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东北亚能源合作系统研究
小类:
经济
简介:
新型的国家能源安全理念摒弃了以争夺资源为主的竞争性观念,提倡以“合作共赢”实现能源的安全保障。由于能源的特殊地位及东北亚区情的差异,使得该地区能源合作进展极其不平衡。本文以系统方法论刻画和解析区域能源合作系统,探索系统的演化规律,破解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障碍,提出促进东北亚能源合作的方案,从而实现该区域能源安全以推动世界的和平和稳定。
详细介绍:
新型的国家能源安全理念摒弃了以争夺资源为主的竞争性观念,提倡以“合作共赢”实现能源的安全保障。由于能源的特殊地位及东北亚区情的差异,使得该地区能源合作进展极其不平衡。本文以系统方法论分析区域能源安全合作的内部、外部和基础性影响因素,据此构建了由经济依存子系统、信用子系统、行为需求子系统共同构成的区域能源安全合作系统,总结其从萌芽期到成熟期的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东北亚区域实际情况,依据东北亚六国的经济依赖度、政治互信度、能源领域现有合作态势以及国家需求阶层的差异等方面判断得出目前该区域能源安全合作尚处于萌芽期。依照区域能源合作系统的运行规律,为了促进东北亚能源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增加合作国家之间的信任、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从扩大能源产业开放度、建立“3+1”模式和沟通平台和增进东北亚各国之间的认同度三方面共同促进东北亚能源合作进程的发展。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能源安全是实现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保障。东北亚地区在能源领域虽存在较强的互补性,但由于其内部构成的复杂性,该地区的能源安全合作尚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本文目的在于从复合的角度,以系统方法论刻画区域能源合作系统,探索其演进规律,破解东北亚能源安全合作障碍,提出促进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的措施,为东北亚地区的能源安全、稳定与繁荣以及对整个世界稳定与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以系统的观点研究区域能源合作问题,摒弃了以往的割裂方法,有利于正确揭示区域能源合作运行规律。 2、提出区域能源合作系统的概念,为区分区域能源合作的外界压力(外因)和行为主体互动(内因)提供了分析框架。 3、提出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和解决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作品在对区域能源合作系统运行机理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东北亚区域能源安全合作中存在的风险和障碍,这将有利于对东北亚能源安全合作的症结做出了判断;2.作品依照合作系统的基本理论设计了促进东北亚能源合作的解决方案,为东北亚能源或其他领域的合作提供新思路;3.作品对认清中国在东北亚能源安全合作中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有重要的作用;4.本作品中有关合作系统运行规律的研究不仅对促进国际能源安全合作有指导意义。

作品摘要

新型的国家能源安全理念摒弃以争夺资源为主的竞争性的观念,提倡促进区域能源合作和实行共赢的局面实现能源的安全保障。由于能源的特殊地位及东北亚各国区情的差异,使得该地区能源合作进展极其不平衡。本文以系统性方法论刻画和解析东北亚能源合作系统,总结该合作系统的演进规律,分析在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风险与障碍,提出促进东北亚能源合作的方案,这对破解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障碍,推动该区域能源安全以及世界的和平发展都起到重要的作用研究。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作品是在前研究成果之上,对区域能源合作问题研究的又一项研究成果,前期的基础性成果包括:1.Study on Energy Safety and Corporation in Northeast Asia.(东北亚能源安全合作研究) 2008 IEEE工程管理,服务管理和知识管理国际会议,EI检索,2008.10; 2.东北亚能源安全合作基础与模式选择,科技部内参,软科学要报,2006.12;3、东北亚区域能源安全合作可行性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08.10;本作品荣获2009年“挑战杯”吉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本作品荣获学校第三届“挑战杯”竞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本作品是科技部项目 (2005DAS3D068);教育部项目 (05JAZH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已发表论文6篇,其中CSSCI1篇,EI1篇,科技部内参1篇,核心1篇,国家级刊物2篇。课题组曾于2008年7月受邀参加科技部举办的“中、日、韩新能源与可替代能源合作论坛”会议,并于2008年10月受邀参加第七届东北亚管理与经济合作会议,公开发表演讲。能源安全合作研究可参见梅森•威尔里奇、奥伊斯坦•诺伦、罗伯特•基欧汉等作者的研究成果。国内的研究可参见吉林大学东北亚经济研究朱显平等学者以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的相关论著。系统论参见成思危、吴桐、许国志等学者的研究。

调查方式

走访、现场采访、个别交谈、书报刊物、统计报表、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能源安全合作研究在第一次能源危机之后成国际关系学、国际经济与政治学、主流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国际关系学注重国家能源安全与国际能源合作对国际秩序的影响;国际经济与政治学注重能源对国家权利与地位的影响以及能源合作中的政治因素;经济学则注重能源的经济属性,比较能源合作的收益与成本,视利益为合作的终极目标以和判别标准,重视合作的利益分配。由此可见,能源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同时具备了经济、政治、外交三重性,这也导致了能源合作是具有经济行为、政治行动、外交手段三重性质的复杂行为。 遵从能源合作的三重性,国内外学者对东北亚区域的能源合作进行大量的设计和构想,具体可归纳为:“标注化、制度化”、“‘大能源’、‘大安全’的合作框架”、“分步合作”和“次区域合”等观点。但是,从目前的合作进展来看,构想推动和实施对促进能源合作进程的效果并不明显,东北区域能源合作仍需更适当的理论作为指导。 根据国际合作理论的研究,国际合作可在霸权主义、制度认同、文化认同三种机制作用下形成。“霸权主义”认为权力分配是能源合作的基础;“制度认同论”认为区域能源合作是在各国政府意愿契合下逐渐形成的;“文化认同论”强调文化认同、思想意识等主观因素对区域能源合作的影响。然而将国际合作理论应用于东北亚能源合作过程中我们发现该理论并不适用东北亚区域:首先,东北亚六国之间不存在可左右其他国家的绝对强势国,能源霸权主义在该地区很难形成;其次,无论从国家制度还是经济体制看,东北亚六国均存在较大差别,结构比较复杂,国家的诉求多样化,依赖国家意愿下的契合来达成能源合作的可行性较低;最后,东北亚六国由于对历史问题的态度以及国家价值观的差别也很难在国家主观因素上达成共识。可见,依靠传统的国际机制理论解决东北亚能源合作问题也是十分困难的。 东北亚能源合作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更是加深了认清合作主要矛盾的难度,若要从根本上剔出合作障碍,必须分清阻碍该区域能源合作的内因和外因,这一点,系统科学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区域能源合作系统构成以及系统规律的分析将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框架。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