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蚁族”蜗居城市动机分析报告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文依据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群体调查所得的第一手访谈资料,对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城市动机的类型、结构及其阶段特征做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按照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对大学生选择就业城市动机进行分类,并将大学毕业生的选择就业城市动机变化分三个阶段,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文章在结合理论分析的同时,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详细介绍:
蚁族”蜗居城市动机分析报告 内容提要:本文依据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群体调查所得的第一手访谈资料,对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城市动机的类型、结构及其阶段特征做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按照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大学生选择就业城市动机可分为四类:即生理需要的动机(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为轴心)、归属与爱需要动机(以“留在熟悉的环境和人际圈里”为轴心)、尊重需要动机(以“认同感”为轴心)和自我实现需要动机(以“实现人生目标和理想”为轴心);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动机结构有“单一结构”、“双重结构”、“多重结构”和“无结构”;大学毕业生的选择就业城市动机变化分三个阶段,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文章在结合理论分析的同时,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一、前 言 “蚁族“一词的出现,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关注。同时“蚁族”作为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然而,国内学者关于“蚁族”的研究,从总体来看,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较为突出的是廉思主持的课题组,其对蚁族群体生存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他们以行走记录、跟踪调查、深入访谈、发放问卷等方式对“蚁族”的生活、工作、需求、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还对“蚁族”的身份认同、教育状况、社会公平、网络行为等进行深入分析;第二,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研究,分析“蚁族”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原因(周军港、章望婧,2010;姚朝华,2010);第三,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收入走低、物价上涨等因素对“蚁族”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吴克明,2010)。 本课题组了解到以往的此类研究有以下几点共性:第一, 研究都主要针对“蚁族”的外部世界的状况,而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却没引起人们的足够关注;第二,以往研究大多是实证研究,质性的分析了蚁族的生存现状和产生原因,对于定量的数据收集、分析和比较比较欠缺,如对全国各地区“蚁族”的分布状况的统计,而且对“蚁族”状况的分析过于笼统概括。 本研究将对“蚁族”蜗居城市的动机进行质性和量化两个阶段的研究:第一阶段(质性研究),在前期通过收集资料,查阅文献来加深对“蚁族”的认识,随后开始实地走访调查,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访谈法和问卷法收集资料,进而作质性分析;第二阶段(量化研究),在第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从其质性分析的结果中收集条目,编制出调查表,进行数量化的统计与分析。 二、选择就业城市动机的类型化分析 在对资料实行开放式登录中,关于选择就业城市动机,找到了31个受访者使用的“本土概念”,如“倾向于生源地就业”、“较好工作”、“现代交通方便”、“机会多,有发展前途”、“离家近(女孩子家里希望离家近点)”、“熟悉、发展空间大”、专业对口”、“太原发展还不错”、“方便照顾家里”、“现在山西周边闯几年,南方气候饮食不习惯”、“好的工作环境”、“想去南方上海、深圳等地比较容易找到与会计有关的工作”、“人际关系广、好联系”、“城市潜力市场大”、“看情况而定”、“好的工作不偏远”、“男友在太原,家教待遇比较高”、“资源多”、“机会多,压力相对不是很大”、“省会城市”等。在关联式登录或轴心登录中,我发现,可用四个概念或主要类属将上述这些概念连接起来,即“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留在熟悉的环境和人际圈里” 、“认同感”和“实现人生目标和理想”。 (一)动机类型一: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为轴心的生理需要动机 基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而选择工作,是一种最基本的动机,是其他需要满足的基础。在调查对象中,提到这一动机的有2人。“先学会生存,其次再说其他”、“先找份工作,过完了这个冬天,明年继续考公务员”他们都用一句简短的话语,诠释着生存的重要性,也反映着社会生活的一般规律:只有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人们才可能去追求跟高层次的需要。 (二)动机类型二:以“留在熟悉的环境和人际圈里”为轴心的归属与爱需要动机 人是社会性动物,其活动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的结果。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少不了亲朋好友们的支持,这不仅仅是对其的支持肯定,更是其工作、生活的动力源泉之一。在调查中有13人提到了这一动机。 “倾向于生源地就业” 、“熟悉太原环境”: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大学生的人脉主要集中在同学、朋友方面。而大学这个平台,是连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这使得大学中的同学关系、朋友情谊,在今后的工作、生活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大学,他们才真正开始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大学毕业他们就希望留下发展,毕竟这里的环境已经较为熟悉。 “离家近(女孩子家里希望离家近点)”、“本身就是山西人不想走太远”、“家里人要求留在太原或运城”、“方便照顾家里”:家是每个人从小长大的地方,而现在的家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在希望孩子能有较好发展的同时,也希望孩子们能离家较为近点,这样方便对家里有个照应;另一方面,父辈的人际关系,或多或少也能为孩子帮上一把。 “男友在太原”、“已成家 ,女友山西的,比较恋家,不愿出去”:异性朋友之间的情感也可能成为他们选择就业城市的原因。如果选择不同的城市或是相距较远,对彼此之间的感情是一种考验,所以多数情侣还是倾向于选择留在一起。 (三)动机类型三:以“认同感”为轴的尊重需要动机 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希望得到别人尊重。在这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省会城市”:从农村或是较为落后的中小城市走出来的大学生们,在毕业后,还是希望留在大城市或是省会城市。一方面,由于回到中小城市就业机会少、发展空间小;另一方面,自己能留在大城市,可以得到家人、乡亲的认同和赞扬,可以满足自己受尊重的需要。 “专业对口” “与所选的专业有相关联系”:大学毕业生都希望自己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得以施展应用,专业对口、与专业相关以求得对大学学习生活的肯定和认同。 (四)动机类型四:以“实现人生目标和理想”为轴的自我实现需要动机 自我实现需要是指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和潜能。“蚁族”作为大学毕业生,他们受过高等教育,这对他们在择业方面的影响是:希望自己能够更多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较好工作”、“机会多,有发展前途”、“太原发展还不错”“好工作那都可以,有发展空间”、“资源多”、“省会城市,就业机会多,就业面广”:他们倾向于选择就业机会多,有发展空间的城市就业。这里需要各方面人才,从而可以提高自己被录用的概率。而且有发展空间,可以使自己得到真正地成长,并且不会一直被别人当作打工仔使用,真正发挥自己的才能。 “实习一下,锻炼自己的能力”、“锻炼自己,学习更多东西”:对每一个人,都是有一个成长过程的,不是每个人从出生就具备当领导的能力,这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持这两种观点的人,希望完成自我实现前,先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太原位居二线城市,就业压力小,可以先在太原发展,再去一线城市”:给自己做了很好地定位,不盲目追求,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城市,为自己今后发展奠定基础,同样也是为了达到更好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 三、“蚁族”的心理状态 通过几个月的问卷、访谈和调查,我们将这些接受访问的对象大致分为三类:正在寻找工作的、刚刚工作一段时间的、工作稳定的。 1.正在找工作的 关键词:不对口、郁闷、重生 像这些研究对象大多是刚刚毕业没有多久的,还有的是马上就要毕业的大四学生。他们刚从大学校园走向社会,没有经验,没有方向感,感到很迷茫和困惑。对于他们来说,走入社会就像是一次重生一般,什么都是新的,陌生的,这使得他们措手不及,无所适从。许多大学生反映,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很深入的了解,不清楚自己的就业方向,因此缺乏必要的定位,感觉前途比较迷茫,在当前就业难的现状中,想要谋得一份满意的工作普遍表示缺乏信心。 2.刚刚工作一段时间的 关键词:充实、压力大、彷徨、不公平、压抑 这些研究对象普遍是为了生存的原因先找一个能够安身立命的工作,其实自己对目前从事的工作并不满意,所以对自己的理想和前途充满了彷徨和无助。他们的工作性质大多是最基层的,并且工作琐事繁多,使他们感受到工作的压力,也使他们大学生优越的心理受到了压抑。 另外,一些工作单位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公平的情况,这使得一些刚进入职场的大学生心里不平衡。不少大学生表示,自己没背景没关系,不知道怎么在公司里崭露头角,也对自己的前途和发展担忧。 3.工作稳定的 关键词:脚踏实地去做、选择、清晰、实力 研究对象已经有较为稳定的工作了,并且有自己清晰的发展路线和职业规划。他们了解了自己的能力和优势,也觉察了自己的不足。他们知道自己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加强自己的知识修养。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他们学习知识、积累经验的渠道。毋庸置疑,这些经验的积累是他们通向未来成功道路的垫脚石。 四、建设性意见 根据以上动机分析和心理状态的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 1.个人角度 如今,大学生也不再是昔日的天之骄子了,一方面,由于1999年全国高校开始全线扩招,高等教育开始普及化和产业化,高校大学生的逐年大增,上大学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更多的学子能进入大学;另一方面,学生增多,但师资不足,也带来在人才培养上的不足。这些都造成学生对大学的认识不足,在自我素质培养上,不能引起足够重视,致使大学毕业,走入社会,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难以很好地融入社会。所以,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要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要做出恰当规划。 (1)自我探索 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建立在对自己的清晰认识上。要了解自己的兴趣是什么,最有效的工作方式是怎么样的,有哪些技能是与众不同的,自己愿意在工作中使用哪些技能,哪些东西是生命中不能缺少的,还有自己最渴望从工作中获得什么。 (2)探索工作世界 明确职业的分类以及职业的内容是我们选择职业的前提,没有清晰地职业认识是不能够了解职业的前景和发展。另外,我们还要了解具体一份工作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是自己清楚这项职业是否适合自己,自己能否胜任此项工作。其次,在学习和培训方面,我们可以针对自己的不足和薄弱环节进行学习和再教育,使得我们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该项职业,这样在从事工作时就不会感到陌生和压力。 (3)决策 在对自己和职业全面了解的基础上,需要对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进行决策,这要求综合评估可能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一个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职业,设立目标,并根据目标制定长期计划和具体的短期计划,消除职业选择过程中的迷茫,对可能遇到的困难有所预测,提高自身抗挫能力。 (4)求职行动 针对“蚁族”求职部分一些技巧方面的缺乏,建议自己提前获取有关职业动态、职业需求方面的有关信息,做好求职准备,强化自身的应聘能力以及面试技巧,端正求职心态,从容面试,积极行动,以使求职令自己满意。 (5)再评估 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要具备发展的观念,对职业需求的变化作恰当评估,并适时适当地调整职业生涯计划。 2.有关学校等教育机构方面 (1)专业与工作的不对口现象是一个阻碍就业的很大因素,很多大学生感觉到专业与今后发展联系甚微,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得教育的意义打了折扣,如果学校等有关教育机构能够适当增设一些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从而使得供需关系得到缓解,最大化地发挥专业学习的意义。 (2)在对“蚁族”的调查中还发现很多大学生反映出对于实习政策方面的不满,实习岗位较少、实习时间不足、就业指导力度小等一些因素可能使得他们在初入社会产生一些不适应的表现,阻碍他们的发展,希望学校能够拓宽实习政策,有效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就业技能。 3、社会方面 研究发现“蚁族”普遍存在二次或多次择业的现象,在对此原因调查中得知多数人认为用人单位存在管理、岗位培训等一些制度上的缺失,希望有关单位能够适当规范用人制度,加大岗位培训等措施,以最大程度地达到用人和谐;建议社会能够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其次将一些如户口限制、地域文化差异等一些外部因素的决定作用最小化。 最后,有必要指出的是,本文只是对蚁族”选择就业城市动机所做的一个探索性研究,文中的结论,还有待于在以后的研究中,尤其是在以后的量的研究中做进一步的验证。 参考文献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廉思.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吴克明.“蚁族”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S1:16-17. 周军港,章望婧.对“蚁族”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2010. 姚朝华.“蚁族“就业之困及解决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2010,23. 韩莹,刘艳红,韩宁.基于“蚁族”现象的建议与思考[J].2010,18:64-65.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此次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采用访谈结合问卷调查的方法,全面了解“蚁族”选择在城市择业的动机,以心理学动机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深入探析“蚁族”选择在城市择业的动机。以往研究主要针对“蚁族”的生活状况等进行研究,而他们的内在需求却没引起人们的足够关注。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得以了解“蚁族”选择在城市择业的内在需求和机制,从而提出相应的“蚁族”发展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课题研究的科学性体现在大量访谈实证的基础上,采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等相关心理学动机理论作为理论支持来展开讨论。“蚁族”作为一个新兴词汇正被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相关的调查研究具有前沿性和新颖性。目前相应的研究报告仍较为贫乏,只有国内学者廉思所带领的课题组进行的一系列关于“蚁族”生存状况的调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仍处于空白,而从动机角度研究“蚁族”城市就业,对规范引导“蚁族”合理就业意义重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课题的应用价值在于提高社会对于“蚁族”的关注和认识。这一群体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未来,通过我们的研究报告,为解决“蚁族”问题提供有力的资料和参考意见,帮助并引导其更有效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其自身价值和追求,从而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品摘要

“蚁族”是对“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 在以往的研究中,廉思主持的课题组较为突出,其对蚁族群体生存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他们以行走记录、跟踪调查、深入访谈、发放问卷等方式对“蚁族”的生活、工作、需求、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还对“蚁族”的身份认同、教育状况、社会公平、网络行为等进行深入分析,但是“蚁族”的内在需要很少被关注。 本研究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在太原周边进行实地访谈、发放问卷,了解其生存状况与心理状态,并对“蚁族”选择在城市择业的动机进行探析,初步了解到“蚁族”在太原的聚居地集中在大学周边的村落以及城乡结合处,并就他们的选择在城市择业的动机需求大致分类:考研的、考公务员的、自主创业的、打工的以及无所事事的。我们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对这些“蚁族”选择在城市择业的动机进行分类。 首先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其次是归属与爱的需要,第三是尊重的需要,最后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通过此研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廉思.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吴克明“蚁族”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S1:16-17. 周军港,章望婧.对“蚁族”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2010. 姚朝华.“蚁族“就业之困及解决路径. 思想理论教育[J].2010,23. 韩莹,刘艳红,韩宁基于“蚁族”现象的建议与思考[J].2010,18:64-65.

调查方式

1.走访 2.问卷 3.现场采访 4.个别交谈 5.亲临实践 6.图片、照片 7.书报刊物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本课题组了解到以往的此类研究有以下几点共性:第一, 研究都主要针对“蚁族”的外部世界的状况,而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却没引起人们的足够关注;第二,以往研究大多是实证研究,质性的分析了蚁族的生存现状和产生原因,对于定量的数据收集、分析和比较比较欠缺,如对全国各地区“蚁族”的分布状况的统计,而且对“蚁族”状况的分析过于笼统概括。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