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环洞庭湖区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环洞庭湖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具有极大研究价值。课题组成员已在《世界农业》、《中华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建设者》等优秀期刊上发表该课题相关研究论文5篇,获得了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支持,参与了该区域内汉寿县软桥纳村、毛家铺村、江东村、蔺家山村、龙潭村等新农村建设规划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作品首先从基础设施建设、住宅设计、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结构和人文环境建设五个方面对环洞庭湖区新农村建设现状进行探析,剖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结合地方特点做出合理的规划,突出建设重点,推广“五通、三建设”;合理规划空间布局,运用新型节能技术,选择推广建筑节能技术;加强村容村貌整治,推广“人居林”建设;稳步发展畜牧业和淡水养殖业,持续发展水生作物种植业,深入开发旅游资源;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挖掘民族区域文化内涵等有效的规划建设措施和相关政策保障措施。
详细介绍:
2008年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环洞庭湖地区具备良好的生态、地理、经济等基础条件,但大部分农村建设依然存在实体上、技术上、结构上的诸多缺陷,目前针对环洞庭湖区的研究主要是生态、旅游、湿地资源开发等方面,环洞庭湖区的新农村建设尚未得到相关设计单位的广泛重视,村庄建设水平尚未提高,总体发展水平与其社会期望值仍有一定差距。其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总体水平不高、住宅建设节能观念淡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产业结构缺乏特色、人文环境建设滞后,这些不足严重影响了环洞庭湖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该课题研究针对环洞庭湖区新农村村庄建设,提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定量分析方法体系,把村庄空间规划与经济学、生态学等理论有效联系起来,将物质环境规划与决策真正地影响和驾驭农村发展的过程,指导村庄建设规划方案设计与实施。课题组成员已在《世界农业》、《中华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建设者》等优秀期刊上发表该课题相关研究论文5篇,获得了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支持,参与了该区域内汉寿县软桥纳村、毛家铺村、江东村、蔺家山村、龙潭村等新农村建设规划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作品首先从基础设施建设、住宅设计、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结构和人文环境建设五个方面对环洞庭湖区新农村建设现状进行探析,剖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结合地方特点,做出合理的规划,突出建设重点,推广“五通、三建设”;合理规划空间布局,运用新型节能技术,选择推广建筑节能技术;加强村容村貌整治,推广“人居林”建设;稳步发展畜牧业和淡水养殖业,持续发展水生作物种植业,深入开发旅游资源;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挖掘民族区域文化内涵等有效的规划建设措施和相关政策保障措施。该课题研究旨在将该区域丰富的资源充分挖掘,转化为良好的生产发展优势,以基础设施建设、居民住宅建设、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更好地开展该区域的新农村建设,从而达到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目的。

作品图片

  • 环洞庭湖区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 环洞庭湖区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 环洞庭湖区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 环洞庭湖区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 环洞庭湖区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1、确立研究方向:课题组从执行党和国家政策要求、满足环洞庭湖区新农村建设需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考虑,确立了该研究方向。 2、深入地方调研:课题组深入到武陵、石门、汉寿、桃源、临澧、浏阳等区县市调研。 3、分析当地农村现状:课题组通过整理调研资料,结合当地的情况,全面剖析建设现状中的问题。 4、研究成果:已发表5篇科研论文,参与了该区域内6项新农村建设规划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工作。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科学性: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工作,通过实地调查,获取真实的数据和资料,建立了综合多学科的建设理论体系。2.先进性:该区域农村建设还未得到重视,课题组深入地方调研,分析国内外关于环洞庭区新农村建设的研究水平,提出更具创新意义的建设理论。3.独特之处:研究成果按“理论→调研→实训→实践”的模式,课题组结合调研成果公开发表科研论文并参与到环洞庭湖区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与实施工作当中。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以往针对洞庭湖区的研究主要是生态、旅游、湿地资源开发等方面,而农村建设还未得到重视,而地方农村建设又急切需要理论支持,课题组对此积极开展环洞庭湖区新农村建设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已公开发表5篇相关科研论文,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与常德市、临澧县、汉寿县、桃源县等地方规划设计单位广泛开展交流与探讨,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获得认可,并被运用到6项新农村建设规划工程项目中。

作品摘要

党的十七大指出,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进步,因此,我们在建设新农村的各方面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环洞庭湖区区位条件优越,有极大研究价值,基于此,笔者考虑以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建设环洞庭湖区新农村。文章从五个方面对环洞庭湖区新农村建设现状进行探析:(1)基础设施总体水平不高,环洞庭湖区农村基础设施总量不足(2)住宅建设节能观念淡薄(3)生态环境破坏严重(4)产业结构缺乏特色(5)人文环境建设滞后。并提出了环洞庭湖区新农村建设措施:(1)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结合地方特点,做出合理的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合理利用建设资源;突出建设重点,推广“五通、三建设” 。(2)住宅建设方面:合理规划空间布局,运用新型节能技术,选择推广适应本地需要的、行之有效的建筑节能技术。(3)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加强村容村貌整治;推广“人居林”建设。农村产业结构方面:稳步发展畜牧业和淡水养殖业;突出发展“精致农业”。(4)持续发展水生作物种植业;深入开发旅游资源。(5)人文环境建设方面: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挖掘民族区域文化内涵。最后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保障措施。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该作品以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门槛分析法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指导,深入地分析了环洞庭湖地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丰富了当前国内外关于环洞庭湖地区新农村建设研究方面的理论,且对环洞庭湖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庆元

参考文献

理论参考成果: [1]湘西北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探索.《世界农业》2008(9) [2]新农村形势下湘西北地区居住建筑建设的研究.《中华建设》2008(9) [3]南北方新农村建设的比较.《世界农业》2008(11) [4]浅析南北方新农村建设的比较分析.《现代农业科技》2008(23) [5]环洞庭湖地区农村墙体建筑材料初探.《建设者》2008(12) [6]邱尔发.我国新农村人居林建设[J] .中国城市林业,2008.5 [7]束体民.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困境及发展对策思考[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 参与的工程项目: 汉寿县软桥纳村、熊家铺村、毛家铺村、江东村、蔺家山村、龙潭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1.当前国内外对环洞庭湖区的研究现状 2001年,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朱有志教授与某校董明辉教授主持完成了《洞庭湖区湿地资源可持续开发研究》课题,从“环湖”经济圈的发展与开发着眼,对洞庭湖湿地、生物、农业、旅游、生态系统、洪涝灾害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2003年朱翔教授的《环洞庭湖经济圈建设研究》一书介绍了环洞庭湖区水灾减灾的经济学分析、土地利用、城镇建设与旅游业开发等。但是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规划、旅游资源开发、湿地生态保护等方面,针对该区新农村村庄建设的研究尚处于较浅阶段。 2.当前国内外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研究现状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从2003年至今出台的一系列以“三农”为主题的政策,国内的许多专家学者开始就如何更快更好的发展农村开展深入的研究,如:中山大学的章云泉教授的《门槛理论与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提出了在新农村建设中应用门槛分析法的观点等等。同时,发达国家的乡村建设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如:英、法、美等国的乡村规划,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韩国的“新村运动”,台湾的农村建设等等。这些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成功案例为此课题的研究打下了基础,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3.当前国内外对环洞庭湖区新农村建设的研究现状 自2003年以来,对环洞庭湖区新农村建设的研究,该课题组所在学院在该领域率先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已在《农业考古》、《中国农学通报》、《乡镇经济》、《四川建筑科学研究》、《安徽农业科学》、《广东农业科学》、《中外公路》、《世界农业》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提出了以“门槛分析法”为核心的方法体系,分析村庄建设存在的门槛限制条件,构建“村庄门槛模拟分析”程序和“环洞庭湖区新农村建设门槛分析模型”,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新农村建设工程项目规划与实施之中。同时,该课题组所在学院的学生迄今为止已在《世界农业》、《中华建设》、《小城镇建设》、《中国农村小康科技》、《广西农业科学》等优秀期刊上已发表论文近30篇,其中该课题组发表5篇。与常德、临澧、汉寿、桃源等地建立了实习基地,直接参与新农村规划工程项目20余项,其中该课题组参与6项。这些已有的研究与实践的成果提高了环洞庭湖区新农村建设的深度,并获得了公众的广泛认可,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对该作品的完成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参考作用。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