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择业取向与政策认知分析报告--基于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
小类:
社会
简介:
为了解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择业取向和政策认知情况,2009年2月至3月,我们对河南省的1200名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大学生就业信心度较小、择业观念和具体取向呈现多元分化;准就业和鼓励中小企业吸纳毕业生政策最受认同,待业期对政府推荐就业、技能再培训和提供基层就业岗位需求最大;家庭收入等变量对大学生择业取向影响显著。基于结果分析,建议构建政府主导,高校、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就业服务供给机制,通过深化准就业制度,丰富政策内容,延长就业服务至待业期等途径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
详细介绍:
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下,就业机会的缩减与大学毕业生的激增使得当前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在此背景下,为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择业取向与政策认知状况,课题组对10所高校中12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显示,第一,76.17%的大学生认为金融危机对就业形势影响“较大”或“很大”,就业信心不足。第二,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心态等均呈现多元化特征,择业取向异质性较强;57.37%的大学生愿意“积极考虑”到中小企业就业,认同度明显高于到西部、城乡基层等其它鼓励就业方向;在待业期间,选择愿意参加就业见习等过渡性就业的频次最高(38.36%),29.68%的大学生有较强创业意愿。第三,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中,准就业政策最受大学生认可,实践机会与就业信息丰富的高校就业服务最受肯定。第四,不同性别、专业、学历层次和家庭收入的大学生呈现一定差异,其中家庭收入对大学生的择业取向和政策认知具有显著影响。建议构建以政府主导的,由高校、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就业服务合作供给机制,积极创造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整体性制度环境,针对不同的大学生群体的提供实践导向的就业服务,深化准就业政策,将就业服务延伸至大学生待业期,鼓励大学生创业,促进大学生中弱势群体实现公平就业。

作品图片

  •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择业取向与政策认知分析报告--基于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
  •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择业取向与政策认知分析报告--基于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
  •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择业取向与政策认知分析报告--基于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
  •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择业取向与政策认知分析报告--基于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
  •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择业取向与政策认知分析报告--基于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金融危机影响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本作品旨在对高校学生的择业观念、政策认知状况进行描述、分析和研究,为大学生的心理建设和就业能力发展提供数据支持,为政府、高校和就业相关机构改进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和服务提供决策参考。本研究通过分层抽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用自编问卷,分为个人基本信息、就业形势认知、择业取向选择、就业政策认知四个部分,构成本调查报告分析调查问卷结果的基本内容。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严格按照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所遵循的基本研究原则,问卷效度检验采用德尔菲法,经过三轮专家函调;问卷信度采用重测法。问卷资料回收编号后运用SPSS专业统计软件进行录入和分析; (2)紧扣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实,着重研究特殊时期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心态、具体偏好和政策认知情况;依据当前促进就业政策的基本内容来设计问题,在第一时间内形成高校学生的政策反馈结果,是其强时效性和强实用性的有机结合。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2009年我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达到610万,严峻的就业形势已成为经济危机传导为社会问题的关键环节。本作品旨在研究大学生(含本、专科和研究生)这一重要就业群体在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心理和择业取向,重点关注准就业状态下的大学生的心态特征和择业逻辑,客观描述大学生群体对现行就业政策和就业服务的感受、评价和具体期待,作为政策客体(大学生)对政策主体(政府、高校)的信息反馈媒介,进而促进大学生就业。

作品摘要

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下,就业机会的缩减与大学毕业生的激增使得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在此背景下,为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择业取向与政策认知状况,课题组对10所高校中12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显示,第一,76.17%的大学生认为金融危机对就业形势影响较大或,就业信心不足。第二,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心态等均呈现多元化特征;57.37%的大学生愿意“积极考虑”到中小企业就业,认同度明显高于到西部、城乡基层等其它鼓励就业方向;在待业期间,选择愿意参加就业见习等过渡性就业的频次最高(38.36%),29.68%的大学生有较强创业意愿。第三,国家出台的准就业政策最受大学生认可,实践机会与就业信息丰富的高校就业服务最受肯定。第四,家庭收入对大学生的择业取向和政策认知具有显著影响。建议构建以政府主导的,由高校、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就业服务合作供给机制,积极创造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整体性制度环境,针对不同的大学生群体提供实践导向的就业服务,深化准就业政策,将就业服务延伸至大学生待业期,保护大学生中的就业弱势群体以实现公平就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由本作品的部分内容写作而成的同名论文已接到全国中文核心杂志《湖北社会科学》的录稿通知,将发表在《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参考文献

[1]李培林,陈光金.力挽狂澜:中国社会发展迎接新挑战——2008~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发展预测总报告[A].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武毅英,王影.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关系的定量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6). [3]孙庆斌.高校就业政策调整与就业观念转变[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6). [4]吴克明.职业搜寻理论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J].教育科学,2004,(8). [5]李春玲,王伯庆.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工资水平调查报告[A].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黄中庸,周建民,陈令霞.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演变的价值分析[J].理 论界,2006,(8). [7]杨元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调查方式

依据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就业问题在社会学、经济学、公共管理、教育学等不同专业学科和学术视角下被广泛研究和关注的课题。大学生作为重要就业群体,目前各国均有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国内对大学生就业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领域,已出版专著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曾湘泉,2004)、《就业能力与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黄敬宝,2008)等,基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著作有《就业和政策变迁——两个特殊群体的求职过程》(赵延东等,2000)等。实证方面,由国内专门从事大学生就业调查的教育数据咨询公司麦克思(MyCos)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联合开展每年一度的“大学生就业与薪酬水平调查”,在每年2—3月份对全国毕业半年后的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中华英才网等人力资源网络与新浪等门户网站常对毕业生进行网络调查,但由于样本控制问题,调查结果的科学性有待完善。《中国青年研究》、《当代青年研究》、《教育与职业》等学术期刊集中发表关于各省大学生择业与就业状态方面的问卷或个案调查。 各省的就业研究方面,广东、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的政府部门或学术机构连续进行本区域内的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及择业心态进行调查。而河南省内关于大学生择业问题的研究比较分散,最近五年的择业调查数据主要来源于由麦克思进行的全国调查中得出的河南省数据,以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为调查重点。省内大学生择业方面的研究多是基于单个高校、院系内部的调查统计,调查数据和结果难以推断河南省整体状况。高校学生对就业政策的感受和评价方面的问卷调查研究往往比较笼统,缺乏对就业政策具体认知状况的描述与分析,更是缺乏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择业与就业方面的调查研究。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