东. 武汉市江汉区社区建设目标模式、制度创新及可行性研究 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变迁:单位管理模式转向社区治理模式[J]. 理论月刊. 2002. (12) 6 陈伟东. 敢为天下先的制度变迁之路—江汉模式形成的内在机理[J]. 学习月刊. 2002. (12) 7 邵建. 转型期城市社区自治的困境研究及模式定位[J]. 延边党校学报. 2008. (3) 8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社,2000.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自发 □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关于城市社区治理的研究文献目前非常繁多,而且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但研究的主题显得相对零散,观点也趋于多样: 一、使用“社区治理”关键词对CNKI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党政领导决策参考信息期刊库和党政领导决策参考信息报纸库进行搜索,共获得79篇相关文献资料。 《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现实选择》中王芳等强调的是:合理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应该与治理环境相适应,能够合理配置治理权力和资源,文章论证了在特定条件下选择政府主导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依据,并据此进行了制度构建。 二、使用“社区治理”关键词对CNKI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社会科学网络出版总库进行搜索,共获得246篇相关文献资料。 《政府基层治理新模式——社区自治》肖作菲认为:社会转型的实质乃是代表国家行使权利的政府与各种社会组织关系的调整,官民关系重构的内在要求不可逆阻。 三、使用“社区治理模式”关键词对CNKI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社会科学网络出版总库进行搜索,共获得37篇相关文献资料。 《双重系统中的社区治理模式初探——以深圳市为经验》周磊等认为: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其治理模式一直为理论学者和实际工作者所关注。本文结合深圳市社区工作站的新经验,认为各社区治理的利益主体都可以纳入两个系统之中:自制系统和控制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社区居委会与业主委员会和新兴的社区工作站之间的关系。 四、国内外学术界对社区治理模式相关研究典型 《社区治理三要素与三种模式——以深圳为研究范例 》曾宇青认为:政府、企业、公民是社区治理三要素,三要素的良性互动是社区治理的理想模式。 《欧洲国家社区治理模式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启示》马卫红认为: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欧洲各国纷纷实行了邻里复兴计划。尽管欧洲国家的邻里复兴计划是在不同于我国的社会背景下提出来的,但因其最终追求的目的是重建社区,提高社区的凝聚力,以支撑城市的长期发展。本文对流行于欧洲国家的社区治理新模式——伙伴关系模式——作简要介绍,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启示。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