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金融危机下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报告-基于天津市14所高校的调查
小类:
经济
简介: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当前宏观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毕业生是新增就业的主体,面临的就业压力比以往更大。从就业市场的供给方即大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金融危机对就业形势的影响,在政府及高校指导应届本科生就业工作,大学生自身调整就业竞争力等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组于2008年12月中旬,分别对天津市内14所高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进行个体访谈。其中,问卷调查采用结构式问卷调查方式,运用配额抽样法按比例进行抽样,保证了调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课题组于2009年5月下旬继续采用访谈的方式进行跟踪调查,保证了调查报告的时效性和连续性。 整理调查结果后,我们重点总结了应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规划与就业预期,比较了金融危机发生前后这两者的变化以及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金融危机客观上造成部分学生毕业规划的改变,特别是较为深刻地影响了计划就业学生的行为;显著降低了毕业生的就业预期,特别是对薪酬的预期。 在对应届本科生毕业规划与就业预期进行调查统计及访谈整理的基础上,我们概括了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特殊性,包括“二本”院校就业困境凸显、往年的热门学科就业“先抑后扬”、大学生面对危机心理调适能力超出预期等特征,并且初步分析了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基于以上现象及原因,课题组为解决当前的就业难问题提供了对策建议,并通过梳理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央及天津市出台的相关政策进一步佐证结论。
详细介绍:
当我们郑重地递交这份参赛作品时,我们深深知道,在关注大学生就业的道路上,这仅仅是开始。 就业问题是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大国,无论经济形势如何变化,无论有无金融危机,就业始终是一个长期性战略课题,也始终是大学生最普遍、最迫切的需求。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当前的宏观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毕业生是新增就业的主体,面临的就业压力比以往更大。就业已经成为大学生面临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也成为影响千千万万家庭的重要因素。 面对当前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果断采取了一系列保增长、促就业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学界迅速反应,许多经济学者在第一时间为政府建言献策,相关的理论研究也为政策出台提供支持;媒体也为大学生就业献谋助力,帮助学生调整就业心态,提供多种就业途径。 可以见到,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整个社会都在关注就业问题。而当时所缺乏的是即期的、系统的、全面的有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调查,我们的调研就要填补这个空白。作为一个本科生团队,选择在这样的时间关注这样的话题,是出于我们的责任感。在整个社会都在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今天,作为被关注主体的我们势必要对这样的关注做出一定的回应。也许在大学生群体中,我们并不是最先进最优秀的一员;但当我们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时间向社会报告我们的调查成果并且得到多方面认可的时候,我们感受到了作为这个青年群体一份子的骄傲与自豪。 为了保证调查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我们选择了天津市14所高校的学校作为我们的调查样本,覆盖天津市一本至三本的所有高校类型和全部11个学科。在时间精力不允许的条件下,我们并没有将调查的范围扩展到全国:事实上,我们的调查方法是可以被全国其他省份结合当地实践进行应用的;我们一些结论是可以被继续反思并且进行验证的。希望我们的报告可以像星星之火,在这广袤的大地上燃起调查研究的烈焰。 我们的调研开始于2008年12月初,共发放问卷1240份,回收问卷1031份,并与2008年12月底和2009年5月底先后两次访谈了市教委和5所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从老师和学生的角度对2009届毕业生就业形势进行了把握。首轮调研是在冬季,时间又与我们期末复习考试的时间重合,面对调研和考试的双重压力,调研组的成员都非常艰苦。然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大家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克服了困难,成功完成了调研与分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各方支持与鼓励。指导老师周立群教授经常连夜对我们的文章进行修改,姚从容副教授牺牲假期休息时间和我们一起探讨调研的工作安排。市教委的领导对我们项目的进程十分牵挂,经常主动询问项目的进展情况并为调研提供尽可能的便利条件。众多兄弟院校的老师和同学对我们的调研积极关注,密切配合。我们的调研规模如此之大,如果没有领导、老师、同学的帮助与支持,仅凭我们6个本科生何以顺利完成?在这里,一并向他们表达我们最诚挚的谢意。 在最终完成的调研报告中,我们从应届本科生的毕业规划与就业预期两个角度对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勾勒,除印证了大学生就业困难、就业预期下降等基本结论外,还发现了一些新的就业特点。首先,“二本”学生就业困境凸显:“二本”就业困境是我们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发现的新问题,以往的报告更多的表现出“二本”学生在就业上的灵活性,但是在就业不景气的情况下,灵活性反而表现为没有专长的制约因素。其次,往年“热门”专业在今年经历了“先抑后扬”的就业形势:专业因素影响就业的讨论由来已久,且是涉及高等教育战略布局的重大问题,但金融危机冲击了传统的“冷热门”专业的概念。第三,面对金融危机,大学生主动承担压力,心理调适能力超出预期:大学生通过调整毕业规划、下调就业预期、平和心态等方法应对危机下的就业形势;这与许多专家学者预测的悲观情况有着相反的表现。可以说,这份调查报告较为准确反映了当前天津市应届本科生的就业意愿,是广大毕业生最关注问题的一个汇总,是应届本科生们自己的报告。 由于我们在2008年底就敏锐地捕捉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项目开始时间较早,调研较为全面和成熟,因此调研报告刚刚成型就成为社会各界议论的热门话题。我们的报告首先发表在滨海要报上,随后以内参的形式上报中共天津市委,并得到天津市委常委陈超英同志的肯定和批示。课题组随后接受了《今晚经济周刊》和《中国青年报》的专访。两家媒体均以大幅版面介绍我们的调研活动及成果,全国各主流媒体纷纷在第一时间转载《中国青年报》的报道。2009年3月17日,CCTV-4《今日关注》栏目“大学生就业”专题特别提到课题组调研报告,栏目就报告内容进行了分析与讨论,进一步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课题组并于2009年4月接受了人民日报记者的采访。随着调研的继续深入进行,课题组深入分析调研数据,提升理论高度,创作了学术论文《金融危机下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意愿与毕业规划》,即将登载于《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能取得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这是我们在调研之初也未曾想到的。这就更加激励我们以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动力,进一步完善调研数据,追踪就业热点,分析就业意愿,提出对策建议。 社会调研是我们在大学里的必修课,成绩需要社会的检验与认可。我们努力着,有信心交一份优秀的答卷!

作品图片

  • 金融危机下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报告-基于天津市14所高校的调查
  • 金融危机下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报告-基于天津市14所高校的调查
  • 金融危机下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报告-基于天津市14所高校的调查
  • 金融危机下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报告-基于天津市14所高校的调查
  • 金融危机下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报告-基于天津市14所高校的调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调查报告针对金融危机下凸显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对天津市14所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和教师进行了就业情况的问卷调查和访谈。 问卷设计旨在客观真实全面地把握不同类型,专业毕业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反应及其就业意愿、心理预期、毕业规划的变化;反映毕业生的真实意愿和诉求,从政府、高校、个人三个层面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并从短期与长期相结合提出缓解就业压力,实施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报告的形成基于研读了大量文献资料并对发展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及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了清晰的梳理。 课题组于2008年12月开始在天津14所高校对1240名本科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5所高校相关老师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方法及过程严格、规范、真实。 作品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了新探索,厘清并深化了对传统观念的讨论。真实描述应届生毕业规划和就业预期,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作品及时客观地反映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冲击和影响。研究方法对其他省(市)自治区制定就业政策和提供就业服务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本作品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归纳出就业问题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凸现的新的特征:大学生就业预期发生变化,二本就业出现困境,热门学科就业先抑后扬的形势,大学生心理虽然承担压力但是能主动调适等。本作品对这些现实问题做出解释;并相应提出有针对性政策建议。

作品摘要

调查采用结构式问卷调查方式,并根据2009年天津各类型本科院校毕业人数和各学科毕业人数,采用配额抽样法按比例进行抽样。并辅之以半结构式的个案访谈方法对5所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老师进行访谈。在此基础上运用规范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调查通过比较调查对象毕业规划在金融危机前后的变化,表明金融危机因素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最大的因素,调查对象对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客观影响有着理性的认识。调查针对直接冲击就业市场的求职毕业生的就业预期进行调查。就业预期普遍降低,求职学生过多和金融危机被认为是造成就业难最主要的原因。但工作单位类型预期降低程度明显低于薪酬的预期降低程度,工作地点的预期弹性最小。 调查通过对不同类型学校就业形势的比较,发现了 “二本就业困境”。金融危机的影响是这种现象形成的直接导火索。通过对不同类型学科就业形势的比较,课题组还发现了 “热门学科”先抑后扬的就业形势。调查表现出了2009届毕业生顶住压力,调适心态的能力较好,其积极准备应对危机,超出课题组调查前的预期。 综上,调查报告提出政府、高校和毕业生应负担的责任。并对已出台的国家促进毕业生就业政策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2009年1月15日,部分报告内容以《就业形势预测与对政府的诉求——天津14所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为题登上第八期《滨海要报》,呈报中共天津市委。 2.2009年,报告内容以《对14所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为题成为天津市政府参阅件,报告得到市领导们的高度重视,天津市市委常委、市教卫工委书记陈超英同志对报告作了批示。 3.2009年2月底接受天津市今晚传媒集团旗下的《今晚经济周刊》采访,2009年第18期(总第509期,2009年2月24日出版)以《高校毕业生直面就业寒冬》为题整版报道了调研报告相关内容。2009年3月6日,《中国青年报》第12988期第七版,以《传说中的金融危机,离同学们到底有多远》为题对课题组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报道,进一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4.中文核心期刊《天津师范大学学报》于2009年4月2日向课题组发来用稿通知函,证明课题组《金融危机下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意愿与毕业规划》一文已经通过就文章本身所作的各项学术评估和审核,将于2009年第6期刊发此文。 5.2009年5月,作品荣获南开大学2009年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代表南开大学参加第十届“挑战杯”天津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哲学社科组的特等奖。

参考文献

1.Julian R.Betts.What do Students Know About Wages? Evidence from a Survey of Undergraduates.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February, 1995. 2.Niall O’Higgins.Government Policy and Youth Employment.Paper prepared for the World Youth Summit to be held in Alexandria, Egypt,7-11, 2002. 3.瞿振元.2000-2002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宋福进.我国高校不同层次毕业生供求的经济学分析.现代教育科学,2002,(3).. 5.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经济研究,2004,(6):87-95. 6.郗杰英、杨守建.青年就业的问题和对策——基于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5,(2):25-30. 7.谢维和.对口与适应——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两种关系模式.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4). 8.杨伟国.借重“看得见的手”——谈谈国外对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支持.求是.2004,(6):58-60. 9.韩翼祥、翁杰、周必彧.中国大学的就业决策和职业期望——以浙江省为例.中国人口科学,2007,(3). 10.应松宝.我国大学生就业过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调查方式

调研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调查问卷采用结构式问卷调查方式,并根据09年天津各类本科院校毕业人数和各学科毕业人数,采用配额按比例进行随机抽样。访谈采取访谈学校指导中心与市教委的老师相结合方式。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际上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大多从问题的成因入手,从需求供给供求匹配三个角度来进行论述(Niall O’s Higgins,2002);另一个重要的论述角度是有关在校大学生收入预期的研究(Julian R. Betts,1995)。遵循希金斯提供的分析角度,从就业需求看,工作岗位数量与结构均存在问题;从供给角度看,既存在大学生不愿从事的大量工作岗位,也存在因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而无法从事的职业;从需求角度看,主要是存在就业信息不对称,缺乏针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体系等问题(杨伟国,2004)。对收入预期的研究有较一致的结论,即高校学生通常会高估自己的预期收入差异较大;收入预期会受到性别、家庭背景、学校、专业、年级、成绩、求职信息来源等因素的影响。不管选择什么样的分析角度,其分析框架是建立在成熟劳动力市场基础上的。 国内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主要是从教育学、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教育学的文献集中研究变化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国家、高校与学生如何调整相互的关系、角色;社会学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学生的个人属性对就业各方面的影响,比如就业期望、就业途径等(潘锦裳,1992;瞿振元等,2001)。在2004年之前的文献中,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的经济学角度分析并不多见。1992年,曾湘泉等在对应届大学毕业生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改革以来大学生作为知识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意愿和供给行为,并根据当时的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和市场工资水平的实际统计计算未得出大学教育有较好的工资收益的结论(曾湘泉,1992)。赖德胜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劳动力市场分割这一特定制度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结果,并得出了大学生就业难具有转型性和结构性特点的结论(赖德胜,2001)。宋福进则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指标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其存在的原因: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各自的替代程度与价格弹性不同而产生的预期劳动力价格的差别(宋福进,2002)。 曾湘泉运用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变革的就业环境与大学生就业两者关系的角度研究了当时大学生就业发生困难的原因及对策(曾湘泉,2004)。杨伟国在2004年梳理了国外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基本形势和基本成因,并从需求、供给、供求匹配的角度总结了国外就业促进的政策,提出了应该用就业政策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弥补劳动力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不足,对我国就业促进政策的形成有借鉴意义。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