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番茄不同品种及生育期的白粉病抗性研究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本试验选择4个番茄品种进行分期育苗、定植,用诱导接种法同时接种进行抗性鉴定。接种12d后开始对不同品种及位于不同生育期的植株进行抽样调查,并根据调查数据做出病害流行曲线。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不同,且同一品种的不同生育期的抗性也不同。其中,露佳在幼苗期及开花期的感病程度最重,而结果期的抗性却最强;96-8则在幼苗期的抗性最高,在结果期的抗性却最低。
详细介绍:
番茄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早在上世纪70~80年代,白粉病在欧洲、北美洲的温室番茄生产中就已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在我国保护地中也开始传播,最早是在台湾省发现并报道的,后来又在乌鲁木齐、大庆、沈阳等地陆续出现,如今在南北方均有大范围蔓延的趋势。 西昌地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年温差小,日夜温差大,日照充足,很适宜番茄等喜光蔬菜的栽培。但该区域雨量分布不均匀,冬春干旱夏秋多雨,干湿交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番茄白粉菌的繁殖和蔓延,加之该区域风大,而白粉菌分生孢子主要依靠气流进行传播,致使番茄白粉病日益严重,有些地方的产量损失率可达到50%~80%。 因此,番茄白粉病的抗病育种工作已经迫在眉睫,然而在测定番茄品种的抗性时,绝大部分学者都是采用苗期接种的方法,但苗期抗性未必就能反映成株期抗性。针对这个问题,对不同番茄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对白粉病的抗性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期找出不同品种的最佳接种期,进一步完善番茄白粉病病原菌的接种体系,为番茄白粉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的研究做好铺垫,并为番茄白粉病抗性遗传规律研究和抗病品种选育奠定基础,对于提高番茄产量及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以金洋大飓星、鑫盛一号、改良96-8、露佳为材料,于2009年在农场露天栽培,按照单畦双行方法进行定植,覆盖地膜,单干整枝,出现4个果枝时,人工封顶,试验设两次重复并设置对照,进行分期种植。 当三批材料分别达到苗期、花期、果期时,于11月8日采用诱导接种法接种番茄白粉菌,先对待接种植株进行喷雾,使其叶面湿润,增大接种成功率,再将从西昌市川兴镇大田内采集到的番茄白粉病病株的新鲜孢子粉抖落在潮湿的番茄叶片上,对照组只喷水。 该试验依据王美英的白粉病病叶分级标准,采用抽样调查法,从接种后第12d开始,对所抽取的植株(以后每次均调查同样的植株)的发病叶数及每一片叶的发病程度做好详细的记录,调查结束后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后计算出每个处理的病情指数,并绘制出病害流行曲线,进行综合讨论。 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不同,且同一品种的不同生育期的抗性也不同。其中,露佳在幼苗期及开花期的感病程度最重,而结果期的抗性却最强;96-8则在幼苗期的抗性最强,在结果期的抗性却最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控制不同生育期抗性的基因不同,各基因控制的抗病性状的强弱不同;或具有基因表达的“时空”专一性,即只在特定组织中表达,而且只在特定发育阶段表达等原因。

作品图片

  • 番茄不同品种及生育期的白粉病抗性研究
  • 番茄不同品种及生育期的白粉病抗性研究
  • 番茄不同品种及生育期的白粉病抗性研究
  • 番茄不同品种及生育期的白粉病抗性研究
  • 番茄不同品种及生育期的白粉病抗性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番茄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我国台湾、乌鲁木齐、大庆、沈阳等陆续发现并报道,有大范围蔓延的趋势,有些地方的产量损失达到50%~80%。抗病育种工作尤为重要,但许多学者是在苗期进行抗性鉴定的,可是苗期抗性未必能反映成株期抗性。所以,我们采用抗性不同的番茄品种,通过分期播种,对不同番茄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对白粉病的抗性进行研究,以期找出番茄白粉病抗性鉴定的最佳时期,进一步完善番茄白粉病的抗性鉴定体系。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目前,番茄白粉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致病机理、防治方法等方面,在番茄白粉病不同生育期抗性、抗性鉴定的最佳接种期等方面的研究未见报道。我们前期(2007年)从郑州、北京、成都等地引进40多个番茄品种,观察记录田间白粉病自然发病情况,并选择四个具有不同抗性的品种,分期播种,对其苗期、花期、果期的抗性进行鉴定。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不同番茄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对番茄白粉病的抗性研究,找出番茄白粉病抗性鉴定的最佳时期,进一步完善番茄白粉病的抗性鉴定体系,对育种材料的抗性鉴定提供可靠的技术体系,同时为番茄白粉病抗性遗传规律、致病机理、抗性育种和病害防治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学术论文摘要

本文以四个不同番茄品种为材料,于2009年在农场露天栽培,按照单畦双行方法进行定植,覆盖地膜,单干整枝,出现4个果枝时,人工封顶,试验设两次重复并设置对照。 当材料分别达到苗期、花期、果期时,于11月8日采用诱导接种法接种番茄白粉菌,先对待接种植株进行喷雾,使其叶面湿润,再将采集到的番茄白粉病病株的新鲜孢子粉抖落在潮湿的番茄叶片上,对照组只喷水。 该试验依据王美英的白粉病病叶分级标准,采用抽样调查法,从接种后第12d开始,对所抽取的植株(以后每次均调查同样的植株)的发病叶数及每一片叶的发病程度做好详细的记录,调查结束后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后计算出每个处理的病情指数,绘制出病害流行曲线。 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不同,且同一品种的不同生育期的抗性也不同。其中,露佳在幼苗期及开花期的感病程度最重,而结果期的抗性却最强;96-8则在幼苗期的抗性最强,在结果期的抗性却最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控制不同生育期抗性的基因不同,各基因控制的抗病性状的强弱不同;或具有基因表达的“时空”专一性,即只在特定组织中表达,而且只在特定发育阶段表达等原因。

获奖情况

论文待发表

鉴定结果

参考文献

[1]刘微,刘淑艳等.番茄白粉病的病原鉴定[J].植物病理学报, 2009,39(1):11-15 [2]贾菊生.新疆番茄病害—新记录—番茄白粉病[J].植物保护,1990,(4):5 [3]王世喜,赵博虎等.番茄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J].植物保护, 1993,19(5):50 [4]程志明.黑龙江番茄新病害番茄白粉病[J].北方园艺,1992,6:40 [5]易齐,姜克英.露地蔬菜病虫害防治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92 [6]陈林年,张玉梅等.不同药剂防治加工番茄白粉病试验研究初报[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2:40 [7]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M].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6-18,64-66,349-350 [8]毛秀杰等编著;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组编.无公害番茄标准化生产[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43 [9]王需庆,苏雪芹等.冬小麦不同生育期接种白粉病菌影响千粒重的研究[J].甘肃农业科技,1997,2:26 [10]魏国强,朱祝军等.硅对黄瓜白粉病抗性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4,10(2):202-205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内外对番茄白粉病发病规律和化学防治等方面的进行了研究,并定位了与抗病性有关的基因。 番茄白粉病是一种由专性寄生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番茄叶片,叶柄和茎、幼果也可受害。番茄白粉病发病温度为15~30℃,最适温度为25~28℃。程志明用硫制剂熏蒸可防治保护地番茄白粉病或用25%的粉秀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喷雾。王世喜等用40%多硫胶悬剂500倍液,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连喷2-3次,防效达到90%以上;发病初期用27%高脂膜乳剂100倍液喷洒在叶片上,形成保护模,防治效果达到83%。 在接种方法上,李成伟等是将番茄白粉病叶上的孢子洗于无菌水中,调整孢子悬浮液浓度至20000个每毫升,在番茄4~5片真叶的番茄植株进行喷雾接种。王联德等采用叶片摩擦法将感病叶片的孢子粉接种到4叶期的番茄苗第一生长叶(是否接种成功以2周后是否出现感病症状为判断标准)。Bai et al.等也是将番茄白粉病叶上的孢子洗于无菌水中,调整孢子悬浮液浓度至20000个每毫升,在番茄植株长到四周大的时候接种(2003)。 在基因定为方面卫丽等(2005)对番茄白粉病进行了初步定位。有两个显性基因(Ol-1, Ol-3)被定为在第6染色体长臂上(Lindhout et al. 1994a, b; Huang et al. 2000a, b; Bai et al. 2005),还有三个QTLs 被定为于第6染色体和第12染色体(Bai et al.2003)。总之,对于番茄白粉病的抗性鉴定时期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