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推进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机制研究--来自苏北灌南、灌云两县的调查
小类:
社会
简介:
在中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人才短缺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性”因素。国家提出极具战略眼光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为培养多方面后备人才打造了新的途径,更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目前他们的工作状况如何,又有哪些因素制约其扎根基层以及如何推进其扎根基层,目前尚缺乏系统研究。鉴于此,本报告致力于研究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问题,基于对苏北灌南、灌云两县的实地调研,采用问卷法、访谈法、文献法和观察法等收集了丰富而翔实的资料数据。基于调查资料,本报告在描述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其扎根基层的制约因素,以期从主体能动机制、乡村吸纳机制、政策引导机制和高校对接机制四个方面提出推进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广大大学生“村官”更好实现自身价值,在基层广阔的天地大有作为提供指导意见,为地方各级组织使用好大学生“村官”建言献策,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借鉴,为高校培养和服务好大学生“村官”提出建议。
详细介绍:
大学生“村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已经在国家政策的指引和号召下进入基层、下到农村,然而目前他们的工作状况如何,又有哪些因素制约其扎根基层以及如何推进其扎根基层,目前尚缺乏系统研究。 鉴于此,本报告选取苏北灌南、灌云两县的大学生“村官”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前后多次对灌南、灌云两县的实地调查,通过问卷法、访谈法、文献法和观察法等方法收集资料,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根据调研结果,总结出目前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现状,主要大学生包括对“村官”这一角色的认知和实践。 为深入探讨影响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的制约因素,本报告分别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分析认为大学生“村官”动机各异,对自身定位不明确,角色融入存在困难,沟通中存在隔阂等问题成为主观上的制约因素。而乡镇借调的矛盾,村民认知的模糊和偏差,乡村政治的排外性,大学生“村官”工资待遇缺乏激励性,大学生“村官”计划后期政策的不确定性,大学生“村官”身份疑难——非官非农,无“法”可依等问题,成为制约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的客观因素。 基于此,本报告系统完整地提出推进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的对策建议,即完善大学生“村官”主体能动、乡村吸纳、政策引导和高校对接四个方面的机制。 1、主体能动机制:大学生“村官”到农村,扎根基层,不仅需要在客观方面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条件和保障措施,更需要大学生“村官”发挥主观能动性,拿出信心和决心,付出汗水和泪水。大学生“村官”应:(1)知己知彼,准确定位;(2)转变观念,意识扎根;(3)放低姿态,先当村民,再当“村官”;(4)练好内功,深入调查,虚心向群众学习;(5)做好村干部的帮手,当好村民的“教官”;(6)带头致富,带领致富;(7)全面推动新农村各项建设等。 2、乡村吸纳机制:乡村吸纳是促使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的主要拉力之一,所以基层相关部门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留住大学生,要着眼于出台如何留住他们、并使他们在基层发挥持久作用的相关制度条例。乡村基层应:(1)合理定位“村官”;(2)因地制宜,把握工作重点;(3)搭建创业平台;(4)在感情方面应强化交流、持续关怀;(5)在待遇留人方面应完善基础设施、加大表彰先进力度。 3、政策引导机制:国家应给予政策支持,引导大学生“村官”安心留在当地,继续服务新农村建设:(1)完善奖惩制度,加强待遇激励,提供各项支持;(2)保持政策连续性,促使大学生“村官”自我认同;(3)完善相关政策,实现大学生“村官”身份合法化。 4、高校对接机制:高校应从专业培养、毕业选拔以及上岗后继续培训等环节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深入发展对接:(1)当好“孵化器”;(2)当好“助推器”;(3)当好“服务器”。 综上所述,要推进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需要主体能动机制、乡村吸纳机制、政策引导机制和高校对接机制四方有机结合,形成合力。 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在农村广阔天地施展才干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他们需要好的政策,需要好的环境,也需要尊重与帮助。我们相信,在主体能动机制、乡村吸纳机制、政策引导机制和高校对接机制四方面的综合作用下,大学生“村官”必将成为广大农民的贴心人、主心骨和领路人,并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作品图片

  • 推进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机制研究--来自苏北灌南、灌云两县的调查
  • 推进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机制研究--来自苏北灌南、灌云两县的调查
  • 推进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机制研究--来自苏北灌南、灌云两县的调查
  • 推进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机制研究--来自苏北灌南、灌云两县的调查
  • 推进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机制研究--来自苏北灌南、灌云两县的调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目的:深入探究“推进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机制”,以期为大学生“村官”实现自身价值提供指导,为地方使用好大学生“村官”建言献策,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借鉴,为高校培养、服务好大学生“村官”提出建议。 基本思路:选取苏北灌南、灌云两县大学生“村官”为调研对象,基于实地的问卷、访谈、文献等资料,本报告描述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现状,分析影响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借助“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平台优势,深入实地,采取问卷、访谈、文献等方法收集资料,通过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得出可靠结论。 2、对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研究首次提升到“机制”层面,以期实现国家、地方、大学生“村官”和高校四方联动,形成政策制定、执行、反馈、研究的体系。 3、本报告为承接性研究,前期成果奠定了扎实基础。调研点具有典型性,相关经验和模式可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省级层面:前期成果得到江苏省省委书记梁保华批示,省委组织部吸纳了部分建议。 地方层面:本报告提出的关注大学生“村官”婚姻问题,考虑让其适当流动或为其亲属开辟“绿色通道”等建议引起连云港市委组织部及灌南、灌云相关部门重视。 校地共建:本报告部分建议已在我校和地方互动中应用:成立“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优秀“村官”回校交流、编写《大学生“村官”手册》赠予我省2009年到村任职的大学生。

作品摘要

大学生“村官”能否扎根基层值得重视,本报告描述灌南、灌云两县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现状,分析制约其扎根基层的因素,相应地从机制层面提出推进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的对策建议: 1、主体能动机制:知己知彼,准确定位;转变观念,意识扎根;放低姿态,先当村民,再当“村官”;练好内功,深入调查,虚心向群众学习;做好村干部的帮手,当好村民的“教官”;带头致富,带领致富;全面推动新农村各项建设等。 2、乡村吸纳机制:作为推进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的主要拉力之一,基层相关部门应从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等方面尽可能创造条件,为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干事创业搭建全方位的平台。 3、政策引导机制:国家应给予政策支持,完善奖惩制度,保持政策连续性,实现大学生“村官”身份合法化。引导大学生“村官”安心留在当地,继续服务新农村建设。 4、高校对接机制:高校应从专业培养、毕业选拔以及后续培训等环节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深入发展对接:当好“孵化器”、“助推器”和“服务器”。 综上所述,只有在大学生“村官”、地方、国家、高校四方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推进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多维视角下的大学生村官计划研究报告》得到江苏省省委书记梁保华批示。 2、获得2008年江苏省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3、论文:《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工作机制探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大学生“村官”计划探究》(《大学教育论坛》2009,2);参编《在希望的田野上》和《大学生村官手册》(苏州大学出版社)。 4、本课题为我校第十一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基金重大项目,编号为KY2008008Z。 5、科技日报、江南时报对本次调研予以专版报道,中国青年报、人民网、中国共青团网、扬子晚报、现代快报、江苏教育报、东方周刊等多家媒体给予相关报道。

参考文献

[1]戚晓明.怎样当好村干部:村干部领导艺术.中国三峡出版社农业科教出版中心.2007,5. [2]胡越高.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村官”发展研究报告.光明日报.2008,3. [3]吴亚军.大学生村官,用得上还要留得住.法制与社会.2008,9. [4]沈雪峰.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难点及对策.上海党史与党建.2009,3. [5]赵新彦.论高校毕业生赴农村基层就业政策的有效运作.社会工作.2007,12. [6]李法霞.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分析.法制与社会.2008,10. [7]林善炜.大学生“村官”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思考.福州党校学报.2009,1.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自发□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目前对于大学生“村官”计划,理论界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通过搜索,我们对学者的主要研究观点进行了归纳。 大学生“村官”计划产生的意义。从国家层面讲,大学生“村官”计划能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促进农村地区脱贫致富和培养党政机关后备人才(赵化冲,2008);从农村社会角度看,大学生“村官”能带领村民致富,传播新知识,助村民长智维权,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新农村,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开辟知识分子回流农村的有效途径(博文,2008;曾月梅,2008)。 然而关于大学生“村官”计划带来的效益各地却是情形不一,全国大部分地区实行大学生“村官”计划取得的成效主要有: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为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为培养锻炼干部搭建了新的平台;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拓宽了新的渠道(耿相魁,2008)。也有部分学者对大学生“村官”所发挥的效用持怀疑态度,认为大学生“村官”效用实现还受一些因素制约,主要有: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缺乏基层服务意识;大学生“村官”综合能力不足,缺乏引领农村社会发展的能力;农村综合环境差保障不足,严重影响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化瓶颈与户籍限制及政治定位不清等,致使长期服务基层困难重重(袁君宝,2008;吴亚军,2008;赵晓凯,2008;张丽、韩新宝,2008)。 在解决大学生“村官”实践中凸显问题方面,学者提出要引导大学生更新观念,树立服务基层的长期意识;加强培训和指导,提升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健全和完善各种制度,加强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改善基层环境,为吸引优秀人才创造条件;培养“本土化”大学生“村官”(袁君宝,2008;张丽、韩新宝,2008;李诚、谭静,2008)。 已有文献为本次报告的撰写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但如何促进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还有待于做详细的研究。首先,部分论文虽然也为如何促进大学生“村官”扎根建言献策,但是仅仅限于宏观层面,缺少必要的现实操作研究。其次,目前很多研究仅限于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方面,缺少一种全方位的、系统性的研究。再者,很多研究成果仅限于措施层面,还没有提升到机制层面。正因为如此,本报告基于对苏北灌南、灌云两县的调查,从主体能动、乡村吸纳、政策引导和高校对接等四个层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剖析各方在促进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过程中应有的作为,努力推动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