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人民币SHIBOR-OIS价差分析
小类:
经济
简介:
银行体系的风险溢价水平反映了银行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期。该指标对于研究货币政策对银行体系的影响,尤其是目前美国金融危机对货币市场和银行体系的影响极为重要。目前我国尚无刻画银行体系风险溢价水平的定量指标。本文则是借鉴国际上刻画风险溢价水平的指标——LIBOR-OIS价差,通过构造人民币隔夜回购利率互换,计算了人民币的SHIBOR-OIS价差,定量刻画出我国的银行体系风险溢价水平,并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以及我国货币政策对SHIBOR-OIS价差的影响。本文以三个月期央票发行利率对比分析人民币OIS,证实了SHIBOR-OIS价差构建的合理性。总的来说,近两年来我国银行体系风险溢价水平不稳定,经历了低位震荡、攀升跳跃和冲高回落三个时期,且每个时期的变化原因不同。分析表明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SHIBOR-OIS价差出现了明显的扩大,但不如美元LIBOR-OIS价差的变化强烈。在不同货币政策下,两种价差所反映的风险有所不同。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有效地反映在SHIBOR-OIS价差变化上,持续的宽松性货币政策有效降低了银行体系的风险溢价水平。
详细介绍:
银行体系的风险溢价水平反映了银行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期。该指标对于研究货币政策对银行体系的影响,尤其是目前美国金融危机对货币市场和银行体系的影响极为重要。目前我国尚无刻画银行体系风险溢价水平的定量指标。本文则是借鉴国际上刻画风险溢价水平的指标——LIBOR-OIS价差,通过构造人民币隔夜回购利率互换,计算了人民币的SHIBOR-OIS价差,定量刻画出我国的银行体系风险溢价水平,并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以及我国货币政策对SHIBOR-OIS价差的影响。本文以三个月期央票发行利率对比分析人民币OIS,证实了SHIBOR-OIS价差构建的合理性。总的来说,近两年来我国银行体系风险溢价水平不稳定,经历了低位震荡、攀升跳跃和冲高回落三个时期,且每个时期的变化原因不同。分析表明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SHIBOR-OIS价差出现了明显的扩大,但不如美元LIBOR-OIS价差的变化强烈。在不同货币政策下,两种价差所反映的风险有所不同。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有效地反映在SHIBOR-OIS价差变化上,持续的宽松性货币政策有效降低了银行体系的风险溢价水平。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文主要研究美国金融危机和我国货币政策对SHIBOR-OIS价差的影响。本文首先构造三个月期人民币隔夜回购利率互换,参考LIBOR-OIS价差,计算出人民币SHIBOR-OIS价差,以此科学地定量刻画我国银行体系的风险溢价水平,分析价差在不同时期的特征。通过与美元LIBOR-OIS价差在金融危机前后的特征进行对比,并分析价差变化的原因。本文最后对SHIBOR-OIS价差构建的合理性进行了检验。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文构建的SHIBOR-OIS价差指标借鉴了美元LIBOR-OIS价差的构建方法,具有科学性。本文对SHIBOR-OIS价差研究,并无文献提出和研究,具有先进性。本研究创新一:构造衡量银行体系的风险溢价水平的指标,即人民币SHIBOR-OIS价差。创新二:对比分析美元LIBOR-OIS价差和人民币SHIBOR-OIS价差的变化特征,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和我国货币政策对SHIBOR-OIS价差的影响。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LIBOR-OIS价差成为金融市场最为关注的指标之一。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还没有类似LIBOR-OIS价差的指标。本文参考LIBOR-OIS价差,构造三个月期人民币SHIBOR-OIS价差,可以科学地定量刻画我国银行体系的风险溢价水平,衡量货币市场资金获得的难易程度,利用该指标可以进一步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和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对银行体系的影响。

作品摘要

本文构造人民币隔夜回购利率互换,并计算了三个月期SHIBOR与人民币隔夜回购利率互换的价差(SHIBOR-OIS价差),定量刻画出我国的银行体系风险溢价水平,并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以及我国货币政策对SHIBOR-OIS价差的影响。分析表明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SHIBOR-OIS价差出现了明显的扩大,但不如美元LIBOR-OIS价差的变化强烈。在不同货币政策下,两种价差所反映的风险有所不同。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对SHIBOR-OIS价差有显著影响。本文最后以三个月期央票发行利率对比分析人民币OIS,证实了SHIBOR-OIS价差构建的合理性。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09.05第十届“挑战杯”**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特等奖 2009.04 ****大学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特等奖 2009.03 陈彪如国际金融研究生论坛 优秀奖 2008.11 “2008年小谷围(岛)金融论坛”论文评奖 最佳等奖(论文的最高奖)

参考文献

数据来源: 1.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网() 2.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3.中国货币网() 4.美国联邦储备局(www.federalreserve.gov) 5.彭博咨询系统(Bloomberg) 6.英国银行家协会网站(.uk) 参考文献: [1] Simon Kwan, Vice President. Behavior of Libor in the Current Financial Crisis [J]. FRBSF Economic Letter. Number 2009-04, January 23, 2009. [2] Rajdeep Sengupta, Yu Man Tam. The LIBOR-OIS Spread as a Summary Indicator [R].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Working Paper, November 2008. [3] Francis In, Jin Cui, Ann Mahraj, “The impact of a new term auction facility on LIBOR-OIS spreads and volatility transmission between money and mortgage markets”, 13th Finsia-Melbourne Centre for Financial Studies Banking and Finance Conference [R], September, 2008. [4] Reserve Bank of Australia Bulletin , Overnight Indexed Swap Rates, June 2002. [5] 何帆. 人民币隔夜回购利率互换探索[J]. 中国货币市场, 2007(3): 48-52.

调查方式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际上刻画风险溢价水平的惯用指标是三个月期的LIBOR-OIS价差,且该价差也是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后金融市场最为关注的指标之一。寻求合适的指标反映我国的银行体系风险溢价水平,研究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以及我国频繁的货币政策对货币市场的影响十分有意义。 目前,对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分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Schwarcz(2007)和Ellis(2008)认为房地产抵押贷款的实际违约与糟糕预期是促使本次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而就危机发生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美国宏观经济长期失衡问题的积累,即储蓄小于消费,长期的超前消费才是危机的根本原因。 另一些国外学者研究了危机发生对货币市场、整个金融市场乃至全球实体经济的影响。Greenlaw等(2008)分析了TED价差和LIBOR-OIS价差长期波动状况,发现次贷危机发生以后,两个价差都出现剧烈升高,并从经营杠杆的角度分析了危机爆发以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变化以及危机的传导机制。Hatzius(2008)拓展了Greenlaw一文的思路,利用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变动来推测此次危机发生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以及进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渠道、机制以及程度。此后,Francis In等(2008)从短期标售工具对LIBOR-OIS价差的影响来分析美国金融危机后该政策的有效性,并以LIBOR-OIS价差为替代变量,分析了危机前后拆借市场、房贷市场和票据市场之间的滞后-领先关系。 国内的文献研究集中在分析爆发原因传导机制。曹远征(2007)从次级债相关产品出发,结合美国经济基本面因素和金融市场状况分析了次级债的具体影响,最后提出了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启示及相关建议。黄小军等(2008)从次贷危机的三大特征出发,分析了次贷危机对金融业所造成的损失、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并从经济周期及其结构的角度对美国经济的整体影响。类似的研究还有刘克崮(2007)等。但在分析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时,钟伟(2007)主要从进出口贸易联系和人民币汇率的角度分析,认为我国会产生贸易得益汇率受损的格局。 这些研究并未针对美国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的特征进行研究,也没有提出一个类似LIBOR-OIS价差的变量来刻画我国货币市场的风险特征或是银行体系的风险溢价水平。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