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大学生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的调查报告
小类:
社会
简介:
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价值观念日益发生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日益低下和价值观念某种程度上的功利性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特别要关注的话题。调查的方法是采用多阶段、分层次、整群抽样的方法,深入实地调查、问卷调查、追踪调查、走访调查等。在分析思考研究的基础上写成调查报告。 本调查着重研究大学阶段学生价值观的发展,进一步了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便及时正确疏导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从而达到以思想政治和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为突破点,达到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与时代、社会、形势发展相适应的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 当今时代是价值观念变革的时代。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价值观趋于多元化。价值观的多元化造成大学生社会行为的多样性和社会选择的不确定性。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当代大学生,必然会受到价值观念变革的影响,并由此必将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的教育培养。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作为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的重视和共同努力及综合治理与多管齐下。就在校大学生而言,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不同的途径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切实提升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切实实现大学生性格品质的优化、心理能力的强化和心理动力的激发。 个人和集体铸成了我们这样一个社会,大学生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我们渴望大学生在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不断奋勇前进。
详细介绍:
[内容摘要]:高中时期对大学的过于“美化”和踏入大学之后所面临的种种压力带来的反差,使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的优越感丧失殆尽,同时面临人际关系的复杂和未来就业的压力使他们陷入迷茫、痛苦甚至走入极端,几年前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就让我们看到了现象背后的事实。有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直接决定了能否拥有一个完整的人格和完美的人生。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今天,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价值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日益低下和价值观念某种程度上的多样性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特别要关注的话题。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生大才能塑造一个完整的人格和完整的人生,具有完整人格和完整的人生的大学生大都具有相对稳定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试想,没有健全的人格,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何谈和谐社会,更何谈祖国振兴!正确认识和评价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并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人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服务社会促进社会进步,是高校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Extraction]: The huge contrast between what they expected and what they actually have is wiping out their senses of superiority as university students. Meanwhile, the complexity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nd the gloomy future of job market have also put them in a lost and painful situation. A tragedy example is the shocking Ma Jiajue incident which happened a few years ago. Without a healthy mind, one cannot have a complete and happy personal life. We all know that our society is in a progress of rapid changes. And this progress has also has brought out an evolution of people's value orientation. A commonly known fact is that citizens’ mental health is key to construct a strong and steady nation. So it is a very important and urgent strategic task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evaluate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help them achieve their personal values, we must nurture our students both academically and mentally, thus to promote society as a whole.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素质 价值取向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Value orientation Mental quality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校相互竞争呈现出百舸争流的局面。道理很简单,领导要办好学校,提高学校地位,就要在人财物上下功夫,千方百计留人、引人、挖人,千方百计要钱、借钱、挣钱,千方百计建房、征地、增设备。学科建设、校园建设等行政事务压得高校领导喘不过气来。因而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问题没有引起有些高校领导注意和重视。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 1902~1994)心理社会期发展理论,人生按照危机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八个时期,青年期正处于这一阶段的第五时期。此一时期是人生全程八段中最重要的时期,可以说是人格发展历程中的关键环节。大学阶段又是青年期人才成长发展的最佳时期。在大学期间,每个学生都要面临一系列的人生重大选择,而这一人生选择的完成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密切相关。近年来,大量的资料与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在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上存在一系列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有的甚至比较严重。 按埃里克森理论来看,人生的每一时期,各有其特定的问题和困难,某一时期的困难和问题如果不解决,危机将影响下一时期的发展;如果困难和问题得以解决,那么危机将化解,人生将会继续顺利发展,而且还将发挥良好的基础作用,并有助于后期的发展。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并解决好我国青年特别是将要担负国家建设重任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歪曲并且存在消极心理,长期积累又得不到缓解和化解,就容易造成心理障碍,轻则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与生活,重则影响他们自身今后的发展,也将进一步影响我国的各项建设。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的状况,校团委要求我们做了此项调查,可供给决策和职能部门予以参考。 一、调查的背景、方法及目的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日益进步推动了社会的飞速发展,活跃在当今舞台上的大学生无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处于历史转型期的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在新的考验和挑战面前,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却和社会所要求的背道而驰。心理素质的低下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需要的无私奉献精神严重脱节。这样的大学生价值取向逐渐趋于功利、注重实际,而冷落了理想信念,丢掉了奉献精神。从个人角度来说,社会责任的淡薄,“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思想,无疑在一点点吞噬着他们的价值观。无法正确认识自己,也不能客观的认识别人,“个人自扫门前雪”现象的背后不单单是自私,更缺乏的是团结的力量。如此下去,我们的和谐社会构建将何从谈起?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一是当代大学生大都独生子女,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同时也缺乏历练的机会。二是高中阶段老师对大学的“美化”使踏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们面临各种压力之后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反差;学校教育体制的缺失,忙于让学生拿各种证书,忽视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的引导。无论从家庭还是社会角度,金钱至上和功利至上的观点都在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大学生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的状况,是迫切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的新课题。 本次调查旨在贯彻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配合教育体制改革,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为核心,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以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本次调查以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相结合的分析研究为切入点,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达到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价值取向。 本次调查的时间是2008年11月22日——2008年12月10日。本科生是我校的学生主体,为透视我校大学本科生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校团委以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对大学本科生在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上,进行审视,开展了题为“我校本科生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调查报告”的活动。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我校政治学院、会计学院和金融学院及国贸学院学生(包括二、三、四年级的在校大学生)。本次调查的方法是采用多阶段、分层次、整群抽样的方法,深入实地调查、问卷调查、追踪调查、走访调查等。在分析思考研究的基础上写成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内容主要是大学本科生心理素质和价值取的状况,并涉及大学生心理素质承受能力、个性成熟程度、处理问题的能力、情感危机、择业状况、道德意识状况以及大学生沉迷网络虚拟世界、贫富差距等问题。调查共收回问卷850份,有效问卷828份。根据经济有效的原则,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调查问卷进行定量分析和数据汇总。 本课题调查的目的是在以往调研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大学阶段学生价值观的发展,以及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进一步了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便及时正确疏导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思想政治和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为突破点,达到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与时代、社会、形势发展相适应的价值取向。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今时代是价值观念变革的时代。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价值观趋于多元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导致大学生社会行为的多样性和社会选择的不确定性。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时期的当代大学生,必然会受到价值观念变革的影响,由此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的教育培养。 1.大学生心理素质承受能力的弱化 心理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基础上发展和培养的心理品质。大学生的成才发展包括:生理素质的提高、智能结构的完善、社会适应性的增强和心理素质的优化。其中心理素质对大学生其他几个方面的影响至关重要。 一是心理素质状况影响大学生生理健康。大学生生理健康状况主要表现在体力与精力两方面。心理素质好的学生普遍体力好、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行动具有灵活性、平衡性,对事物的关注具有持久性;而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普遍表现出动作呆板,精力分散,情绪不稳,与人交往不和谐,严重者还伴有某些身体疾病,如失眠、内分泌失调,甚至精神分裂。表面看这些疾病是生理性的,实质上其产生的原因都是长期的心理压抑、紧张或心理焦虑的结果。二是心理素质影响大学生思维方式。从科学角度讲,影响人思维的有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中个人心理素质状况对于保证思维的清晰有效,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有巨大作用的。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往往心神不定、焦虑不安,遇到问题,要么优柔寡断,要么感情用事。而心理素质好的学生则相反,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分析、比较和判断能力。 在调查我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时,50%的同学认为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般,仅有极少数同学表示心理健康情况良好,与此同时,近大半同学认为需要提高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一词全面含义的诠释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身体疾病和症状,而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也就是说,健康不仅是一种身体状态,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三种因素的统一体,而心理健康是一个人获得整体健康的核心与支柱。当前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弱化,不能不引起高校、家长和全社会的关注。大学这个阶段,无论在心理上或在社会适应等方面都要经历巨大的变化,摆在面前需要解决的,不仅是学习、交往、就业等自身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同时还有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经济转型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一方面,强烈的自尊心与过高的期望值常常使他们幻想一切顺利;另一方面,在越来越实际的现实面前,他们要承受各种困惑、烦恼、挫折、忧伤乃至不幸。卫生部发布数据,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6%到25.4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处在这种现实中的大学生,面对挫折和失败,感情与心理承受能力往往不堪一击,经常表现出焦虑不安、精神忧郁、自卑等现象。 2.当前大学生个性成熟程度较低 个性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模式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人品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个性化心理教育是以发展大学生健全个性心理为目标的教育,它不仅对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身心健康、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适合当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它对大学生心理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是十分重要的。当代大学生,年龄大多在18-23周岁左右,心理具有青年的特点,随着知识的增多,他们在社会交往中逐渐接近于成人的地位,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我意识。调查中掌握,36.2%的大学生个性欠成熟,不善于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不善于观察问题的各种复杂因素,不能准确地预见自己行为的结果;49.4%的大学生个性具有两重性,一半老练,一半幼稚;只有12.9%的大学生较为成熟,能很得体的处理大部分事情,很好地适应社会,建立起较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们渴望自我的完善与发展,端正学习态度,增强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保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顺利完成学业,并通过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社会的认可。接受测验的大学生中只有1.5%的人能达到很成熟老练的程度。当今社会发展日趋迅速,竞争日趋激烈,国家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提升。大学生也迫切希望能实现自我理想和人生价值。因此,大学生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科学引导,就极易引发轻生、犯罪、自毁前程等严重事件,如刘海洋残害黑熊事件使人发人深省。对于学生而言,不怕有个性,就怕没特点。而教育也应该善于区分个人气质与性格的特点,加强个性化的心理素质教育,促使个性全面发展。 3.大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令人堪忧 调查中掌握:一是近八成的受调查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是选择了向朋友或是向同学倾诉,半数人还选择了写日记、看电影、听音乐等方式。这是一个非常良好的现象,因为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排解心理压力的途径。二是也有一部分大学生有了烦恼和痛苦,多采用抽烟、酗酒、睡觉、通宵上网聊天玩游戏等消极方式对抗。我们还应该注意,在选择向家长、老师倾诉、找心理医生方面,其人数不容乐观,这表明了在平时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与子女缺乏良好的、深层次的沟通。这也非常不利于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更不利于得到及时的排除。三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关注,特别是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更多的大学生表现出了一种群居生存技巧的不足。如不懂得与人交流、很少进行户外运动、不参加集体活动等。四是一部分的大学生性格属于内向型的,他们胆小,有36%的大学生害怕到公共场所,也害怕接见陌生人,还有8%的学生有自闭倾向,不愿与老师沟通。这使得他们感到孤独无助,没有朋友,也没有倾诉对象。同时也为自己的无能害羞而惭愧、郁闷。五是一部分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受到家长的溺爱,就读大学对于他们而言是第一次独立地生活,在人际交往上可能过于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不够,出现交际困难,在心理上容易走向偏激,如马加爵杀人事件就是例证。 表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统计图 4.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认同的一个倾向性态度,也就是指一个人以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相应的选择。就当代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多为独生子女,在中学及以前的教育过程中,学习与升学的压力,生活上对家庭的过多依赖等,使得他们在心理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协调,个体需要与社会现实的矛盾,使他们进入大学后有较多的不适感、失落感和彷徨感,同时,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剧烈变化,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的碰撞,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对抗,使社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社会价值观念,个体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家庭经济、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无不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带来巨大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一是功利观念。一方面,传统文化倡导,青年人应该具有无私奉献、重义轻利的道德风尚,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承认经济杠杆的作用,由此带来人们对功利的追逐。因而传统价值观受到功利主义的强烈冲撞。二是信仰危机。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关切现实和自身利益,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实践中,注重今后的社会地位、爱情婚姻和生活的质量。他们在理想和信仰的选择上,更多的是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就业时往高收入单位挤,一段时间,“孔雀东南飞”成为一些大学生择业时价值取向的集中表现。 5.大学生的感情危机问题 随着社会思想观念的日益开放和升迁,今日大学中的学子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活跃,甚至有人说现在的大学校园已经成为培植爱情之花的最肥沃的土地。此次调查结果显示:现在有的大学生把恋爱看为一种人生的体验,有的大学生则看做是填补空虚的方法,有的大学生把恋爱看做是寻找理想恋人的最好方式。另外,个别大学生对恋爱的态度是一切随缘,无所谓。在被调查学生中有41.2%的学生因为是对恋爱的好奇和一时的冲动才与女同学谈情说爱。当他们处于热恋时更是丝毫没想过爱情赋予的是一个人的责任。而在遇到情感危机的时候,有近30%的学生感到束手无策,还有8.1%的学生会感到悲伤至极,甚至走向极端。 表二 大学生处理感情问题统计图 6.大学生择业形势的严峻性 始于2007年4月美国的次贷危机在仅仅一年的时间里,即完成了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并最终到实体经济危机的转变。中国就业市场也受到一定冲击---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有两个关键特征:劳动力需求不足与新增劳动力需求萎缩。劳动力需求是引致性需求,它取决于产品需求,而产品需求又因为金融危机引发的消费和投资下降而下降。因此,金融危机下的劳动力需求不足很难由供给条件的改善来调整。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只有114万人,2003年,第一批扩招本科生进入就业市场后毕业生成倍增长,逾212万人,2007年495万人,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559万人。2009年再创历史新高。我们还可以看出的是,家长在孩子就学过程中给予了太多的压力,周围同学也在无形的学习竞争中给自身设下了一定的困惑(主要因为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这样的外部压力造成半数的学生有自卑现象,同时也有接近一半的大学生缺乏自信、不够坚强、容易受挫,由此而引发了部分大学生的孤独和退学。 表三 大学生择业压力统计图 目前,大学教育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大众化教育趋势的发展使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而必须进入市场进行双向选择,学生由于社会上存在的不公平竞争、学校的社会影响、自身综合素质、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就业形势。而作为大学生,都期待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但近几年来就目前社会就业情况和大学生自身情况来看,许多大学生都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危险。调查显示50%以上的大学生都认为就业带给他们的压力,使他们焦虑、担忧。根据我们的调查,有59%的学生已经感受到就业的压力,只有19%的学生感到就业的轻松,22%的学生没有考虑过。近几年来,社会竞争加剧,就业市场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再加上有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薄弱,这使有些高年级的大学生感到因焦虑、自卑、惶恐而失去安全感。 7.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薄弱 调查结果表明,现在的大学生道德意识比较弱。当别人的利益受到威胁时,很少有大学生不顾一切挺身而出,有的袖手旁观,甚至有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同时,还有的大学生只关心个人利益,不关心社会事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社会利益分配的形式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在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寻求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互结合,无可厚非。但现在的大学生只关心个人利益,不关心社会事务,不得不让我们深思。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过于注重自我,在涉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时,总是过分强调个人利益,这与他们肩负的历史责任是不相符的。需要指出的是:在给予大学生道德意识消极评价的同时,他们的日常行为却应该给予比较积极的评价。如: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做到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等等。这一调查结果告诉人们,在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建设任重而道远。调查结果虽然不能简单地与大学生实际的道德状况划等号,但它至少反映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薄弱。 • 表四 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统计表 类别 比例 类别 比例 责任意识 33% 帮助他人意愿 55% 重个人利益 72% 尊敬师长 89% 重社会事务 38% 孝敬父母 93% 重道德意识 72% 诚实守信 80% 8.大学生沉迷网络虚拟世界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78%的学生认为上网就是玩游戏、聊天、看电影,18%左右的学生是游戏加学习,而只有4%的同学是用来查资料。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多姿多彩的网络世界所深深地吸引。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甚至染上网瘾,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久而久之,既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又可导致人格分裂,不利于价值观和健康心理的塑造。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不必面对真人,可以畅所欲言,没有压抑感,还十分的便捷。这种对网络的沉迷,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识,交往,情感和心理,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性格的塑造和健康人生观的培养。而且迷恋网络还会使人产生精神依赖性,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举止失常、神情恍惚、胡言乱语、行为怪异。在我们身边的大学生所发生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表五 大学生使用网络用途统计图 三、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产生问题的探析 造成大学生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扭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外因,也有学生自我改造能力不强的内因等。 1.外部原因 (1)社会环境因素。一是不断涌动的改革开放大潮的影响。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引起社会各领域的嬗变与整合,给社会各阶层带来了日益强烈的刺激和影响。大学生既对社会发展变革日新月异的速度和场景感到振奋鼓舞,又对迥异传统的社会变革和竞争感到紧张、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特别是思想常处于彷徨矛盾当中。一方面学习并接受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另一方面对于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多元文化冲击,网络信息诱惑及其它社会负面因素缺乏辩证分析,冷静处理,以至一些意志薄弱的同学一遇到挫折就会束手无策。二是扩招的影响。高校扩大招生、交费上学、自主择业,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教育的必由之路,这对众多大学生而言,既感到机会增多、大有可为,又感到前途渺茫、压力巨大。所以在思想上他们欢迎社会的变革进步,主张平等竞争, 自由择业、反对特权腐败,但在行为上却又热衷于平静安稳,逃避竞争和严峻的就业现实。 (2)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教育方式和父母的期望值与大学生心理矛盾的反差。一是溺爱,父母过分保护孩子,使许多孩子养成高傲、依赖、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二是期望过高、管教太严,父母把孩子看作自己的附属物,不惜一切代价将孩子塑造成自己理想中的偶象,从来不考虑孩子的想法和意见,动不动强迫命令,批评指责。这样的孩子表面看老实听话、唯唯诺诺,但内心却很压抑、反感。上大学后一旦没实现父母的期望,有的因怕父母责备和惩罚而离家出走或自杀。三是放任自流、约束力差。这一般是父母离异或早亡,或者父母关系紧张而习惯把孩子当出气筒进行精神折磨虐待,这些情况都易对孩子造成心灵上的创伤,使孩子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畸形的心态,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3)学校环境因素。一是环境角色的变化引起的心理不适应。这主要是进入大学后,亲情、友情和乡情的缺失,遇到实际困难唤起他们的思家情绪。二是人际关系的影响,大学生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他们同居一室,不同的地域文化, 不同的心理特征, 不同的风俗习惯,养成了不同的生活习惯,心情自然产生烦恼,甚至会产生敌对,憎恶的心理。三是教育过程的影响,有的学校强调知识,专业教育,忽略道德,心理教育,特别是有极少数的教师教书育人思想淡薄,甚至在学生面前流露出消极悲观情绪。四是不健康校园文化的影响,如追星、比阔、考试作弊、热衷花前月下等。长期在这种状态下生活,内心的和谐与宁静就会被打破,甚至出现情绪和心灵的紊乱。 2.内部原因 (1)真实自我引起的身心素质受阻。一是个体本身因生理素质、体力、外貌、性别等带来的限制。如生理缺陷,家境贫困,恋爱受挫,找工作难等,都可能产生心理挫折反应。二是由于个体认识方面的局限性,和理解问题的误区,导致个体价值取向受阻,这一般表现是不能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等。 (2)现实自我引起的身心素质受阻。主要是指由个体的素质水平较低而引起的个体受阻状态。如个体的交际能力低而引起的人际关系不和谐,这是引起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的一个重要原因。 (3)理想自我引起的身心素质受阻。一是理想标尺设立太高。大学是人生的多梦季节,大学生对于自己今后人生的发展常有各种美丽的梦想,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所设立的目标往往不切实际,无法达到。二是理想标尺设立太低。夸大了自身的弱点,看不到自己的长处,过于自卑,怕自己的成绩不如别人,能力不如别人,故不敢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目标和打算。应该讲,理想是照亮自我的灯塔,如果理想定位太低,就形不成对现实自我的必要拉力,由此产生心理上的挫折感,动不动自愧无能,在现实环境中胆怯畏惧,踌躇不前。三是个体理想自我被置换。理想自我是个体自我选择的期望,在个体真实自我世界里,一个人只容纳自己选择的理想自我。对强行置换的理想自我感到愤慨,焦虑,由此情绪一落千丈、一蹶不振、自暴自弃、怨天忧人,这样的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是很危险的。 3.生理因素的原因 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通过对大学生的生活、情感、人际交往、家庭情况等方面的详细调查发现,大学生生理因素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与他们年龄因素分不开。大学生的年龄一般正处在青年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易造成心理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竞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大学生所处的环境,他们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交往、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等方面遇到点挫折就难以承受。从生理因素讲:大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在此期间,其形态、生理、内分泌、行为,智力等方面表现着一系列的急剧变化。尤其是由于性激素分泌旺盛,又通过反馈增强或减弱下丘脑变化。大脑皮层之间出现了不平衡状态,影响青年的情绪,在行为上表现为易冲动。随着青年学生生理发育趋于成熟,而生理成熟不受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际关系等环境的教育和影响,必然进一步促进其心理意识、情感、意志、人格等特征的发展变化。这主要表现为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增强,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朝气蓬勃。但由于他们的心理成熟程度一般落后于生理成熟程度,认识能力落后于活动能力,自制能力差,缺乏自我保健能力,由此也会造成一系列矛盾,从而引起各种心理冲突,表现出某些不良的心理状态。例如:独立自主与遵守纪律的矛盾;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与自己尊重别人的矛盾等等。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作了以下几方面对比:第一,女生的生理健康状况差于男生;第二、农村学生的生理健康状况差于城市学生;第三、独身子女的生理健康状况差于非独身子女。 4.家庭贪富差距悬殊的原因 家庭经济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不容忽视。改革开放使人们告别了节衣缩食的年代,步入新世纪,越来越多的人过上了较为富裕的生活,但是改革开放并非社会资本的平均分配。时至今日,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农民及城市下岗职工经济生活仍不宽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并轨招生,交费上学政策的全面推行,这对于大批来自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而言(本次调查显示,此类学生占被调查大学生总数的25.5%),每年高额的学习费用使之成为了沉重的压力。调查表明,我国高校学费占学生家庭收入的比例,城镇家庭平均为25.3%,农村家庭达46.7%,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父母和家里人帮助”占91.5%。在回答“你现在的经济状况”时,14.7%的学生选择了“比较困难,但没有贷款”,10.8%的学生选择了“很困难,领取贷款补助”;在被问及“您觉得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来源”时,42.8%的学生认为经济负担是主要心理压力之一。经济上的窘迫,往往使生活在贫困中的大学生极度悲观和脆弱。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脱离群体,很少与其他同学交流,尤其是对家境富裕,花钱大手大脚的同学怀有妒忌心理。他们迫切希望充实和改善自己,但有时期望值过高但不能如愿以偿时,便会产生失望,甚至于绝望。 四、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的有效途径 提高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的重视和共同努力。就在校大学生而言,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不同的途径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切实实现大学生性格品质的优化、心理能力的强化和心理动力的激发,从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1.重视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这一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施加影响的过程。为保证该过程的顺利进行,必须确定一个切实可行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即:着眼于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使其个性和谐,社会适应性强;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开发潜能,发挥优势能力;增强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能力;预防心理疾病等。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开设心理教育系列课程;专题性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卫生宣传活动等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高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视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坚持心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增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能力。要有计划、比较系统地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心理学、心理保健等有关知识的传授,使他们学会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平衡。 2.尊重大学生的人格,注重“情感教育” 高校的大学生,其心理已基本成熟,随着知识的增多,他们在社会交往中逐渐接近于成人的地位,这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成人感,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这在客观上需要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同学们以诚相见,注重“情感教育”。通过语言的劝导、形象的感染和行为的影响,激起受教育的感情共鸣,可以说情感教育是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催化剂。 第一,从人的发展阶段上来看,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是一个人在形成成人期的固定的心理结构之前的不稳定时期。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年期最终要完成的重要发展任务就是人格重组,即逐步形成稳定的成人人格结构,并基本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在这一人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变时期,为大学生进一步完善自我和形成健全的人格提供了契机。因此,帮助大学生优化个性品质,提高心理素质和塑造正确的价值取向,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生需要温暖,就像沙漠需要绿洲、春草渴盼甘霖。没有人情的社会是可怕的,缺少人情的教育也是冰冷的。因此,在教育工作中,一定要达到以情育人、以情感人,从而使大学生从情感中品味出人生哲理。在教学工作中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遇到学生犯了错误,经常不分青红皂白狠狠批评,痛斥一顿了事。其实,如果懂一点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老师,都会明白:在犯了错误以后,学生已是诚惶诚恐了,如果教师穷追猛打,很可能造成两种结果,对于胆小的学生而言,会加重他的负罪感;对于常犯错误的学生来说,这种暴风骤雨般的批评基本上习以为常,不足为奇,因而也不起什么作用。而这时如果能尊重学生,理解他们的心理,便是种关爱和激励。其实尊重并不需要什么大的行为,有几句简简单单的话语,一个微笑,都会燃起学生心中的希望,令学生终生难忘。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过:“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的教师,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到大学生之中,了解大学生的需要。采取这种方法,教师要谦虚诚恳,平等待人,以情感人,使教师和大学生在心理上沟通,产生共鸣,架起相互信任的桥梁。一般地讲,教师要做到课上是严师,课下是朋友,必须宽严有度,严在当处,爱在其中。教师期望的目光、信任的点头、关注的微笑、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工作,无不温暖学生的心田。可以说,师爱是开导和启发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只有理解、体贴、信任学生,才能取得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 3.对大学生进行诚实守信教育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上的“桃园三结义”,三位兄弟海誓山盟,实乃以诚信为本。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诗人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寓言中的“渡船丢囊”,都讲了诚信的重要。古往今来,“一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史,广为流传,它己成为至理名言和人的第二身份。没有诚实守信就不会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胡锦涛同志在出席全国政协十四次会议时也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价值观。党的十七大在阐述加强思想道德问题时,再次提出一个重要论断:要求公民要诚实守信,这一重要论断,牵动着亿万人民群众的心。要树立良好的价值观,需要的条件很多,但根本的是要从孩子抓起,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既是前提,又举足轻重,教师不能放过对学生的每一次教育机会。每当唱起:“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这首儿歌时,眼前就会呈现出一副令人感动的画面,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小手紧紧地攥着一分钱,躲开川流不息的车辆,跑到警察叔叔身边,说:“叔叔,我捡到一分钱。”这一分钱,是一颗少年儿童纯真的诚实的心;这一分钱,满载着几千年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自从有了这首儿歌,有多少大学生在这美妙动听的歌声中受到诚实的教育。我想,在当前我国进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伟大成就之际,在全民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同时,应该教育大学生唱好这首歌。一个人要把诚实守信的认识转化为诚实守信的行为是件不容易的事,特别是在利益驱动的情况下,可能会偏离诚实守信的准则。比如:一个大学生到商场购物,售货员多找了几元钱,他是否愿意退还给售货员;一个大学生借了同学心爱的笔记本电脑是否如期归还同学,这些都是同学之间经常发生的事情。 前苏联的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价值观,他的品行、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特别是诚实守信这方面应以身立教。不论事大事小,都不要放过对大学生的每一次教育机会,让大学生的每一次发现都是新感觉。 4.正确认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预测学生行为发展的方向 每个人的个性心理是不同的,在个性心理特点中,除了气质与能力外,其它如动机、兴趣、性格等都同人的思想有关。当学生心理内部矛盾中接受教育影响的积极因素作用为主时,那么,只要进行单方面教育,就能获得良好效果;而如果学生心理内部矛盾中抵制教育影响的消极因素为主时,那么单方面的正面教育就不能收到好效果。比如,对于确信社会主义制度好的学生,只要正确对他讲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他就可以接受;而那些对社会主义制度阴暗面感受较多的学生,这种单方面的正确教育就难以奏效,而必须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教育。在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同时,还必须承认其存在的问题,并要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针对学生个人心理内部矛盾的特点,有的放矢地促进矛盾的转化。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成长环境的不同,使得每个学生的价值观不一。就从集体价值观角度来讲,有些学生身上可能表现出热情奔放,洋溢于言行之中,促进了集体斗志的提高。而另一些学生身上,可能表现出不露声色,其情感深厚而稳定,会踏踏实实地为班里做许多好事。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依据一个学生是热情活泼还是沉默寡言、是喜欢合群还是喜欢独处、是性情直率还是含蓄内向、是胆大还是胆小来评价它的价值观,而应该有的放矢的掌握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做工作。 5.教书与育人互促互动 教书与育人是两个既互相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矛盾对子。“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书是解惑,育人是传道;教书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育人是思想与品德的讲授;教书是知识的教育,育人是人格的教化。教书与育人是形成人的价值观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两者同为一体,不可分割。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过程,高校教育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和形成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存在时滞。现阶段,受旧的传统体制、机制和观念的影响,许多大学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教师没有正确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在主观认识上只见知识不见人,认为人才等于知识,知识等于分数,在这种眼光下,学生成为知识的口袋,教师的任务就是去填充。从教师管理的角度讲,许多高校在管理实践中,没有一个制约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的办法和措施。教书与育人是教师教育过程的两个方面。大学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培育了学生的品质和人格——学生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对价值观的选择。只教书不育人,放弃了作为“园丁”教化学生的职责,这样的教书违背了教育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是不完全的、失败的教育;只育人不教书,有损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这样的育人也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也是缺憾的、唯心的、乏力的教育。 6.深化教育改革,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和价值观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 经济全球化时代,科技进步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也使人类面临着新的危机,如环境恶化、艾滋病泛滥等。危机的主要根源在于人文价值的遗忘和否定。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必须重视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和价值观的培养,强调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 第一,突出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感情,能够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价值观,激发其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大学教育要让学生懂得: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乃是一个人应有的崇高品德,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高校培养的人才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他们既要有知识,有能力,更要有崇高的人格与远大的理想。人格与理想是人的灵魂。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德”尤其是人格的教育与培养,正确认识和处理德育与才育之间的关系,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 第二,要突出民族精神教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根据大学生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要把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三方面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内容。在教育过程中,把民族语言、民族历史、革命传统和人文传统作为重点;在公民人格教育过程中,把社会责任、诚信守法、平等合作、勤奋自强作为重点。这样,才能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准,使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同步。人文素质的提高带给人的不仅是知识的补充、思维的更新,而且是文化精神的支撑,使大学生的情操达到陶冶、大学生的人格得到升华、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得到提高,最终提高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践行能力。 7.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经验证明:社会实践是校园学习的有机延伸,是大学生充分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检验自身,适应环境的重要机会和手段。是提高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一条重要原则。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理论教育、情感教育的效果,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体现出来。学校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是学生实践的重要形式。通过办文艺团体、体育活动等来发展同学们的业余爱好,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劳动、军训等活动来培养他们热爱生活、遵纪守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要结合市场经济实际,及时主动地了解教育市场的需求,结合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学生自觉融入社会,树立“市场”观念,强化竞争意识。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奋斗目标,开展好工作。通过实践,充分地发现自我、展现自我,对大学生的情感陶冶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实践,能够增强大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团队精神。 结语 现代科学发展高度分化和综合的趋势,要求大学生具备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而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形成,除了依赖于学校教育这个外环境外,更依赖于个人兴趣、爱好、需求、动机等,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作为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关键的一代,他们朝气蓬勃,奋发向上,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群体是好的,是值得人民信任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公平竞争原则,不可避免出现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现象,若不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教育,这些消极因素就会滋生蔓延,不利于大学生的成才和社会的发展。更不利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要求,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的重视和共同努力。个人和集体铸成了我们这样一个社会,大学生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我们渴望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大学生在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不断奋勇前进!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列宁选集》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3.《毛泽东选集》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吕志敏主编:《邓小平德育观》,西安出版社1999年版。 6.张建华主编:《入世后中国面临大挑战》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7.李永山:《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1期版。 8.李永山:《艰苦奋斗的时代价值》,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2期版。 9.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田建国:《大学素质教育纵横谈》,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1.李正心:《20世纪中华百位教育家》,中国盲文出版社2001年版。 12. 陈占安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 熊耀康主编:《高校党建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李景治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配合教育体制改革,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为核心,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为重点,以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根据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社会现实,指出大学生在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原因,提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研究成果解决了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推进了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程改革,体现了教育科研为教学服务的宗旨。 第一,科学设计了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第二,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第三,营造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大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的最大的支持。个人和集体铸成了我们这样一个社会,大学生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试想,没有健全的人格,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何谈和谐社会,更何谈祖国振兴! 贯彻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配合教育体制改革,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为核心,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以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作品摘要

摘要 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价值观念日益低下和价值观念某种程度上的功利性,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特别要关注的话题。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生大都能塑造一个完整的人格和完整的人生,具有完整人格和完整的人生的大学生大都具有相对稳定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试想,没有健全的人格,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何谈和谐社会,更何谈祖国振兴!正确认识和评价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并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人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服务社会促进社会进步,是高校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现代科学发展高度分化和综合的趋势,要求大学生具备完善合理的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作为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的重视和共同努力及综合治理与多管齐下。就在校大学生而言,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不同的途径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切实提升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切实实现大学生性格品质的优化、心理能力的强化和心理动力的激发。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曾在2008年6期内蒙古电大学刊发表了此作品的阶段性成果;“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五千字论文,获得了我校科研奖。

参考文献

1.吕志敏主编:《邓小平德育观》,西安出版社1999年版; 2.张建华主编:《入世后中国面临大挑战》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3.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田建国:《大学素质教育纵横谈》,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李正心:《20世纪中华百位教育家》,中国盲文出版社2001年版; 6.熊耀康主编:《高校党建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张蔚萍主编:《思想政治工作年鉴》,2006年版,中央党校出版社。

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方式有三种:一是资料收集:整理原有材料,查阅相关文献,收集相关信息。 二是调查走访:问卷调查、追踪调查、走访。 三是资料的整理、分析研究、在分析思考研究的基础上写成调研报告。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概述: 十六大至今,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的宣传和观点各叙己见,各种理论型和应用型的文章也不断见诸报刊杂志。但目前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的对接研究的调研报告並不多见,还有待于理论认识上的升华和实践上的规范。因此,本调研报告在以下两个环节要做出努力:第一,大学生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是质与量的统一,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量化的概念。第二,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的途径要有新的思路和方法,要在程序上下功夫。 国内:我校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高度重视,组织师生认真学习和领会,提高了实效性和感染力。根据其他省份高校的经验,虽然学习十分重要,但也要重视对大学生的文化娱乐以及体育活动等方面的锻炼,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国外:前苏联的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他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以身立教。不论事大事小,都不要放过对学生的每一次教育机会。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 1902~1994)的心理社会期发展理论,对青年大学阶段也有较深研究。他把人生按照危机性质的不同分为八个时期,青年期正处于这一阶段的第五时期。此一时期是人生全程八段中最重要的时期,可以说是人格发展历程中的最关键环节。大学阶段又是青年期人才成长发展的最佳时期。在大学期间,每个学生都要面临一系列的人生重大选择,而这一人生选择的完成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密切相关。近年来,大量的资料与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在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上存在一系列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有的甚至比较严重。 按埃里克森理论来看,人生的每一时期,各有其特定的问题和困难,某一时期的困难和问题如果不解决,危机将影响下一时期的发展;如果困难和问题得以解决,那么危机将化解,人生将会继续顺利发展,而且还将发挥良好的基础作用,并有助于后期的发展。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