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鳞翅目害虫引诱剂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幼虫引诱剂通过刺激幼期害虫的嗅觉和味觉细胞,将隐藏在作物叶片背面、心叶、繁殖器官及茎杆内的幼虫引诱到作物表面。本产品与生物农药按比例混合均匀后喷洒到作物表面,挥发性成分能缓慢释放引诱害虫的气体,将害虫引诱到作物表面,非挥发性物质可延长害虫在作物表面滞留的时间,以保证生物农药药效的充分发挥。因此,只需喷洒一次配合本产品使用的生物农药,就能够消灭95%以上的害虫,可显著减少用药次数和施药量,降低防治成本,满足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需求。 本产品广谱高效、安全环保。幼虫引诱剂在田间对棉铃虫、甜菜夜蛾、小菜蛾及斜纹夜蛾等常见鳞翅目各龄幼虫均有显著的引诱作用,喷洒10分钟后引诱率高达95%以上,且昼夜均可发挥作用;幼虫引诱剂对环境无污染,对人畜无毒副作用,对膜翅目等害虫天敌无引诱作用,在诱杀害虫的同时可有效地保护害虫天敌,是一种高效环保的生物制剂。
详细介绍: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引诱夜蛾科幼虫取食的诱食剂,该诱食剂于生物农药混合后,因幼虫吞食诱食剂而吞食或接触生物农药,提高生物农药的药效,达到生物农药更广泛应用的目的。   本发明通过以下方案来实现:将诱食物溶于水,形成诱食剂,诱食物的组成为:   多糖类、醇类、芳香醚和硫苷类等物质的混合物;   本诱食物也可以直接加入生物农药中,制成药剂,生物农药(未稀释)与诱食剂的混合比例为1︰0.4 ~ 1︰0.6。 昆虫诱食剂,由于符合夜蛾科幼虫的食性,故对夜蛾科幼虫,特别是棉铃虫、烟青虫、甜菜夜蛾和小菜蛾等有很好的吸引作用,诱引其主动吞食。若诱食剂与生物农药混用,由于幼虫主动吞食诱食剂,同时吞食农药,极易造成中毒死亡。同一种杀灭夜蛾科的农药,加入诱食剂较不加诱食剂,灭虫效果提高20% ~ 40%,田间防效可以达到95%以上。

作品图片

  • 鳞翅目害虫引诱剂
  • 鳞翅目害虫引诱剂

作品专业信息

设计、发明的目的和基本思路、创新点、技术关键和主要技术指标

由于田间鳞翅目害虫具有隐蔽性等特点,给防治带来许多困难,通常多次喷洒农药后,依然无法将钻蛀在果实、茎秆中或隐藏在叶子背面的害虫杀死,而多次喷洒农药,增加防治成本的同时也对农产品和环境造成污染。 本发明为一种害虫引诱剂,能将隐蔽的害虫引诱到植物表面,方便进行农药防治。 田间害虫主要通过嗅觉和味觉来判断寄主植物,而植物的次生物质是影响其判断的重要因素。本发明成功提取了多种植物的挥发性物质,并通过现代工艺混合加工而成,通过距离引诱、诱食以及模拟田间试验,证实对棉铃虫、烟青虫、小菜蛾等多种鳞翅目害虫有较强的引诱作用,与生物农药混合后,防效能达到95%以上。

科学性、先进性

我国现有的引诱剂都是属于性信息素引诱,而性信息素引诱是针对成虫的,主要用于害虫发生期的预测预报。 目前国外已经有多项幼虫引诱方面的专利,但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仍在起步阶段。 US Patent 5401500 Insect attractant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using same. US Patent 6143288 Insect repellent and attractant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using same. 部分参考文献: [1] 杜永均,严福顺.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在植食性昆虫、寄主植物和昆虫天敌关系中的作用机理[J].昆虫学报,1994,37(2):233-249. [2] 樊慧,金幼菊,李继泉,等.引诱植食性昆虫的植物挥发性信息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26(3):76-81.

获奖情况及鉴定结果

本作品在学校第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本作品在河南省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2008年,本产品在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Z12)进行了科技查新,查新结果表明,国内尚无与本课题研究相同的报道。

作品所处阶段

实验室阶段,正在进行田间试验

技术转让方式

合作开发

作品可展示的形式

实物

使用说明,技术特点和优势,适应范围,推广前景的技术性说明,市场分析,经济效益预测

本产品可以和生物农药混合使用,能够显著提高生物农药的防效,也可以单独使用,将隐藏的幼虫诱引到植物表面后,再使用化学农药,提高防效的同时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及使用次数。 生物农药因为见效慢等因素的制约,所以难以进行市场推广,其每年的销售量仅占农药市场的4%左右。 试验表明,本产品能够与多种生物农药混合,如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等,混合使用后防效可以提高30%~50%,对促进生物农药的推广有着重要的意义。 发展生物农药是我国农药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本产品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由于长期使用化学农药来控制田间虫害的发生,使得害虫抗药性逐渐增强,导致现有杀虫剂的杀伤效果降低,且农药残留问题日益突出,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大家的欢迎。因此在防治病虫过程中,更多的人们开始关注生物农药。但是由于生物农药持效期比化学农药短、见效慢等因素,导致生物农药在市场推广上进展缓慢,成为生物农药现阶段的技术瓶颈。若能将生物农药与害虫取食引诱剂混合使用,则能缩短生物农药与害虫接触的时间则能使害虫更快的与生物农药接触,而害虫直接吞食生物农药能够加速杀灭害虫,这对于生物农药推广将有推动作用。 植食性昆虫近距离或直接与植物接触,对植物进行化学感受后才能确定该植物是否为其适宜的取食寄主或产卵寄主。在这中间起主要作用的是植物的化学成分,而其它因素和性状常处于辅助的地位(钦俊德,1980)。在植物的化学成分中,植物的次生代谢物尤为重要,次生代谢物是指那些在产生来源和性质与植物的基础代谢物即营养物质如糖、核酸、蛋白质等不同,要通过复杂的分支代谢途径才能产生的化合物。 植食性昆虫通过对植物的化学感受来辩识寄主植物,己有很多成功的研究报道。Viehover 于1918 年首次报道了水汽蒸馏棉花叶而得到的挥发油能够吸引棉铃象甲,由此因起人们对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在昆虫行为调控和生物防治中作用的重视。一些植食性昆虫受某些化合物的引诱能取食非寄主植物,黑芥子硫苷能诱使大菜粉蝶取食。 目前国外已有类似的专利报道: US Patent 5401500 Insect attractant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using same. US Patent 3932616 Insect attractant composition. US Patent 6143288 Insect repellent and attractant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using same. 其中多数是通过化学混合物实现对害虫的引诱。本发明通过萃取植物次生物质,实现对害虫幼虫的引诱,并且可以和生物农药混合施用,引诱害虫的同时将其杀灭,减少农药施用量,降低防治成本。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