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沿海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个案研究--关于如东市C县留守儿童生存现状问题的调研分析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文通过对沿海城市如东市C县适龄儿童共157人,其中留守儿童61人的调查结果研究,着重讨论当地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发展问题形成原因,解决对策和建议。希望通过研究引起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高度关注。
详细介绍:
相对偏远地区,人们一般对沿海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有非常乐观的估计,但是调查结果却显示认识与现实存在差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于中国农民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留守儿童”受到的间接影响值得关注。如果能够首先解决好沿海发达地区“留守儿童”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可能能够为内陆地区提供良好的参考模式。本文通过对沿海城市如东市C县,调查适龄儿童共157人,其中留守儿童61人的调查结果研究,着重讨论当地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发展问题形成原因,解决对策和建议。希望通过研究引起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高度关注。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早在2004年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也成为迅速升温的社会问题之一。“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必须长期认真面对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如东市C县适龄儿童的抽样调查,对比沿海发达地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着重从学习情况、监护教育、心理问题等角度展开讨论,以期对前人的研究加以完善。希望通过本文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从法律上、制度上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文运用观察法、深层访谈法、问卷法、典型目标点抽样法等方法,编制访谈提纲、留守儿童版、非留守儿童版、家长版问卷。 将留守儿童中“非留守”因素剔除,杜绝先入为主的判断,避免了“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中的误区和盲点,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中立性。 前人对沿海发达地区“留守儿童”情况缺乏关注和深入的调查研究。本文详尽分析了留守儿童基本特征的成因,相比前人的研究,无论是特征描述还是结论,都有新颖之处。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较之全国,率先发生大规模转移,由此“留守儿童”的产生更早于内陆地区。如果能够首先解决好沿海发达地区留守儿童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能为内陆地区提供良好的参考模式。沿海发达地区,无论是经济资源还是社会资源,相较内陆地区有很大优势,如果政府有关部门善加引导,学校、社区辅助, 留守儿童问题得到解决的可能性非常大。优秀的可行性方案方法必然对内陆地区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具有指导性意义。

作品摘要

相对偏远地区,人们一般对沿海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有非常乐观的估计,但是调查结果却显示认识与现实存在差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于中国农民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留守儿童”受到的间接影响值得关注。如果能够首先解决好沿海发达地区“留守儿童”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可能能够为内陆地区提供良好的参考模式。本文通过对沿海城市如东市C县,调查适龄儿童共157人,其中留守儿童61人的调查结果研究,着重讨论当地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发展问题形成原因,解决对策和建议。希望通过研究引起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高度关注。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吴霓.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 教育研究,2004.10 任银睦. 沿海发达地区农村留守人口问题实证研究[N].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7.5 叶敬忠. 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J]. 人口学刊,2006.3 叶敬忠. 新农村建设中的留守人口与社会政策[J ]. 中国网,2007.1 胡艳辉. 农村“留守儿童”之现状、走向与对策探讨[J]. 青少年犯罪问题,2007.1 肖正德.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进展[J]. 社会科学战线,2006.1 朱科蓉. 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与建议[J]. 教育科学,2002.4 周宗奎.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N].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 付玉萍. 民工潮引发的社会问题[J]. 经济师,2005.7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自发。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在对中国的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诸多“变化”中,农民工进城是影响最为深远、最为广泛的事件之一,“留守儿童”随之产生。 1994年上官子木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一文中首先提出了“留守儿童”这一概念,此后有零散的相关文章见诸报刊杂志。 2004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开始成为各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2005年以来,学术界、新闻界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留守儿童”群体的成因、规模、学习、身体、心理、情感等状况进行了研究,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 我国大部分研究文章认为,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加之容易受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道德品质下降,进行德育教育难度较大(谢永华,2000);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严重(张艳萍,2005),陈旭(2007)利用《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手册》检出30.64%的留守儿童有问题行为倾向;父母外出导致孩子无心读书(黄应圣,2004),甚至有研究者认为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处于中等及中等以下水平(沈辉香,2005);此外留守儿童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情绪问题、交往问题、自卑问题,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极敏感,情感脆弱,孤独,胆怯和自我封闭(杨素苹,2004)。 在肯定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不得不指出的是,有相当部分的研究只是对留守儿童问题做出理论或经验上的概括和归纳,或是做一些浅显的调查分析,缺乏对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心理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对留守儿童心理关注不够。还有部分研究带有先入为主的倾向,过多关注留守儿童负面的问题,缺乏客观性、中立性。此外,研究角度较为单一,往往对留守儿童群体作一些表面问题的描述,然后提出宏观建议和对策,多未做深入和充分的论述。 因此,今后进一步研究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