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论国内临终关怀组织成员结构现状及发展战略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文以临终关怀为主题,从临终关怀组织成员目前发展的状况、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及其相应的发展措施这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意在通过这种方式来引起社会对临终关怀事业的更多的关注,使这种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促进国内临终关怀事业更趋于完善。
详细介绍:
“临终关怀”作为一门新兴的事业,体现医疗中蕴含的人文关怀,是社会需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针对我国临终关怀事业中的组织结构的现状,分别从医务工作者﹑志愿者和其他人员的角度进行揭露,以揭示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在团队从业人才培养、机构体系和制度上的不足,并分析出传统文化及特殊国情是造成此现状的两大原因。从而提出要革新陈旧的死亡观和开展人力资源的培养计划以及完善硬件设施和健全相关法制法规等一系列能促进此项事业发展的建议策略。

作品图片

  • 论国内临终关怀组织成员结构现状及发展战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面对我国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临终关怀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关注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的现状、原因及其策略,并重点从临终关怀组织成员的角度来体现其重要性,旨在宣传临终关怀的新理念新思想,以求推动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基本思路:由现象到本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作品内容以事实为根据,运用科学的思维辩证方法,详细论述论题,体现其科学性。 先进性:作品着重关注我国尚处起步阶段的临终关怀事业,通过对该领域进行系统深入的探索,能为该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故体现了作品的先进性。 独特之处:本文主要着眼于临终关怀组织成员的现状及原因,并提出完善的具体建议策略。选取这一独特视角来揭示临终关怀事业的相关问题。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正视我国临终关怀事业中组织成员结构的现状及其原因,有利于引起社会对该项事业的进一步关注;有利于执行政策部门深入理解如何从完善组织成员结构的角度来完善整个临终关怀事业;有利于广大青年积极参加到临终关怀事业中来。

作品摘要

针对我国临终关怀事业中的组织结构的现状,分别从医务工作者﹑志愿者和其他人员的角度进行揭露,以揭示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在团队从业人才培养、机构体系和制度上的不足,并分析出传统文化及特殊国情是造成此现状的两大原因。从而提出要革新陈旧的死亡观和开展人力资源的培养计划以及完善硬件设施和健全相关法制法规等一系列能促进此项事业发展的建议策略。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崔以泰,黄天中.临终关怀学理论与实践[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2. [2]刘岁丰,蹇在金,贺达仁.我国老龄化与老年医疗保障[J].医学与哲学 [3]张金环,姜学革,杨 晶,刘玉春.医护人员对临终关怀知识需求的调查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 [4]马晓.影响中国临终关怀发展的传统伦理观念解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 [5]郑晓江.死亡:无穷阐释的可能[J].中国医学伦理学 [6]赵燕,利蔺敏.220名护生对死亡及临终关怀认知与态度的调查[J].护理实践与研究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8]滑霏,徐燕,袁长蓉.中美临终关怀计划相关政策的比较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 [9]彭琰1,张杰1,王治仁1,吴锦屏1,平川仁尚2,葛谷雅文2.医科院校临终关怀教育初步调查[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10]岳长红,柏宁,任守双,孙福川,史也夫,马静松,李中华.在医学生中开展死亡教育的意义及方式[J].医学与社会

调查方式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临终关怀(Hospice)运动始于英国,70年代后期,临终关怀传入美国,80年代后期被引入中国。1988年7月15日,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机构——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临终关怀”一词正式应用。自1988年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引进理论和研究起步阶段,宣传普及和专业培训阶段以及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全面发展阶段。 1991年3月,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召开了“首次全国临终关怀学术研讨会暨讲习班”。此后,临终关怀机构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很多省市建立,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开始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1992年5月,天津医学院与美国东西方死亡教育研究学会联合在天津举办“首届东方临终关怀国际研讨会”,同年出版著作《临终关怀学理论与实践》。自1998年起至今,临终关怀受到的重视逐年提高,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在我国有了长足的进步。国内各阶段研究重点如下:2000——2004年,临终关怀事业的开拓期,着重研究临终关怀的模式,其中的道德伦理问题以及社会人员的态度调查,并通过与发达国家的对比来发现不足,总结经验。此外还有其他学科(如美学,人类学,社会学,法学等)在临终关怀研究中的渗透性的研究应用。2005——2006年这段时间,在此前的基础上更强调关注中国特色化、本土化的临终关怀的模式探讨和对实践效果的总结。2007年至今,医护人员的态度、技能和受教程度成为研究重点,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也日益受到关注,还有其他文化(如宗教、民族信仰)与临终关怀的交叉影响研究也开始出现。 纵观发展历程,可见相对缺乏对临终关怀组织成员的一系列系统研究,本论文从此角度出发,结合文献,综合阐述了组织成员的现状、原因及其发展策略,旨在提出新思路,为我国的临终关怀学术研究贡献力量。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