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困境及其出路--基于江西省70个自然村的调研
小类:
管理
简介:
本作品立足于十七大后党和国家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背景。就对“三农”问题有着关键性影响的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选择全国“三农”问题突出的江西省地区,对农村供给现状进行了调研。结合中外发展实践在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调查事实为依据,结合江西省典型农村得公共产品供给现状,以剖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得制约因素为突破口,提出运用政治程序设计推进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改革,实现公共产品供给的程序公平以达到农村公共产品公平合理的目的。以此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提出建设性思路,进一步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尽力献策。
详细介绍: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得解决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有着关键性影响。我们选择了全国“三农”问题突出的江西省地区,对农村供给现状进行了调研。调研对农民比较关注和急需的基础设施、教育和福利、行政服务与治安、体育文化娱乐等几大综合项目的情况进行了解与探讨。结合中外发展实践在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调查事实为依据,结合江西省典型农村得公共产品供给现状,以剖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得制约因素为突破口,提出运用政治程序设计推进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改革,完善政府决策程序,实现公共产品供给的程序公平以达到农村公共产品公平合理的目的;构建“多元化多层次——政府主导和市场参与有机结合”的供给方式实现公共产品供给的结构平衡和提高供给效率,并给出具体措施。以此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提出建设性思路,进一步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尽力献策。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通过对“三农”问题突出的省份江西省进行抽样调研,探求制约农村公共产品健康发展的困境及其原因,依据公平平等的原则,从江西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摆脱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具体措施。 基本思路:调研报告除引言外分为四个部分,按照“调研基本情况的概述-供给困境-困境的原因分析-困境的出路”之思路将调研内容和数据资料组织到报告中。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先进性:调研组成员深入乡村第一线,听取基层最真实的想法与意见;还从权威机构等收集了大量数据。采用实证与规范多种方法,借助经济学等理论对第一手第二手资料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对策。 独特之处:从实际出发,把自然村作为对象进行抽样调研。通过对现实情况的实地调查研究分析困境,从供给主体的两部门(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困境的原因出发,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作品能够为中央及地方政府制定相关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政策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为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提供现实的可操作方案;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作品摘要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本调研报告选择我国“三农”问题突出的江西,基于对江西省70个自然村进行实地调研,依据调查数据分析揭示出农村公共产品存在“总量不足、结构性失衡和地区差异大”的困境。进而针对供给困境,从供给主体的两部门(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剖析总量不足、结构性失衡等困境的原因,同时从历史政策因素和地区地理特征等其他因素分析地区差异大的困境原因。在实践调查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供给对策同时完善政府决策程序,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为解决农村公共的产品供给困境指明了出路,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申报者所申报的课题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西赛区获得一等奖。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2]陆学艺.三农论[M].北京: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 . [3]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 [4]陈共.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五版),2007. [5]刘圣中.公共政策学[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6]傅道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研究[J].农村经济.2008(5) [7]熊魏.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分析与模式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2(7). [8]周利平.构建农民需求主导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J].中共成都市委党 校报.2008.01. [9]赵云旗.农村“一事一议”制度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8(65). [10]杨术.破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探析.[J].江东论坛2008(2).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个别交谈、观察法、书报刊物、统计报表、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总量不足,农民急需的公共产品缺失,一直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三农”问题的解决,制约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合作社时期的供给主要通过“私有公用”的途径满足需求,政府履行一定职能,傅道忠(2008),这种供给方式实际是农民的“自给自足”。而在近代采用以劳动力替代资本的办法,通过政府动员农民进行兴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创造了较高的供给水平,张军(1996)、谷洪波(2004)和周利平(2008),这种体制短期内依靠政治的“高压”保障,获得巨大效果,但就长期效果存在扭曲。费税改革后,政府提出革除政府“三乱”漏洞,理顺决策机制,叶子荣和刘鸿渊(2005),但究其实质农民依然是主要供给主体。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缺陷主要表现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失衡,长期形成的政府“供给主导型”的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民意愿需求表达获得满足;供给的农村公共产品“生命周期短”,即质量问题严重,使用周期短;我国现行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有失公平与合理,体现在城乡二元体制,农村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产品出现差异很大。取消农业税后针对以上缺陷我国学者提出了农村公共产品的模式创新:就决策方面,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过剩与不足共存,实质上是自上而下的决策程序与农民需求表达的失衡,农民自给自足与现实需求的失衡,应建立建立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公共产品供给,汪前元(2004)。经济方面,供给的产品具有层次性并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应建立民主、科学、城乡统筹的决策机制与供给模式即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中心供给,张兰英(2008)。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提出一体化和多元的战略是制度创新的合理选择,王小宁(2005)。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