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化石能源峰值与中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问题研究
小类:
经济
简介:
能源短缺对经济有着强烈的制约作用,特别是占主导地位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化石能源供应一旦出现问题,这种制约作用将更加明显。近年来,化石能源需求猛增,而供应则相对脆弱。此背景下,研究矿产资源枯竭规律的“峰值理论”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研究范围也从石油峰值扩展到天然气和煤炭峰值。化石能源峰值问题将可能演变为继全球变暖之后的又一重大世界性议题。本作品在大量收集、阅读和分析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开展了对世界化石能源峰值时间、峰值产量的预测研究,综合对比了国内外有关化石能源峰值的多种理论方法,首次建立了广义翁氏多循环预测模型,预测世界化石能源峰值可能会在2034年左右出现,其中世界石油峰值将在2021年到来,世界天然气峰值将在2035年到来,世界煤炭峰值将在2046年到来。研究表明,世界化石能源峰值的到来不可避免,将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影响,我们应在化石能源峰值来临前采取措施,否则将可能措手不及。提出了应对峰值的四个转变:转变传统观念、转变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模式、转变能源战略,走节约、安全、环保、和谐发展之路,和谐分享世界资源,实施全方位国际能源战略,实现能源工业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详细介绍:
能源短缺对经济有着强烈的制约作用,特别是占主导地位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化石能源供应一旦出现问题,这种制约作用将更加明显。近年来,化石能源需求猛增,而供应则相对脆弱。此背景下,研究矿产资源枯竭规律的“峰值理论”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研究范围也从石油峰值扩展到天然气和煤炭峰值。化石能源峰值问题将可能演变为继全球变暖之后的又一重大世界性议题。本作品在大量收集、阅读和分析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开展了对世界化石能源峰值时间、峰值产量的预测研究,综合对比了国内外有关化石能源峰值的多种理论方法,首次建立了广义翁氏多循环预测模型,预测世界化石能源峰值可能会在2034年左右出现,其中世界石油峰值将在2021年到来,世界天然气峰值将在2035年到来,世界煤炭峰值将在2046年到来。研究表明,世界化石能源峰值的到来不可避免,将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影响,我们应在化石能源峰值来临前采取措施,否则将可能措手不及。提出了应对峰值的四个转变:转变传统观念、转变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模式、转变能源战略,走节约、安全、环保、和谐发展之路,和谐分享世界资源,实施全方位国际能源战略,实现能源工业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预测世界化石能源峰值来临时间及产量;通过分析其来临对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影响,唤起公众的危机意识,提出相应应对措施。 思路:首先,对国内外化石能源峰值研究起源和现状进行综述;通过对现有预测方法的对比分析,优选并建立多循环广义翁氏模型,预测了化石能源峰值时间及产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化石能源峰值对我国能源、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应对化石能源峰值的若干措施。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研究数据真实;研究方法成熟,预测以生命旋回理论为基础,影响分析以投入产出法、CGE等方法为主。 先进性:化石能源峰值属于当前国际前沿性议题;本研究弥补了国内峰值研究领域的空白;客观分析了化石能源峰值来临的时间及其影响,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应对措施。 独特性:首次建立了多循环广义翁氏模型;创新性地认识并分析了化石能源峰值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此作品弥补了我国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其次,研究成果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肯定;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将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化石能源峰值问题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对该问题的探究有利于科学判断未来世界能源工业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我国能源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提供重要补充和决策参考。

作品摘要

能源短缺对经济有着强烈的制约作用,特别是占主导地位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化石能源供应一旦出现问题,这种制约作用将更加明显。近年来,化石能源需求猛增,而供应则相对脆弱。此背景下,研究矿产资源枯竭规律的“峰值理论”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研究范围也从石油峰值扩展到天然气和煤炭峰值。化石能源峰值问题将可能演变为继全球变暖之后的又一重大世界性议题。本作品在大量收集、阅读和分析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开展了对世界化石能源峰值时间、峰值产量的预测研究,综合对比了国内外有关化石能源峰值的多种理论方法,首次建立了广义翁氏多循环预测模型,预测世界化石能源峰值可能会在2034年左右出现,其中世界石油峰值将在2021年到来,世界天然气峰值将在2035年到来,世界煤炭峰值将在2046年到来。研究表明,世界化石能源峰值的到来不可避免,将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影响,我们应在化石能源峰值来临前采取措施,否则将可能措手不及。提出了应对峰值的四个转变:转变传统观念、转变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模式、转变能源战略,走节约、安全、环保、和谐发展之路,和谐分享世界资源,实施全方位国际能源战略,实现能源工业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07年以来化石能源峰值研究小组已在多种学术期刊上发表13篇文章,其中《俄罗斯中东亚研究》1篇(中文核心),《中国能源》(1篇)、《国际石油经济》(1篇)、《中国石油大学(社科版)》(1篇),《当代世界》(2篇),《中国石油企业》、《中国石化》等若干。同时,本研究得到了中国工程院童晓光院士、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刘满强研究员的肯定,认为本小组对全球化石能源峰值的研究,见解独特,有理有据。化石能源的消耗必然导致大量排放CO2,引起地表温度上升,引发相应的环境问题,对此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还得到了北京石油学会、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的认可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When will fossil fuel reserves be diminished? EnergyPolicy;2) Energy from fossil fuels.Science ;3) Implications of fossil fuel constraints on economic growth and global warming. Energy Policy;4)Nuclear Energy and the Fossil Fuels Drilling and Production Practice;5)Coal:Resources And Future Production. Energy Watch Group2007;6)Peak-oil, global warming concerns opening new window of opportunity for alternative energy sources.Oil & Gas Journal2003;7)陈元千等. 广义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8)胡建国等.胡-陈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调查方式

个别交谈如工程院院士童晓光、曹湘洪等,企业调研如中石油、中石化等、政府访谈如发改委等,多次参加并举办相关研讨会,并阅读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与国外相关研究机构及人员开展广泛交流与讨论。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外化石能源峰值研究进展及现状:(1)能源峰值从研究石油峰值开始,扩展到对天然气和煤炭峰值的研究。美国著名地质学家M. K. Hubbert成功预测美国石油峰值将于1967-1971年间出现。1998年,德国地质学家Campbell指出廉价石油时代必将终结。Campbell等成立石油峰值研究组织(ASPO),到2008年,已有36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ASPO分会,并共召开七次国际学术年会。2003年,Campbell与Richard C. Duncan指出已有24个产油国已明显跨越产量峰值。2004年,PFC Energy预测世界石油峰值将于2010-2015年到来。2005年,Robert L. Hirsch指出峰值正在逼近。Willem P. Nel 及Christopher J.Cooper认为,化石资源正在制约着经济发展,影响全球变暖,并预测全球石油峰值在2014年到来。天然气与煤炭峰值的概念均起源于哈伯特的石油峰值理论。哈伯特预测美国天然气峰值时间出现在1975-1980年之间,2002年R.W.Bentley预测全球常规天然气产量从2020年开始下降,2005年Doug Reynolds预测美国天然气2007年将达到峰值。2007年5月能源瞭望小组指出全球煤炭产量高峰在近15年达到。(2)有关国家的重要部门已经参与到化石能源峰值的研究中来。瑞典是世界上第一个承认石油峰值并积极采取对策的国家。美国能源部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来评估石油峰值问题的影响。澳大利亚也非常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仅在2006年澳大利亚开展了9次关于澳大利亚未来石油供应和可供选择交通燃料讨论的听证会。 我国化石能源峰值研究进展及现状:1984年,翁文波开创了石油峰值的研究先河;1996年,陈元千基于翁氏模型的理论,推导出广义翁氏模型。此外,陈元千、胡建国、张盛宗等还提出了威布尔模型、胡-陈-张模型、胡-陈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瑞利模型、广义I型数学模型、广义II型数学模型。黄伏生,赵永胜,刘青年提出了t模型,并由陈元千等完成推导。陈玉祥、张汉亚将龚帕兹模型也可应用于石油峰值问题的研究。陶在朴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模拟Hubbert模型,预测中国的石油峰值产量与峰值时间。庞雄奇、冯连勇等提出了考虑资源量大小、资源探明高峰期、储量产出速率等四个主控因素来预测石油峰值的概念模型。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