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桂西地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关系及整合开发
小类:
经济
简介:
在资源调查、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利用景观关联指数、耦合协调度指数、耦合型资源综合评价模型深入研究了桂西地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关系,提出了以地质公园为载体的桂西地区耦合性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思路。
详细介绍:
丰富的地质遗迹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桂西地区自然与人文历史发展进程中遗存下来的宝贵财富,是桂西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两大优势资源。经过两个阶段的实地调查,掌握了桂西地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色和开发潜力等特征。依据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试行)》地质遗迹(景观)评价系统,桂西地区153处重要地质遗迹中,有世界级2处,国家级23处,省级49处,县市级79处;国家级以上地质遗迹所占比例为17%。依据国家旅游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旅游资源评价系统,桂西地区170个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中,有五级2个,四级25个,三级56个,二级73个;四级以上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所占比例为15.89%。利用景观关联指数、耦合协调度指数、耦合型资源综合评价模型分别对桂西地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关系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桂西地区地质遗迹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关联关系;桂西地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耦合协调度;桂西地区耦合型资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县级行政单位之间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存在质和量的差异。可将桂西地区划分为3个优先发展区、4个鼓励发展区和2个一般发展区,以地质公园为载体,开发基础性旅游产品、核心旅游产品、特色旅游产品及辅助性旅游产品。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通过实地调查,对桂西地区地质遗迹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利用景观关联指数和耦合协调指数从不同角度对桂西地区地质遗迹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关系进行定量表征,构建耦合型资源综合评价模型,进行桂西地区耦合型资源的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地质公园为载体的桂西地区优势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为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实现产业升级、结构优化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方法支撑和决策依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①引入了地理学GIS、物理学耦合分析等研究方法,较为科学地分析了桂西地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关系; ②提出以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关系定量研究为基础,以地质公园为载体,进行两种优势资源整合开发的新思路,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创新尝试; ③以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构建了由基础性旅游产品、核心旅游产品、特色旅游产品及辅助性旅游产品组成的地质公园旅游产品谱系。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引入地理学GIS、生态学景观关联分析以及物理学耦合分析等方法进行旅游资源空间关系分析,为旅游资源空间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提出以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这两种优势资源为依托,以地质公园为载体的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是经济欠发达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创新尝试,对以桂西为代表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促进地质遗迹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品摘要

丰富的地质遗迹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桂西地区自然与人文历史发展进程中遗存下来的宝贵财富,是桂西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两大优势资源。经过实地调查,依据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试行)》地质遗迹(景观)评价系统,桂西地区153处重要地质遗迹中,国家级以上地质遗迹所占比例为17%。依据国家旅游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旅游资源评价系统,桂西地区170个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中,四级以上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所占比例为15.89%。利用景观关联指数、耦合协调度指数、耦合型资源综合评价模型分别对桂西地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关系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桂西地区地质遗迹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关联关系;桂西地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耦合协调度;桂西地区耦合型资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县级行政单位之间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存在质和量的差异。可将桂西地区划分为3个优先发展区、4个鼓励发展区和2个一般发展区,以地质公园为载体,开发基础性旅游产品、核心旅游产品、特色旅游产品及辅助性旅游产品。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 百色市志编纂委员会.百色市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2] 河池市志编纂委员会.河池市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 [3] 杨寿川.云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 任冠文.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广西民族研究,2006,(1):177-181. [5] 韦复生.广西民族旅游开发与贫困缓解[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6):83-87. [6] 徐梅.贵州民族旅游与地质旅游结合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7,27(2):76-81.

调查方式

走访;亲临实践;图片、照片;影视资料;书报刊物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地质遗迹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学界早有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陈安泽(2002)、赵逊(2003)、郭建强(2005)、方世明等(2008)对地质遗迹的定义、分类及其评价进行理论分析,黄松(2006)、彭永祥(2006)、陶盈科等(2006)结合实例探讨了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开发等问题;田里(1997)、王德刚(2000)、刘德谦(2006)、任冠文(2006)等学者就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概念、分类以及保护与开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徐梅(2007)论证了贵州民族旅游与地质遗迹旅游结合的可行性,刘建华等(2007)认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可进行整合开发以提升旅游竞争力。综观以上研究成果,学者们已对地质遗迹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并通过实证研究对理论成果进行了探索性检验,为经济欠发达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但大多学者受专业背景影响,研究角度和研究思路局限于地学、民族学或人类学等单独学科,深度有余,但广度不足。细言之,相关研究尚存以下不足:①缺乏较宽的研究视野,未能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优势。经济欠发达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忽略自然旅游资源(尤其是地质遗迹),进行单纯地以少数民族民俗为主体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或只强调地质遗迹旅游开发,片面夸大其科学属性,限制了地质遗迹旅游功能的发挥。②研究方法多以定性为主,仅在特定区域地质遗迹或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特征描述的基础上提出保护开发的思路,或分析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对于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地质遗迹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结构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空间关系、整合开发的可行性等问题却少有定量研究。③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研究需进一步深入。目前大多旅游整合开发研究集中在区域性、空间上的旅游整合,如旅游产品的联合开发、旅游线路的联合经营以及联合营销等,但旅游资源类型间的整合开发研究不够深入,仅在资源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整合开发的设想,对能否整合、如何整合等问题未能进一步探讨。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