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新一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调研与思考
小类:
社会
简介:
作品从大学生服务基层的热潮背景中出发进行调研活动,深入阐释了国家相关政策,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和数据,具体从生活与心理、专业与工作、知识与能力、动机与出路以及政策与制度等五个方面对基层大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了基层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政府机关、高等院校、社会力量、基层大学生、在校大学生等五个角度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并探索构建了政府与高校间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县校共建“高校大学生挂职锻炼基地”模式;“一个大学班级(团队)与一个村子共促发展”模式;推广土生土长大学生“村官”模式。
详细介绍:
首先,作品阐述了关于基层大学生调研活动的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明确了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资料整理与分析,并对调研数据和资料以及大量文献进行归纳分析,具体从生活与心理、专业与工作、知识与能力、动机与出路以及政策与制度等五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其次,作品探讨了基层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基层大学生缺乏经验,功利性强;工作生活条件差,经济待遇低,心理压力大;基层任职艰难状况和专业不对口情况不容乐观;当地村干部和群众的担忧;思想上的“扎根”问题;对基层大学生缺乏有效管理;部分大学生村官并没有完全进村,被“挪用”乡镇一级工作。 然后,作品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一是面向政府机关的建议:扩大招聘范围,调整选拔比例;加强组织建设,强化系统管理;畅通信息渠道,建立交流平台;加强岗前培训,提升综合能力;建立帮带机制,尝试“导师”制度;完善保障政策,鼓励基层就业。二是面向高等院校的建议:设立高校指导服务站,组建专家顾问团;建立基层大学生回校述职制度,号召师弟师妹扎根基层;实行定向招生制度,开设农村相关专业。三是面向基层大学生的建议:努力学习,提升自身素质;艰苦奋斗,积极创收经济;高瞻远瞩,推动文化建设;精诚合作,建立联谊组织等。 最后,作品并探索构建了政府与高校间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县校共建“高校大学生挂职锻炼基地”模式;“一个大学班级(团队)与一个村子共促发展”模式;推广土生土长大学生“村官”模式。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目的: 1、对大学生服务基层的现状做出理性分析,引导高校学生积极投身基层,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2、倡导在校大学生深入基层,关注乡村治理,把专业理论学习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联系起来。 3、探索高校专业设置与基层建设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大学生服务基层政策的完善提供参考资料。 基本思路:搜集资料—制定调研框架—实施调研—统计分析—撰写调研报告。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先进性: 1、课题研究具有前瞻思维。紧跟时代发展需求,有现实针对性。2、课题研究内容新颖。3、研究方法科学先进。调研过程采取实证研究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4、理论运用和论证科学。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采用专家咨询论证途径。 独特之处: 探讨构建政府与高校间的三大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契合国家政策的实施,为政策完善提供信息支持。完善配套政策,健全规章制度,提高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逐步形成选聘工作的长效机制。 2、推动基层大学生工作更好地开展。总结基层大学生的工作情况,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关心在基层工作的大学毕业生。 3、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合理建议。为在校大学生理性看待大学生到基层任职、合理地规划职业目标提供建议,同时营造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

作品摘要

首先,作品阐述了关于基层大学生调研活动的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明确了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资料整理与分析,并对调研数据和资料以及大量文献进行归纳分析,具体从生活与心理、专业与工作、知识与能力、动机与出路以及政策与制度等五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其次,作品探讨了基层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一是面向政府机关的建议:扩大招聘范围,调整选拔比例;加强组织建设,强化系统管理;畅通信息渠道,建立交流平台;加强岗前培训,提升综合能力;建立帮带机制,尝试“导师”制度;完善保障政策,鼓励基层就业。二是面向高等院校的建议:设立高校指导服务站,组建专家顾问团;建立基层大学生回校述职制度,号召师弟师妹扎根基层;实行定向招生制度,开设农村相关专业。三是面向基层大学生的建议:努力学习,提升自身素质;艰苦奋斗,积极创收经济;高瞻远瞩,推动文化建设;精诚合作,建立联谊组织等。 最后,作品并探索构建了政府与高校间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县校共建“高校大学生挂职锻炼基地”模式;“一个大学班级(团队)与一个村子共促发展”模式;推广土生土长大学生“村官”模式。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选题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研究方法科学,资料收集翔实,提出的对策建议具有针对性,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R].中央办公厅.2005年. [2]中组部《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R].中组部.2009年第20号. [3]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宋相义.农村村级组织建设的创新之举——对“大学生村官”的调查与思考[J].前沿,2007,(2). [5]吕书良.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考量[J].中国农村观察,2008,(3). [6]胡跃高.大学生“村官”发展研究报告: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中国网.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文件 ■集体组织 ■自发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近年来,中共中央和多部委先后相继出台了关于基层大学生的政策法规,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习近平、李源潮先后对基层大学生做了重要批示,国内部分学者,如温铁军、朱维宁、贺雪峰等专家学者开始注重对基层大学生的管理与发展进行研究,其中最主要代表是中国农业大学胡跃高教授的研究。 他指出,对于基层大学生,要做好选拔、培训、监督、考核等方面的管理设计和做好社会舆论引导,加强组织管理部门对基层大学生工作的业务指导;提供技术,设立专项创业基金,鼓励和支持在农村创业;做好届满时的分流工作等。为新农村大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三个建议: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大学生“村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全社会要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部分国内学者认为基层大学生主要开展的工作都是琐碎的,没有固定的工作任务,一般是在完成上级安排和基层的一些日常杂事。主要从事以下方面的工作:如整理材料,实现材料的规范化和电子化,撰写工作总结,做会议记录;深入农户或通过广播宣传国家政策;协助当地干部完成区乡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根据基层需求,进行村庄新农村建设规划,对村民进行电脑等方面的培训等。基层大学生的工作一方面给基层带去了新的思想和观念,以及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给基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架起了农民与高校教授专家之间沟通的桥梁,这些潜在的影响往往是对基层发展起到长期作用的。同时,另一方面他们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知识结构以及心理的孤寂等因素限制了他们自身能力的发挥,从而使大学生服务基层陷入困境。 综观国内已有的相关研究工作,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对于基层大学生的研究关注度比较高,而且提出了较多的观点和方法。各类文献以及研究报告中均涉及到基层大学生以下方面的问题:大学生不愿下基层、大学生适应基层、基层自然与社会环境对大学生能力发挥的促进与限制、基层大学生流失、基层大学生有效管理以及相关政策与制度保障等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完善政策与管理,有效吸引大学生投身基层;改善基层环境,有效促进大学生发挥作用;加强教育与宣传,有效改进大学生就业观念等。各类文献及报告虽然对基层大学生的系统管理与制度完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开拓性的建议并不多,尤其是在高校专业设置与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缺乏深入系统研究。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