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志愿者动机研究--以北京、香港两地汶川地震心理援助志愿者为例
小类:
社会
简介:
汶川地震发生后,“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援助”第一次被提升到与抢救生命同等重要的地位。专家指出心理援助需要持续至少十年,如何建立心理援助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是现今志愿活动组织者的当务之急,而对活动主体—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志愿者进行动机分析则是其首要环节。本课题成员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一年内不同时间点对四川地区心理援助的多个工作团队和主管部门以问卷、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调研以从多角度对心理援助志愿工作和志愿者进行研究。本文为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在建构新的“普通志愿者动机结构”基础上,通过对北京、香港两地在汶川地震中具有代表性的心理援助团队的志愿者进行深入访谈,得到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志愿者的动机结构和两地志愿者动机发展的特点。该研究成果将为日后进行心理援助工作的统筹规划者的决策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有助于相关部门在志愿者长效机制建立时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
详细介绍:
一、既有理论及研究假设 (一)文献回顾 (二)普通志愿者动机框架建构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设计 (二)研究过程 三、研究结果 (一)内地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志愿者的独特动机因素 (二)内地突发事件心理志愿者主要动机分类属 (三)内地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志愿者动机结构 (四)香港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志愿者动机因素分析 (五)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志愿者的动机发展 四、讨论 (一) 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志愿者与普通志愿者动机比较 (二) 内地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志愿者与香港志愿者动机比较 (三)心理援助志愿者动机发展分析 五、课题最新研究进展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研究目的:确定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志愿者的动机结构,以及两地志愿者的动机异同。基本思路:在阅读大量文献基础上,对前人提出的志愿者动机模型进行分析、提炼动机因子,得到“普通志愿者动机结构”作为基础理论假设。考虑到内地和香港志愿者可能的差异,对两地的汶川地震心理援助志愿者进行深度访谈,以发现两地志愿者的动机共性与差异,分析形成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志愿者的动机结构和他们的动机发展特点。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通过对世界上多个较为有影响力的动机模型进行分析后建立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假设。从汶川地震中的北京和香港志愿者中选取了代表性的个体作为样本。采用访谈法收集数据信息,访谈员均经过多次培训演练;利用当今最先进的质性分析软件NVivo8对访谈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确保科学性。在研究结果的解释上,本文详述了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志愿者群体的特色动机因子;并针对了两地志愿者的动机进行了共性和差异分析。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志愿者,由于其服务内容和对象的特殊性,需要更强更持久的动机和工作积极性来保证其工作的长期、高效性,所以对其动机的分析是构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首要环节。前人对该领域的研究系统性和针对性较弱,而本研究从多角度获取到第一手资料,成果可为日后心理援助工作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特别是为志愿者的筛选和激励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以提高心理援助的质量和能效。

作品摘要

对突发事件中的心理援助志愿者动机进行分析是有关部门科学、有针对性地建立心理援助长效机制的重要环节,也是本研究的核心。 对多个目前较有影响力的志愿者动机模型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新建构了“普通志愿者动机结构”作为基础假设,其中一级维度上含有五大因素:价值观、个人发展、自我调节、交际体验和外界影响。据此对北京和香港两地在汶川地震心理援助工作中具有代表性的志愿团队的志愿者们进行深度访谈,利用质的资料分析软件NVivo8对访谈材料分析得到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志愿者的动机结构和两地志愿者动机发展的特点。 研究发现:(1)访谈材料覆盖了原假设中一级维度的所有动机类型,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志愿者与普通志愿者在参与动机方面有较大共性。(2)“乡土归属”和“专业使命”为内地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志愿者拥有的新的动机因素,“心理成长”和“从众”分别为“个人发展”和“外部影响”新的子因素。(3)内地和香港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中,“价值观”均为最主要的动机因素,但这两个群体在“价值观”和“外界影响”两个维度上有一定的内在差异。(4)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两地志愿者动机中的“个人发展”和“自我调节”成分在逐渐上升。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该作品被2009北京市社会心理学年会(国家重要会议)收录,负责人并获邀在分会场进行报告,为唯一的本科生报告人。 该课题的文献综述《志愿者动机研究进展》被由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学生联合会,北京志愿者协会联合主办的“志愿服务的心理支持”论坛论文集收录,并被评为优秀奖。 该作品的前期版本参加第十七届北京师范大学“京师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一等奖,同期报送第五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二等奖。

参考文献

吴鲁平,2007,《志愿者的参与动机:类型、结构——对24名青年志愿者的访谈分析》,《青年研究》第五期。 Clary, E. G. , & Snyder, M. 1991, “A functional analysis of altruism and prosocial behavior: The case of volunteerism”, Review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 119-148. Strigas, A. 2001, “The assessment of motiv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typology of a motivational factors for volunteers in marathon running events”, Tallahasse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Walter Rehberg.2005, “Altruistic Individualists: Motiv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Volunteering Among Young Adults in Switzerlan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Yeung, A. B.,2004, “The octagon model of volunteer motivation: results of a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15(1):21-46.

调查方式

多次深入四川当地,对德阳、绵阳、成都的“5.12”汶川地震志愿活动主管部门和当地心理援助工作者进行调研取得第一手资料。对北京和香港两地汶川地震心理援助志愿者进行深度访谈并参考当时的工作记录进行验证。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对志愿者动机展开研究。最初多用两个或三个因素的模型来建构动机(Chapman, 1985; Daniels, 1985; Francies, 1983; Grieshop, 1985; Henderson, 1984)。这类模型主要将动机分为利他动机和利己动机。日后,随着采集样本更为全面和系统化,加上更多的前期经验和数据作为参考,学者们进一步提出了线性模型和多因素模型(Cnaan,1991;Omoto,1995;Clary,1990,1998)。现今,最有影响力的模型是Clary及其同事们(1990)根据对前人的研究进行系统总结,提出的志愿者动机六因素模型。这六个因素分别是价值观、理解和学习、职业机会、社会影响、我提升、防御保护。在后续研究中,Clary等人还编制了志愿者动机量表(VFI)。由于VFI以大量的实验证据为基础,同时又被大量的验证性实验所证实,所以,VFI模型是至今少有的被广泛证实并认可的志愿者动机测量工具。进入21世纪, Strigas(2001)将已有理论进行了扩展,建立了新的动机模型,用五大因素来解释志愿行为。这五大因素分别是空闲时间的社会功能、有形回报、自我实现、使命感、外界影响。而这一模型也被后来的如Doherty(2005)建立的动机模型所证实。 中国的青年志愿者行动于上世纪90年代首次出现。随着志愿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志愿者动机的分析也越来越受到我国学者的重视。这些研究在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同时,整体上还存在些许不足,集中体现在:大多数研究在调查之前并没有提出明确的理论假设,一些有理论基础的研究也主要参照国外的两、三因素模型;研究方法方面多数是用结构式问卷在一个事先拟定好的动机范围内对志愿者进行调查;在结果的描述上多为数字的罗列,而较少系统分析概括进而提炼出整体的动机结构。此外,现有研究涉及面也比较狭窄,对象主要集中在社区志愿者和体育志愿者。目前,心理援助志愿者作为在5.12抗震救灾中发挥巨大作用的一个群体,在国内研究领域还尚未有学者对其动机进行系统的探讨。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