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断裂与抢救: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
小类:
社会
简介:
以畲族为代表的“大杂居、小聚居”少数民族,除了少数几个人口较密集的民族(如回族、壮族等)和少数几个民族成份较多的省份(如云南、广西等)之外,大部分都处于与汉族混居的状态。在现代化中,汉族居住区内的少数民族文化似乎同样面临着不可避免的断裂。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内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景宁的个案研究,试图探索一种多元化的治理方法,为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更好地抢救、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遗产提供一种新的思考。
详细介绍:
2009年6月10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连续多年的扶持,既体现了同一主权下各个民族平等对待的意图,又体现了从少数民族自身特殊实际出发而着重加以关注和保护的倾向。 畲族作为一个与汉族混居的少数民族,在我国以“大杂居”为特征的少数民族分布状况中具有典型性。在现代化进程中,以畲族为代表的汉族居住区内的少数民族文化似乎同样面临着不可避免的断裂。 本文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在实地走访调研中考察畲族文化的断裂现状,总结政府的抢救行为,针对文化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多元主体的参与理论,提出重视遗产保护、完善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优化人才队伍、加快设施建设、鼓励文化创新等六项具体措施。希望通过对一种多元化治理方法的探寻,为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更好地抢救、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遗产提供一种新的思考。

作品图片

  • 断裂与抢救: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
  • 断裂与抢救: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
  • 断裂与抢救: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
  • 断裂与抢救: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
  • 断裂与抢救: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1、目的:一方面试图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化断裂的惨痛场景展现,意在激发人们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紧迫感;另一方面试图在理论和实践上探索一种多元化的治理方法,为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更好地抢救、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遗产提供一种新的思考。 2、思路: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考察畲族文化的断裂现状,总结政府的抢救行为,针对文化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多元主体的参与理论,提出六项具体措施。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科学性:建立在第一手调研资料基础上得出的的结论具有真实、可靠的科学价值。 2、先进性:①关于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相对不多。②关于汉族居住区内的少数民族弱势文化研究相对不多。③关于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研究相对不多。 3、独特性:①样本的独特性。景宁是浙江省内唯一的一个畲族自治县。②内容的独特性。探讨关于汉族居住区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其一,不仅有利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是对当前国际文化界“普世价值”观的一种新反思。 其二,不仅是对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且也是对各族人民权利的尊重和捍卫。 其三,有助于落实中央对少数民族的各项保护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与繁荣。 其四,为以畲族为代表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少数民族寻找多元治理的传统文化保护模式,这在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中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价值。

作品摘要

本文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在实地走访调研中考察畲族文化的断裂现状,总结政府的抢救行为,针对文化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多元主体的参与理论,提出重视遗产保护、完善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优化人才队伍、加快设施建设、鼓励文化创新等六项具体措施。 引言(普遍性意义) 一、畲族文化的断裂。从畲族建筑的破败、畲族文物的流失、民风习俗的淡化和传统工艺的失传四个方面入手来说明畲族文化断裂的现状。 二、对畲族文化的抢救。从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角度来总结政府的保护和抢救行为。 三、畲族文化保护中面临的问题。包括抢救意识和保护理念问题、政策法规和资金投入问题、少数民族文化人才培养问题以及文化事业化和产业化统筹发展问题等。 四、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中多元主体的思考。在理论关系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经营的合作机制。 五、具体措施。在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理论的指导下,提出六项具体措施。 六、反思(三种意识和五个同等重要)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作品《断裂与抢救: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获浙江省第十一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2、该项作品参加浙江省第十一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公开答辩获最佳表现奖。 3、该项作品获校“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参考文献

数据、案例来源:景宁科技局、文化局所反映的情况和提供的统计结果。 【部分参考文献】 [1]许宪隆,李吉和,王奎正.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2]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编.畲族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3]徐嵩龄,张晓明,章建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中国实践与理论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舒劲松.对“畲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几点思考[J].福建理论学习,2007(10)。 [5]王黎.治理视野下的多元主体之间的整合——市场、政府和NPO的合作伙伴关系[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7(6)。 [6]王松华,廖嵘.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自发 □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国外文化遗产保护的借鉴研究 国际社会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尤其是在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对象、内容也在不断扩大。国外文化遗产保护对我国的经验启示包括:其一,有一套相对完整的法律保护制度是文化遗产得以切实保护的基本保证;其二,有一套遗产教育机制是唤起民众对遗产传承保护意识的关键;其三,文化遗产资本化是一把双刃剑;其四,需要有完备的机构和雄厚的财政支持才能切实运转实施。 二、国内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研究近年来发展较快,也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效。谢朝武等认为文化遗产资源及其特性研究是研究系统的基础,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研究及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是核心。(谢朝武,2003)庞爱卿等将激励理论用于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研究。(庞爱卿,2003) 三、少数民族文化保护 目前,少数民族文化正经历着变迁,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包括民族文化融合、民族文化区域化、民族文化流失和民族文化退化等。(张桥贵,2005)晏鲤波认为实现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汲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二)整合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三)整合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四)民族传统文化范式向数字文化范式的转变。(晏鲤波,2009)李德洙认为,必须突出抓好三方面工作:其一要在保护挖掘上下功夫……其二要在狠抓特色上下功夫……其三要在发展创新上下功夫。(李德洙,2007) 四、多元主体参与下的治理 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服务需要打破传统的政府“单中心”格局而建立“多中心”的富有弹性的组织网络结构,即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组织开始参与社会管理。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最终形成一个自主网络;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不限于政府的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等。(俞可平,2000)李超、安建增认为政府主导—合作模式是符合我国现实的地方政府治理模式的。一是地方政府要重视与其他组织的广泛合作;二是要重视治理目标的多元化和整合性;三是要加强中央与地方权力划分的制度规范。(李超、安建增,2005)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