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金融海啸背景下农民工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28个省区市的调查分析
小类:
社会
简介:
金融海啸冲击下的中国农民工返乡潮,再次引起了国家社会对于农民工就业问题的高度关注。本文经过对28个省区市的3679份调查问卷的分析研究,揭示了中国农民工现状以及其面临的就业困难和矛盾,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详细介绍:
农民工问题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结构下的独特产物。截至2008年,我国农民工群体数量已超2亿,农民工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同时,农民工就业问题也成为的国家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尤其在此次金融海啸的影响下,农民工返乡潮更凸显了农民工就业难题。 本文基于对28个省区市的3679份调查问卷的分析研究,力求真实反映中国农民工现状,分析农民工就业所面临的困难和矛盾基础上,深入剖析造成这些困难和矛盾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本文的原作品已受到温总理的亲笔批示:“调查报告材料翔实,文风质朴生动,意见中肯,很有参考价值。”而这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解决中国农民工问题提供参考和支持!

作品图片

  • 金融海啸背景下农民工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28个省区市的调查分析
  • 金融海啸背景下农民工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28个省区市的调查分析
  • 金融海啸背景下农民工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28个省区市的调查分析
  • 金融海啸背景下农民工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28个省区市的调查分析
  • 金融海啸背景下农民工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28个省区市的调查分析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文通过对28个省区市的3679份调查问卷的分析,反映金融海啸冲击下农民工现状、困难及需求,在探析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本文首先介绍了农民工返乡后的总体状况,然后按照农民工返乡后的就业选择分成返回城市务工和留在家乡两大部分,留在家乡部分又分为留乡务农,留乡找工,留乡创业三部分,详细分析了各种就业选择的困难及问题,结合相关理论分析其产生原因,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对策。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文写作建立在已完成的一份调查报告,此调查报告前不久已受到温总理亲笔批示,得到了总理高度肯定!这份参赛作品在原报告基础上更加深入挖掘、更加科学严谨。全文研究建立在28个省区市3679份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样本具有较高的代表性,能够较好的反映金融海啸冲击下返乡农民工的真实情况。本文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对数据反映的问题,进行剖析论证,较好地指出了问题的根源,为相关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针对28个省区市的大规模调查,提供了大量的事实和数据,结合相关理论分析农民工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反映了金融海啸冲击下返乡农民的困难和需求,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对相关部门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实用价值受到总理肯定:“调查报告材料翔实,文风质朴生动,意见中肯,很有参考价值。”

作品摘要

金融海啸冲击下,中国众多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停产减产,大量农民工失业,形成罕见大规模返乡潮,使得农民工就业问题凸显。农民工状况如何,如何引导农民工合理的选择就业以适合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就业分布格局,如何协调保证农民工就业和促进城市、城镇尤其是农村、农业长远发展的关系,是我们本次研究的重点。 首先,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对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用一手调查数据揭示中国农民工所处现状。 其次,在农民工现状分析基础上,重点对农民工就业意向进行分析。分别从返城和留乡(留乡务农、创业、找工)两种流向展开。发现农民工返城比重过大、创业思路闭塞等真实且反映出深层次问题的状况。 第三,构建了农民工就业流向图以深入分析农民工就业的困难状况和矛盾。对于每种就业意向都存在各自的困难和矛盾,经过深入分析发现各自困难和矛盾背后,都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最后,立足“三农”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分别从加大新农村建设,发展新农业以促进农内就业;推进城镇化进程,鼓励创业型就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沿海大中城市二三产业对于农民工就业的吸纳能力三个角度提出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政策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 2009年6月8日,本作品的原调查报告受到温总理亲笔批示,并请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参考研究。 [2] 2009年6月11日,新华网就本报告进行报道。 [3] 2009年6月12日北京青年报,2009年6月13日,新快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信息时报,2009年6月15日东莞时报,分别刊登了本篇文章的原调查报告被温总理批示情况,并阐述了该报告的意义和价值。 [4] 本篇调查报告作者就本调查报告中反映农民工问题所撰写的论文《金融海啸冲击下两代农民工差异研究》已被期刊《经济体制改革》录用。

参考文献

[1] 中央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M].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8). [2] 石玉顶.我国农民工流动就业的历史演变及制度创新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11). [3] 辜胜阻,易善策,郑凌云.基于农民工特征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人口研究,2006(9). [4] 吴兴陆,亓名杰,冯宪.中国农民工流动机理的理论探索[J].中国人口科学,2003(6). [5] 龚晓莺,王朝科.“三农”问题形成原因探讨——基于劳动力流动的分析视角[J].经济问题,2007(12). [6] 王忠.广东产业结构转变与就业结构变动[J].珠三角,2007(8). [7] 潘士远,林毅夫.中国的就业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学家,2006(1). [8] 杨曙辉,宋天庆,欧阳作富,陈怀军.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J]. 农业科技管理,2008(2). [9] 孙剑.中国农业发展与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5). [10] 郭军盈.中国农民创业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6).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图片、照片、书报刊物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农民工问题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结构下的独特产物。随着改革的深入,对农民进城的限制的放宽,地区差异的拉大,以及农民增收愿望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但由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体制性的障碍形成数量庞大“迁而不移”的农民工群体。截至2008年,农民工群体的数量已经超过2亿,农民工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农民工是国家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农民工相关问题的研究比较多,围绕农民工就业这个主题,许多学者从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针对农民工的弱势地位,有学者进行了农民工就业歧视研究;针对农民工劳动素质问题,有学者进行了劳动力专业培训研究;针对农民工就业的体制性障碍,有学者进行了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对农民工就业影响研究;针对农民工群体内部的分化,有学者进行了农民工代际差异研究,还有学者就农民工市民化过程,城镇化建设与农民工就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了诸如应当“加快发展中小城镇,扩大农民工就业门路”,“建设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提升农民工就业能力”等有益的结论。但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农民工进城市就业的研究,而对于农民工向其他方向的转移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当前在金融海啸冲击下,部分企业被迫减产停产,甚至倒闭,许多农民工被迫提前返乡。返乡后农民工面临新的选择,是继续外出务工,留在家乡务农,留在家乡创业,在家乡找工作?农民工将如何进行抉择?各种选择的农民工的情况如何,有什么样的困难?有何对策?这些问题都不能得到很好的解答,本文试图通过针对28省市区的大范围调查了解农民工返乡后的就业选择状况,总结各种选择下遇到的困难,并对其背后原因作初步的探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